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世界周刊]视线:灾难当前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9日 11:23 来源:

  CCTV.com消息(世界周刊9月25日播出):

  大家好,欢迎收看世界周刊。出差两周,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

  这周,一个特殊婴儿鲁美萨·拉赫曼的一周岁生日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说特殊因为她是世界上最小的婴儿。去年9月出生时只有半斤重,还没一个易拉罐大。

  这是她今年2月出院时的照片。

  如今,鲁美萨体重已增加到13斤左右,身体健康。

  鲁美萨的故事让我们不能不感慨,人类先进的医疗技术正在创造无数的生命奇迹。

  但有时候我们又不能不承认,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面对生命的消逝又那么束手无策。

  本周,飓风“丽塔”和印度洋风暴就又一次我们无法回避自己的视线。

  视线:灾难当前

  演播室:

  23号,美国的《国民问讯报》披露了一条看起来像花边新闻的消息:

  美国第一夫人劳拉最近有点烦。因为她的丈夫、美国总统布什又开始喝酒了。

  我们知道早年的布什有饮酒嗜好,多亏在劳拉的帮助下才放弃了这个习惯,从此走上政坛。

  不过这次布什喝酒倒是事出有因——就像这家媒体所说的,多少有点“借酒浇愁”的味道。

  因为布什承受的压力确实是太大了,他面对着911以来的又一个大难题——飓风。

  【字幕】9月22号,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美国第4大城市休斯敦的400万居民几乎倾城而出。高楼林立的市中心空寂异常。在韦斯特海姆大街,NBA明星姚明开的姚餐馆也是大门紧闭。

  而在同时,休斯敦周围的45号和10号高速公路上,拥堵的车流排成了上百公里长龙。

  得克萨斯州沿海居民正在经过这里向北或向西撤往内陆。

  因为,一场灾难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近。。。

  9月21号,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宣布,热带风暴丽塔已增强为五级飓风,矛头直指得克萨斯州“加尔维斯顿-休斯敦-科珀斯克里斯蒂”三角地区。

  当天晚上,国土安全部宣布丽塔为“全国性重大事件”,正式启动全国性应急机制。

  23号,本周五,丽塔从休斯敦东部呼啸登陆。。。。

  同期】加尔维斯顿市民:

  我住在这里很多年了

  经历过好几次飓风

  但我想这次是最糟糕的

  从它的来势就看得出来

  “你不能和飓风闹着玩。对付它的最佳经验是,远离它。”美国国土安全部长切尔托夫发出了这样的警告。

  8月30日,当路易斯安那州长布兰科含泪签署命令,要求新奥尔良全体市民紧急撤离的时候,媒体对此的评论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空前绝后”。在美国200多年历史上,放弃本土城市,这是第一次。

  没料想,短短3周以后,“大撤离”在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和加尔维斯顿重又上演。

  而在新奥尔良,少数刚刚搬回来的民众被迫再次撤离。

  【同期】新奥尔良市长纳金

  如果有人为了想保住那么点财产

  而愿意和被雨水浸泡的防波堤一起等待飓风的到来

  那么只有让上帝保佑他了

  演播室:

  对于因卡特里娜而备受批评的布什政府来说,这次对“丽塔”是绝对不敢掉以轻心了。

  《纽约时报》也说丽塔其实是给布什提供了一次“补考”的机会。

  其实何止是美国,9月中下旬的这一周,对于许多国家来说,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片子:

  9月20号,巨浪拍打着古巴首都哈瓦那的沿海林荫大道。

  受“丽塔”影响,古巴西北部地区出现洪涝灾害,6万人被迫撤离。

  哈瓦那街道上几乎空无人迹,大部分居民不得不待在家中。

  【同期】哈瓦那居民

  我倒是一点都不害怕

  只是担心我的房子会不会塌下来

  我想我得加固一下房子

  而远在万里之遥的亚洲孟加拉湾,灾难也几乎在同时降临。

  9月19号开始,孟加拉湾热带低气压所引起的大风在印度和孟加拉国沿岸掀起了巨浪。

  印度安得拉邦狂风暴雨至少持续了20个小时。

  大风把数千棵树和电线杆连根拔起。

  有1000多人在沿海地区失踪,10万人无家可归。

  孟加拉国大约200艘拖网渔船在孟加拉湾遭遇风暴沉没,多达3000人失踪。

  演播室: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金色的孟加拉》中写道:“我金色的孟加拉,我心里永远歌唱你的蓝天,你的空气。你的话语有如甘露,令人心旷神怡。你如果沉下脸来,我将热泪滚滚,为你哭泣。。。”

