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一)
2016年,中国-中东欧外交热潮涌动。距中国国家元首对捷克首次国事访问不到3个月,习近平主席再度启程前往中东欧地区,对塞尔维亚和波兰进行国事访问。
“中方愿同中东欧十六国一道,不断探索合作方式,充实合作内涵,提升合作规模和水平,推动合作取得更多成果,使中欧关系取得更大发展。”习近平主席近3年前表达的诚挚愿望,已经化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扎实成就。
中国与中东欧,一个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欧洲新兴市场国家集中的地区。当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16+1合作”)逐渐步入成熟和早期收获期,双方将如何汇聚更为蓬勃的动力,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16+1合作”又将如何实现同“一带一路”建设、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及各国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
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访问即将拉开帷幕。巩固传统友谊、深化务实合作、共享发展成果,中国-中东欧关系正在开启发展的新篇章。
(二)
悠悠岁月,见证了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相互交往中结下的深情厚谊。如同中东欧地区的谚语,“友谊如美酒,酒越陈越香,情越久越深”。
遥远的地理距离,挡不住文化使者的脚步。
早在17世纪,就有罗马尼亚人斯帕达鲁远行而至中国。他以亲身经历撰写的《中国漫记》,把中国的古老文明介绍给中东欧。19世纪,捷克中国学研究专家德沃夏克译介《论语》和《老子》,又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带入中东欧人民的视野。20世纪初,鲁迅、茅盾等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的目光投向了中东欧,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罗马尼亚诗人埃米内斯库的诗歌、散文介绍给中国人民,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
对彼此文化的欣赏,让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人民之间心心相印。保卫萨拉热窝的瓦尔特成为中国人民珍贵的记忆,夺取网球“全满贯”冠军的德约科维奇拥有大量中国粉丝。波兰人民把象征“至尊”的肖邦奖颁予中国“钢琴王子”,为真情演唱波兰名曲《小杜鹃》的中国歌者鼓掌喝彩。就在不久前,波兰羊之歌剧团的经典作品《樱桃园的肖像》在中国浙江乌镇戏剧节轰动世界……中国和中东欧人民相知相交,相敬相亲。
对世界和平的钟爱,书写了抗击法西斯的共同历史。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西方两大战场上,中国和中东欧人民不仅各自浴血奋战,而且相互帮助支持。中国人民不顾自身安危,为来自包括波兰等国在内的2万余名犹太人发放“生命签证”,上海一度成为护佑欧洲国家犹太人的“诺亚方舟”。与此同时,一支来自欧洲多国的医生队伍,在中国人民最艰难的时刻长途辗转来到东方,把宝贵的青春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坚定支持——罗马尼亚的柯列然医生两次染上恶性传染病,却仍在缺医少药的战地坚守,他发明的疗伤药膏治愈了4万多名伤员;保加利亚医生甘扬道坚持冲在最前线,并将自己的两个孩子取名“保中”和“保华”;波兰的傅拉托医生被赞为“华佗”,战后还继续投身对华友好工作。2015年9月,当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率领阅兵方队来华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时,中塞两国人民心潮起伏,共同感知那用生命织就的生生不息的友谊之脉。
新中国成立后,中东欧国家率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给予宝贵支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还鲜见广告,悬挂在上海外滩18号楼顶的“CP”(“中波”)大广告牌留在许多国人的老照片里。这个广告代表的是1951年两国政府合资创办的“中波轮船股份公司”,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为打破当时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发挥了重要作用。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尽管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情况均发生巨大变化,但中国同中东欧国家保持真诚相待,彼此信任,相互支持,友好关系稳步发展。中国尊重中东欧国家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同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稳中有升。建立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结伴而行,友谊愈加深厚,合作愈加密切。
“让我们齐心协力,奏响中捷关系时代强音,共同创造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以及中欧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振奋人心的话语,出自习近平主席今年3月在捷克《权利报》发表的署名文章,让人们看到中国-中东欧友好合作关系掀开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