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4日 09:23 来源:
流传至今的布洛陀传说尤其是创世说,是人类早期历史的一种朦胧的社会记忆。在这些传说里的布洛陀形象,既是壮族人人人信奉的祖公,也是早期人类的一分子,显然在他身上寄托着深厚的壮族早期历史,以及壮族人保留至今的一些民族文化习性。
这些传说一是通过口耳相传流传下来,一是通过以布洛陀为至上神的麽教经诗记载下来,不过,显然后者所记载也是依据前者。这些传说凝聚成的一个形象饱满的布洛陀,能告诉我们壮族先民有什么历史和文化特性呢?
壮学专家潘其旭认为,最大的特点是显示了壮族人民的创新性。“布洛陀”翻译成汉语,“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之意,“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一个知道很多、很会创造的老人。在当地诸多神话传说中,就有关于布洛陀如何创造天地、造人、造火、造干栏、造稻谷、造牛等的叙述;在麽经中,往往以“创造万物”为开篇,又分别设有造火、造稻、造牛、造狗、造鸡、造房、造文字、造祭仪等章节,并把这一切归功于祖神布洛陀的创造。这些都是与稻作农业文化密切关联的内容,反映壮族先民走向农耕文明的生活图景。
在这里,一切都是布洛陀创造,包括人和人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但和其他传说的创世者不同,布洛陀首先就是人的始祖,是人的一员,他的创造是人类的创造;而不像上帝他们,是超越、凌驾于人类之上的神,他们为人类创造的东西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显然,布洛陀代表的是整个壮族先民群体,他们以自身的创新性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壮族文化的精髓。壮族信奉万物有灵,一个山洞,一颗岩石,一棵树,一只鸟,乃至于风雨雷电,都是有灵魂的,都可以成为一种神。因而,他们对自然非常敬畏,除了生活所需,不敢轻易向自然索取。麽经里特有的招魂经,招魂的对象往往是这些有灵的万物,就是为被人类破坏的自然万物招魂,试图恢复生态。如麽经记载的一个故事:有个王病倒,怎么也治不好,而且牛也瘟死了,鸡鸭也病死了,水稻颗粒不收,只好请教布洛陀。布洛陀告诉他,过去你种庄稼,被鸟兽糟蹋,你就放狗追用箭射杀它们,吃它们的肉,它们的魂被吓跑了。要想恢复,只有把它们的魂招回来。招魂后,虎归山了,猴子加林了,鸟飞回来了,各得其所,生业才又重新兴盛。这个故事明确表现了壮族一种朴素的环保观,事实上壮族地区的生态也一直保存得很好。
追求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是壮族文化另一大特色。麽经专有解冤经,意为化解冤仇,例如“解父子冤”、“解婆媳冤”、“解兄弟冤”、“解犯神冤”等,通过“解冤”来按照壮族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对社会生活中的反道德行为冲突加以调控。做法事时,布麽念诵麽经,讲述“前代人”因违反伦常而遭祸殃后,经过遵循布洛陀教导,重新获得解脱的喻事性故事,暗示社会伦理和规范,从而起到劝导、警示以及训诫作用,自动维护社会行为要求,从而达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目的。
麽经讲了一个故事,说古时没有伦理,常出现反常理、反家规现象:父叫子煮饭,儿对父擦掌;父吃早饭去打鱼,子吃早饭去游村;父催子装犁耙,子向父掏出性器;父催子去种田,子对父扬起脚;父催子建干栏,子用蠢话回应父。父亲忍无可忍挥拳脚,操起刀欲教训儿子,儿子抓起斧头砍得父亲浑身流血,结下冤仇。于是父亲对天诅咒,让儿子今生绝后,五谷无收,六畜不旺,结果一一应验。后儿子经祈问布洛陀和姆勒甲并获指教,认识到自己的言行触犯祖规神灵,备办供品举行禳解仪式,修正言行,化解冤仇,父子重归于好。通过麽经所倡导的布洛陀文化的这种社会规范和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对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调整各种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其中一些优秀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作为壮族的文化因子,一直传承至今。
布洛陀传说留下了壮族原始哲学思想。几乎每一本麽经的开头,都首先叙述三界之说,宇宙三界,各有主宰。上界是天界,由雷神管理;中界是地界,布洛陀掌管;下界是水界,图额管理。然后才转入经文的其他内容。三界之说概括性地、整体性地把握了天--地--人宇宙系统概念,体现了壮族宇宙观的整体性,认为人只不过是茫茫宇宙的一分子,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生态观,对于我们今天的可持续发展仍有借鉴意义。源于自然崇拜的三界之说对壮族宗教信仰的形成有着根本的影响,是布洛陀信仰的原始哲学基础。
布洛陀传说还反映了壮族稻作文明艰辛的早期历史。壮族是一个稻作文化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培育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麽经中野生稻驯化的故事,讲得非常细致,是从吃野果到稻作文化过渡的朦胧记忆。麽经里讲,神农婆造出稻谷,可禾兜像树一样高,稻穗像马尾一般长,稻粒像柚子一般大。稻谷种出来了,却不能为人所食。后来洪水淹没大地,只有郎山、敖山(敖山是壮族传说特有神山)未被殃及。洪水退后,派老鼠和鸟去叼啄稻谷,但它们却逃到深山老林各自享用。经布洛陀和姆六甲指点,制作鸟套、鼠夹捕捉他们,撬开嘴巴取出稻谷,分发给天下人种,可是结出的稻谷仍像柚子那么大。人们又按布洛陀和姆六甲的指教,用木锤、杵子捣擂,谷粒破裂,变成稗谷、糯谷、粳谷、籼谷等小粒谷种,插秧遍耕,施肥灌溉,但到八、九月,禾兜却没有抽穗结实。又经布洛陀和姆六甲指点,方知捣大谷粒时谷魂惊散,需举行“赎谷魂”仪式,招回失散的谷魂,谷粒才能饱满。人们遵照祖公的教诲,喜获丰收。这个神话通过布洛陀传授稻作知识的故事,反映了稻作文化与布洛陀文化相互交织的过程,壮族先民把野生稻培育为人工栽培稻的艰辛过程,这是留存在传说里的一种对野生稻驯化的历史记忆。(罗汉 韦善能)
责编:辛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