  今天,从美国到古巴,从印度到孟加拉,大自然都开始“沉下了脸来”。

  而灾难的严重程度,似乎还提醒人们应有更深层的思考。

  翻开人类历史,不难发现,灾难总是和人类相伴而行,而且似乎总在轮回之中登场。

  1900年9月,美国加尔维斯顿遭遇飓风,整座城市被毁,6000多人丧生。这是美国历史上危害最大的飓风灾难。

  1970年11月,风暴席卷孟加拉,30多万人死亡,经济损失无法估量。这是20世纪全球最大的风暴灾难。

  9月19号,美国气象专家发出警告,类似于1938年的灾难性飓风很有可能再次掠过纽约。

  1938年,“长岛快车”飓风85公里之外扫过曼哈顿,造成700人丧生和3亿美元损失。

  今天,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展,类似的飓风可能造成数千亿美元损失,曼哈顿淹没在水中的情景将真实再现。

  一场极度寒冷的暴风雪横扫北美大陆,从纽约开始,美国的一座座城市被迅速冰冻。。。

  这是好莱坞影片《后天》为这个世界所做出的毁灭性预言。

  而今年的这个夏天,当“卡特里娜”和“丽塔”相继到来的时候,全世界都感受到了这个预言的真实性。

  9月20号,纽约成立反恐防灾联盟,紧急情况下可动用各种资源,应对恐怖袭击和自然灾害。

  据说,纽约原来筹划成立的只是反恐联盟。飓风的肆虐,让当局不得不重视自然灾害的巨大威胁。

  纽约当局的做法,多少有些“亡羊补牢”的味道。

  卡特里娜,在刹那间让新奥尔良这座洋溢着法国浪漫风情的城市成为水中“庞贝”:街道上游弋着鲨鱼。残存的街区充斥着尸体和暴乱者。

  就像荷兰专家特德所说的:这些状况通常会第三世界联系起来,很难想像这发生在西方国家。

  而对于第三世界国家,面对这种灾难更加脆弱。

  2004年12月26号,印度洋上的大海啸,震惊全球。

  这场导致近30万人死亡的大劫难,成为2005年最痛心的开场。

  【同期】联合国官员

  这是个可怕的灾难 残酷

  突然影响了世界上8、9个国家 数百万人

  是一场非同寻常的自然灾害

  9月1号,俄罗斯《真理报》透露了一个不好的消息:科学家预测,在21世纪,自然灾难数将以6倍的比率增加。

  而无论是海啸还是飓风,袭击的也不仅仅是印度洋国家和美国,它袭击了每个人的安全心态。

  明天,她可能突然出现在东京、新加坡或者阿姆斯特丹。

  从新奥尔良,人类已经走进了“后天”。

  演播室:

  如果把这次灾难放在人类安全新挑战的大背景下衡量,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强烈而频繁的自然灾难正在发出警示:人类最重要的敌人仍是自然威胁。

  有位哲人说过:自然是人类的密友,也是人类的宿敌。

  2005年的9月,当整个世界都对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飓风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意味着,无论人类多强大,都承载着与自然共处的风险。

  9月21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由于丽塔威胁,将约翰逊航天中心的工作人员。

  与此同时,新奥尔良市专门为航天飞机生产外挂燃料箱的装配厂已经早就泡在了洪水中。

  人类征服太空的标志性建筑被洪水占领,怎么说都有点讽刺意味。

  那么,是谁给了“卡特里娜”和“丽塔”毁灭性的力量呢?

