唐山地震 留下的不仅仅是伤痛(组图)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6日 07:07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消息:
30年前的7月28日,河北唐山一场震天动地的大灾难,夺去了24万余人的生命,数以万计的家庭瞬间被震碎,给幸存者造成难以抹去的伤痛。生命在延续,生活在进行。如今,30年过去了,在幸存者们的心中,更多的是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 |
侯亚全在唐山抗震纪念馆前。 |
■抗震纪念馆的守护者
日前,笔者来到坐落于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西侧的唐山抗震纪念馆,这里正紧张地进行施工改造。“今天一定要把墙上的小洞堵上,细节的地方请大家务必注意!”侯亚全耐心地向施工人员布置着任务。在唐山抗震纪念馆工作了近15年的侯亚全,是这次抗震纪念馆改扩建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他“侯工”。
52岁的侯亚全经历了30年前的那场大地震,对地震造成的灾难至今记忆犹新。当他从废墟中被救出时,发现老母亲被压在自己的脚下。他使出全身力气搬动砸在母亲身上的房梁,救出奄奄一息的母亲,送到附近的临时医院抢救,可是当时强心针已经用光,大夫们也无能为力。他拼命地给母亲进行人工呼吸,但最后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母亲离去。“亲眼看着老母亲走了,我这心……”说到这里,侯亚全哽咽难言。
将母亲简单安葬后的第三天,侯亚全就回到单位,投入到地震救援队伍中。1992年,他调到唐山抗震纪念馆,负责保卫安全工作。他工作细心、认真,自己绘制了展馆的平面图,图中标注了灭火器材和安全出口的位置,贴在大厅里,为参观者提供方便。2001年,他担任抗震纪念馆工会主席,经常组织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侯亚全说:“我在地震中捡了一条命,所以现在的每一天都要活得有意义。”
说起自己的这份工作,侯亚全非常自豪:“唐山抗震纪念馆是唐山的窗口,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外国友人都来这里参观过。我的职责就是守护好这个窗口,干一辈子也乐意!”
| |
1996年党氏三姐妹团聚,从左至右依次为党育苗、党育红、党育新。 |
■党氏三姐妹的情谊
无情的地震打碎了无数个美满的家庭,4204个小生命成为孤儿。震后,河北省石家庄紧急筹建了一所育红学校,来照顾这些地震孤儿。被送到那里的孤儿,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写有自己父母姓名的小布条,其中只有3个不满一周岁的女婴身上没有布条。校长董玉国和老师给她们起名为党育红、党育苗、党育新,后来她们被称为“党氏三姐妹”。
姐妹3人同住一间房,育红学校老师对她们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令她们终身难忘。年龄最小的党育新回忆说:“我后来听年龄较大的同学说,有的老师还用自己的奶水喂养我们,她们真的很伟大。”
姐妹3人在育红学校共同度过了5年无忧无虑的生活。1981年,一对奥地利夫妇收养了没有任何亲人的大姐党育红。那时正值放假期间,同学们都回亲戚家探亲去了。放假回来,育苗、育新好久没有看到大姐,经常问起“姐姐怎么还不回来”,可是她们只是5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
9岁那年,育苗回到唐山,住进了社会福利院;育新被接回亲戚家抚养。从那时起,三姐妹分开了,自此以后,三姐妹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如今,育红远在奥地利维也纳,育苗当兵转业后成为河北涿州一家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育新在唐山市残疾人联合会工作。由于育红身在国外,联系较少,育苗和育新之间经常互通电话。
三姐妹分别后的第一次相聚是在1996年唐山大地震20周年的时候,姐妹3人同吃同住,开开心心地玩了十几天。虽然育红不会说汉语,但是她能叫出育苗、育新的名字。
如今,30年后的党氏三姐妹已过而立之年,育苗、育新都已有了5岁的儿子。尽管震后经过民政部门的努力查到了三姐妹的真实姓名,但育苗和育新始终没有改姓。因为她们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是党和祖国养育了她们,是地震赐予了她们不可替代的情谊。
| |
轮椅上的杨长禄(左)和张秀霞夫妇。 |
■20对轮椅夫妻的传奇
震后的高位截瘫患者,要面对只有15年生命极限的国际医学界的断言。然而,康复村里的20对截瘫夫妻,却一年年打破了这个极限,至今依然幸福安详地生活着。
康复村是唐山市政府1991年出资120万元建成的专门接收震后截瘫夫妻居住的小型社区。每对夫妻住房的室内家居设施全部特意变矮,便于坐在轮椅上使用。尤其是卫生间,隐藏在靠床一面墙的推拉木板里,卫生间里设置了和床高度一致的水平垫子,垫子中间就是马桶,再向里则是洗澡的水龙头。这可称作是专为截瘫病人设计的无障碍住房。
2005年9月,唐山市政府又出资170万元,对康复村进行改扩建。现在每户的住房面积由40平方米扩大为58平方米,房内大大小小的设施全部更换一新。院里还安装了康复器材,为截瘫病人提供运动休闲的场所。20对夫妻居住在康复村里,其乐融融,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当初,每一对截瘫夫妻的结合都不被人们看好,但是他们坚信两人可以相濡以沫,白头偕老。56岁的杨长禄和56岁的张秀霞,就是这样一对不舍不弃的轮椅夫妻。在彼此帮助和鼓励的过程中,两人彼此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夫妻二人在康复村里过着恬淡幸福的日子,安度晚年。
20对轮椅夫妻的生活来源主要靠政府补贴,身体较好的夫妻自己能做些轻便的小生意,比如开三轮车拉客人、刻印章、配钥匙等,以此自食其力,减轻政府负担。
现在,居住在康复村里的20对夫妻中最小的45岁,最大的已经62岁了。由于他们都没有自己的孩子,有的夫妻就把亲戚家的孩子接过来一起住。孩子们的笑声给康复村送来了欢乐,也给这些轮椅夫妻带来慰藉和满足。(张海宁 文/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07-26 第04版)
责编: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