  专家指出,决定飓风猛烈程度的关键因素是海水表面温度和热带风暴的温差。海水温度越高,两者差距越大,热带风暴演变成飓风的可能就越大。

  历史上美国只遭受过3次5级飓风袭击,分别是在1992年”,1969年和1935年。

  1935年到1969年,间隔34年;1969年到1992年,间隔23年;而1992年到2005年,时间间隔只有13年。事实证明,飓风正加速度向人类袭来。

  而恰恰在过去的30年间,北大西洋海水表面温度上升了0.5度,飓风的破坏力增加了一倍。

  世界科学界几乎一致认为,这是全球变暖造成的巨大灾难之一。人类发展中的失误,让灾难产生“放大效应”。

  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戴维·金也认为,如果人类不控制石油等燃料的使用,到2100年,气候变暖将使海水水位上升,伦敦、纽约、东京等知名城市都将被淹没,从地球上消失。

  况且,失误还不仅是全球变暖。

  1960年袭击孟加拉国的一次海啸,因为沿海地带茂密红树林的防护,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那之后,红树林被砍伐, 建起了养虾场。30年后,1991年, 同样级别的海啸袭击同一地区, 失去庇护的海岸上,数千人在灾难中死亡.

  新奥尔良,又一个发展失误下的“悲情城市”。

  如果,原本建在密西西比河河岸高地上的新奥尔良不去侵占周围的大片湿地,换来高楼大厦和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新奥尔良就不会如此脆弱,飓风来到,洪水无处宣泄。

  如果,柏拉图笔下那个高度文明的亚特兰蒂斯城真的存在,亚特兰蒂斯城在洪水中突然消失的故事,已经在2900多年后的今天险些再次上演。

  演播室:

  从某种角度看,飓风和海洋风暴把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的过度利用,作为一种极至命题提到了我们面前。关注这些灾难,是因为这有助于我们应对大自然的挑战。

  在美国遭受飓风袭击后,有媒体悲观地认为,如果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防波堤都挡不住自然的威力,那么还有什么能够阻挡自然的报复。

  但其实,人类的“防波堤”依然存在,它存在于发展的规划和人类的理性之中。

  人物:大海的方向

  [同期]默克尔

  我有权组建政府

  我们已经把这个立场说得很明确了

  [同期]施罗德

  现在的问题是

  谁有能力真正的代表国家

  代表世界第三经济强国

  康辉

  德国大诗人海涅最有名的诗句之一是:

  “我在沙滩上写下你的名字

  但是被海浪卷走了”

  上周日,在德国举行的大选,似乎是在验证这句话。

  各派政治家们宣传自己的主张,似乎已经给选民指出了大海的方向,但结局却出人意料,德国人在选票上写下候选人的名字,但却没有一个名字能留在德国政坛的沙滩上。

  施罗德、默克尔,谁将是下一任德国总理?大选结果已经出来快一周了,但德国人却最终选出了个“没有结果”的结果。默克尔高唱凯歌,施罗德也不言败。

  (动画?画中不要出现默克尔就行)

  “在鸡蛋没孵出小鸡之前,我们决不会去数它。” ——安吉拉·默克尔

  不过,9月20号,默克尔还是小心翼翼地数了一下篮中的鸡蛋。

  在党内选举中,默克尔以98%的支持率,成为联盟党议员团的领导人。

  联盟党是由基督教民主联盟党和基督教社会联盟组成的联合政党。

  98%,尽管对默克尔成为总理帮助不大,但多少为她挽回了些面子 。

  两天前的议会选举中。默克尔率领的联盟党得到35%的选票,尽管赢得第一大党地位,但只领先对手社民党1个百分点。

  这是联盟党历史上第二低的得票率。

  既然没能获得超过半数的议席,拥有优先组阁权的默克尔必须与其他党派协商才能在联合政府中出任总理。

  但这又谈何容易?

  目前,愿意加入默克尔联合政府的只有激进党派自民党,但即便加上自民党9%的得票率,默克尔还是凑不到当选所需的50%。

  而一旦默克尔组阁失败,本来就认为单独得票率最高的社民党应该获得组阁权的施罗德自然会当仁不让。不过遗憾的是,施罗德组阁也面临着重重困难。

  所以舆论认为,如果10月18号,新政府还无法组成,德国总统很可能宣布,在明年重新举行大选。

  一名西方记者曾问默克尔:“你很强硬吗?”而她的回答很从容:“不如说我很有韧性。”

  本周,默克尔已经和绿党和社民党分别进行谈判,尽管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在韧性十足的默克尔看来,也许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难。

  康辉

  面临重重困难的默克尔表示,既然她赢得了选举之战,她也一定会赢得组阁之战。

  如果默克尔组阁成功,那么她将在政坛上创造好几个第一。

  她将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

  她将是领导这个欧洲最强大国家的第一位前东德人。

  不过,这些在默克尔看来,其实都不新鲜 。

  橙色,看上去感觉很新鲜。

  橙色的服装,这是柏林的竞选海报中,默克尔最引人注目的标记。

  在默克尔看来,锋芒毕露的橙色,更突出了她长期以来的改革理念。

  1954年7月 默克尔出生在德国北部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后来全家迁到了东德。

  柏林墙倒塌后,35岁的默克尔开始步入政坛,当时她已经是一位化学家。

  1990年,默克尔加入基督教民主联盟。在基民盟领袖、德国前总理科尔的提携下,很快成为政治明星。

  因为默克尔和科尔靠得太近,以至于很多媒体一度把默克尔调侃为“科尔女孩”。但为了摆脱“政治花瓶”的形象,默克尔不断强调自己的独立性。

  2000年,基民盟陷入政治献金丑闻,科尔卷入其中,默克尔立即公开对科尔提出批评。默克尔的态度使她赢得了党内信任,被推选为基民盟主席,成为基民盟百年历史上第一位女党魁 。

  默克尔自我评价说,她的工作经验来自科尔。她的发型来自希拉里,而她的言行则来自英国前首相撒切尔。

  很多人也由此把默克尔看作是德国的撒切尔夫人。

  1979年,名不见经传的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她针对英国以前福利社会的弊端,提出限制工会活动,鼓励自由市场,废除大部分福利政策,制定选民人头税等激进的改革措施。一方面,使英国的经济恢复了活力,大大减少了失业率,但另一方面,人头税使许多穷苦百姓丧失选举权。

  这次,默克尔的改革措施和撒切尔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是希望通过限制工会、废除福利政策,给私营企业减税,转而征收无差别的单一税等,刺激就业,解决失业问题。由于默克尔的政策过于激进,竞选对手指责默克尔缺少对失业者的关怀,默克尔则反击说:

  “既然失业者在议会中没有代言人

  那么我们就干脆消灭失业者”

  康辉

  很多媒体都把这次选举看作是默克尔的胜利,施罗德的出局。

  因为默克尔的党获得了议会第一大党的地位。默克尔主张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得到了相当多选民的认可。

  不过,路透社的看法恰恰相反。路透社认为,选举的大赢家实际上不是默克尔,而是他的对手,同样主张改革,但要走“第三条道路”的施罗德。

  正文

  冷战期间,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立。

  但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出现了两种主要思潮。

  一种是以美国新保守主义为代表的右翼,主张回归冷战期间的里根、撒切尔时代,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

  另一种是以美国总统克林顿、英国首相布莱尔和德国总理施罗德为代表的中左翼,提出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走“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默克尔与施罗德的“总理之战”实际上是新自由主义与“第三条道路”的对决。

  [同期]德国总理 施罗德

  有人说德国选民

  已经决定反对变革

  这不是真的

  德国人的投票已经证明

  他们决心反对那些不打算变革的人

  尽管施罗德的党没能保住第一大党的地位,但与联盟党的差距较5月份已经缩小到了一个百分点。

  施罗德由此获得了一个咸鱼翻身的机会。他表示,选举结果说明,德国改革离不开他。

  [同期]施罗德

  我自己确信可以代表我们的国家

  在下一个四年

  在我的领导下组成稳定的政府

  细细品味,这正应了中国一句老话: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北威州,社民党的大本营,州内的鲁尔工业区,是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社民党的最大票箱。但施罗德的2010年改革计划在北威州遭到抵制。

  施罗德的改革思路是:适当削减德国6、70年代以来建立的社会福利,让市场指导投资与就业。由政府采取推动措施,使工人变得更具竞争力,并且由政府来保护职工免受疾病和贫困的困扰。

  [同期]施罗德

  问题是我们需要保持德国

  这个欧洲最大的国家

  成为欧洲经济最强的国家

  足够强大

  我们必须加强

  我们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地位

  这个任务不会很容易做到

  今年5月20号,在北威州的地方选举中,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一举拿下了这个地方,从而引发了政治地震。为了推进改革,施罗德立即宣布提前选举,被媒体称为“政治自杀”。但这场自杀,收到了奇效。

  在9月18号的选举中,社民党在北威州收复了失地。鲁尔区的中心杜伊斯堡,社民党的支持率达到61.2%,创下了历史最高。

  [同期]施罗德

  我相信这选战是一次

  难以置信的

  很专业的工作

  在一个不确定性的形势下

  没有你们的支持

  结果也不可能是这样

  因此我非常感谢诸位

  康辉

  不管怎么说,《纽约时报》的评论认为,这次德国大选实际上是“改革”的胜利,因为主张改革的联盟党、社民党、自民党和绿党的选票加起来,已经接近90%。这次德国大选已经指明了大海的方向,那就是改革。

  而德国民众关心的问题已经不是改不改,而是如何改的问题。反映到政坛,悬而未决的施罗德和默克尔的总理大战,折射出德国人对改革的困惑。

  左与右,一直是西方政治生活中离不开的话题。法语中“左派”被称为“良心”,“右派”被称为“理性”。左派注重平等和福利,右派注效率和自由,人类文明也在良心与理性的交锋中不断向前发展。

  德国是一个典型的福利社会。一方面建立了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同时,缺乏灵活性的高福利和高工资也使企业不堪重负,企业雇不起工人,缺乏活力,从而导致德国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

  翻开德国的选举地图,南北分歧浮出水面。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来,北方是传统的新教地区,而南方是传统的天主教地区。因此,北方选民多数投票给开放的社民党,而南方,则是保守的基民盟和基社盟的根据地。

  同时,德国失业率的攀升和经济停滞也使想急切改变现状的激进力量增长。

  据统计,这次选举,每四个失业者就有一个把选票投给了激进的左翼党。同时,主张激进自由主义的自民党也票数大增。

  选民投票的分散性,为德国政坛带来各种变数,直接的反映,就是未来德国政府可能构成的各种排列组合。

  大联盟:红黑联盟,联盟党与社民党共同执政,形成左右共治的局面。这是最有可能的结果。但谁当总理,要看下周三两党谈判结果才能确定。之前,施罗德已经明确表态,左右共治可以,总理我来当。

  牙买加联盟:黑黄绿,牙买加国旗的颜色,联盟党与自民党、绿党共同执政。

  交通灯联盟:红绿黄,社民党与绿党和自民党联合执政。

  显而易见,后两种情况,由于各党派政见相差甚远,可能性不大。

  选民逐步两极分化的现实,让选战之后,德国又迎来了一场“组阁之战”。

  [同期]默克尔

  正如我们所考虑的那样

  我们应该尽快组成一个政府

  我们所剩时间最多只有30天

  [同期]施罗德

  现在我们必须见面和谈判

  讨论我们如何能构筑一个

  我们所需要的稳定的政府

  这不是我们现在就能预测的时间

  康辉

  金融时报把施罗德和默克尔比喻为在海边玩耍的两个淘气的小孩。

  他们向着大海的方向欢笑,把厌倦生活的人们带来的新的希望。

  但大海又有多远呢?这恐怕不仅仅是德国人的困惑,也是许多欧洲国家当前面临的政治困惑。

  扫描

  1、六方会谈:共同声明出台

  19号,朝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终于云开雾散,通过共同声明。

  在声明中,朝鲜承诺放弃所有核武器和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美国确认无意攻击或入侵朝鲜。这是六方会谈启动以来最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2、日本:小泉再次当选首相

  21号,小泉纯一郎在众参两院首相指名选举中再次当选为日本首相。

  (同期) 国会议员 佐藤由香里

  首相小泉已经在自民党上下掀起了改革之风

  我希望乘着这股改革之风 和他一起前进

  不过,尽管自民党在这次众院选举中成为最大的赢家,但舆论认为,第三届小泉内阁仍要面对一系列内政外交的考验。

  3、美国:客机迫降 有惊无险

  22号,美国洛杉矶国际机场上演了一场惊险的紧急迫降。

  一架从洛杉矶飞往纽约的空客A320客机前起落架发生故障,不得不在空中不停盘旋,但最终平安迫降。

  4、加沙:哈马斯游行发生爆炸

  23号,哈马斯在加沙地带北部举行武装游行时突然发生剧烈爆炸,造成19人死亡,80多人受伤。

  (同期)哈马斯成员

  当时,哈马斯和巴勒斯坦民众正在庆祝以色列从加沙和西岸撤出

  突然,在游行队伍上空,出现了几架阿帕奇直升机

  随后,几枚导弹击中了载有卡桑旅士兵和火箭弹的车辆

  哈马斯宣称以色列武装直升机向人群发射了导弹,但以色列国防军称以军与这次爆炸无关。

  加沙局势再度吃紧。

  故事:不曾忘记

  西蒙·维森塔尔 (字幕:1995年5月7日 毛利豪森集中营)

  我们听见人们在喊,他们来了他们来了

  我们知道“他们”指的是美国人

  当时人们都趴在地上了

  你知道,当时我们都在祈祷

  我们看到了坦克

  他,一生在与“忘记”进行抗争。

  (同期)西蒙·维森塔尔 (字幕:2000年11月25日 奥地利维也纳)

  这是对下一代的警告

  难道我们一遍遍地地警告下一代

  还需要更多的理由吗?

  他,本周离去了。

  (同期)奥地利总理 沃尔夫冈·许塞尔

  我,作为奥地利共和国的总理

  希望和你们一起

  向一个我们所崇敬并感谢的人说再见

  他不是一个有权力的人

  也不是国家首脑

  他不是军队领袖

  但却拥有改变事物的能力

  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正义和公平

  康辉

  他,名叫西蒙·维森塔尔。人们尊敬地称他“纳粹猎人”。

  “狐狸再狡猾,也逃不出好猎手的手掌心”

  在维森塔尔传奇的一生中,有1100多名纳粹逃犯落入了他的手中。

  本周,9月20号,这位96岁高龄的老人在奥地利维也纳家中平静辞世。

  留下了无数与“忘记”抗争的故事。

  【男声配音】

  1941年,德国纳粹占领了波兰的利沃夫。

  他们在利沃夫郊外修建了亚夫斯卡集中营,将当地的犹太人都关了进去。

  每天,都有人被送进毒气室和焚尸炉,到处弥漫着一股死亡的味道。

  这一切被关押在这儿的一名年轻的犹太人建筑师看在眼里,

  他决心记住每个可憎的纳粹刽子手的面容,等待来日的“最后审判”。

  【女声配音】

  他,就是西蒙·维森塔尔。

  在他的家族里,已经有80多名亲人惨遭纳粹毒手。

  1945年5月,在辗转了几个集中营后,

  维森塔尔侥幸逃过了死神的命运之手,等来了美国军队。

  获救那天,体重不到90斤的维森塔尔躺在奥地利毛特豪森集中营里奄奄一息,

  眼中却闪出异样的光芒。

  康辉

  那时,一个“为了正义而不是复仇”的追捕纳粹计划已在维森塔尔的心中悄然酝酿。

  然而,原本以为花上几年时间就可以完成的这项使命却花去了维森塔尔一辈子的时间。

  其中,他最想抓到的一个人就花了他十五年时间。

  【男声配音】

  阿道夫·艾希曼,绰号“死神”,

  他是希特勒“最后解决方案”的执行者,杀害200万犹太人的元凶。

  战后,艾希曼曾被盟军逮捕过,但随后神秘失踪。

  之后,有人说看到他在阿根廷,但也有消息说他在叙利亚的大马士革。

  【女声配音】

  1959年,维森塔尔收到了一封来自前德国士兵的信,

  信上说,艾希曼还活着,就在阿根廷。

  这个消息让维森塔尔惊喜异常。

  其实早在8年前,也就是1951年,维森塔尔差一点就找到了艾希曼。

  一位前党卫军军官曾写信给维森塔尔,要拿艾希曼的下落跟他做个交易。

  【男声配音】

  “你想抓住艾希曼,而我们想要艾希曼的金子,咱们可以做个交易”。

  “艾希曼的金子”指的是那些从被杀害的犹太人嘴里拔下的金牙。

  维森塔尔最终拒绝了这笔交易,

  康辉

  但这个消息坚定了维森塔尔找到艾希曼的决心。

  一年之后,艾希曼的妻子,成了维森塔尔的突破口。

  艾希曼的妻子在战后与艾希曼离了婚,1950年带着两个孩子远嫁阿根廷。

  几年后,当她出现在她母亲的葬礼上,用的仍是艾希曼家族的姓氏。

  阿根廷,这正是德国士兵信上说的艾希曼的落脚之处。

  而维持艾希曼家族的姓氏又说明了什么呢?

  维森塔尔隐约觉得这不是巧合。

  不久,另一件事情证实了维森塔尔的猜测。

  1960年,在艾希曼父亲的葬礼上,

  维森塔尔派两名摄影师暗地里拍下了出席葬礼的所有人的照片。

  一个名叫奥托,自称是艾希曼兄弟的人引起了维森塔尔的注意。

  他的长相与维森塔尔记忆中的艾希曼非常相似。

  于是,维森塔尔设法从艾希曼前女友那里借来了一张艾希曼年轻时的照片。

  对比两张照片发现,奥托就是艾希曼。

  几个月后,根据维森塔尔的情报,以色列特工摩萨德布下了天罗地网。

  1960年3月21日,布宜洛斯艾利斯。

  一名50多岁的中年男子敲开了加里保迪大街16号的大门,

  将一捧鲜花递给了前来开门的一名女子,两人深情拥抱。

  这时,躲在暗处的几名以色列特工对照完手中的照片后,

  都按耐不住激动的神情。

  那天是阿道夫·艾希曼与妻子结婚25周年的纪念日。

  眼前一幕证实了,

  他们跟踪多时的这名男子正是臭名卓著的纳粹首犯之一

  阿道夫·艾希曼。

  两个月后,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在议会上郑重地对世界宣布,

  “阿道夫·艾希曼已被以色列特工抓获,目前关在以色列监狱中准备受审。”

  这个消息让无数犹太人高兴得掉下了眼泪。

  1961年4月,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审。

  当年12月15号,艾希曼因反人类罪、反犹太罪,以及参加犯罪组织罪而被判处绞刑。

  1962 年5月31号,艾希曼伏法受刑。

  (同期)维也纳犹太教教士

  在西蒙·维森塔尔的一生中,

  我们找到了“怀念”的正确方法

  那就是仇恨或复仇是错误的

  而且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要牢记坚持正义

  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避免犯罪的再次发生

  这才是正确的和应该做的

  这也是西蒙·维森塔尔的深刻使命

  康辉

  其实后来经常有人问,60年来支撑维森塔尔追捕纳粹分子的动力是什么?

  《时代》杂志上发表的一个故事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有一次,西蒙与一位珠宝商朋友问西蒙:“如果你继续你的建筑业,现在肯定已经是百万富翁了,为什么不这样做呢?”西蒙回答:“我们死后,如果到了另一个世界,我们会面对数百万死在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如果他们问你:你做了些什么?那么你会说:我成了一名珠宝商。其他人可能会说:我一直在走私咖啡和美国香烟。还有人会说,我建了房子。但是我会说:“我没有忘记你们。”

  “不曾忘记”,这正是维森塔尔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

责编:辛梓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