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4日 09:22 来源:
祖公布洛陀的传说一直在壮族民间流传,敢壮山歌圩热闹了数千年,记载布洛沱传说的长诗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整理出版过,但为什么布洛陀和敢壮山直到近年才以横空出世的姿态震惊世人呢?记者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是党和政府对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视和壮族民间学者的不懈努力,一步步地确认了布洛陀就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祖公”、敢壮山就是祖公活动的地方,进而确认了布洛陀是壮族人文始祖甚至是珠江流域的人文始祖,才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性历史遗产得认证。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学术界就搜集整理了一些记载布洛陀传说的麽经,作为创世史诗出版。但当时只是侧重于从民间文艺的角度进行研究,整理出版的诗集也是从各个抄本撷取相近的章节、段落组成,既不能看出原貌,也看不出从哪个本子选取,其作为记载原始历史的作用并未受到重视。
1985年,在全国掀起的搜集整理民族历史古籍热潮中,壮学专家、广西社科院壮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其旭教授在那坡县公安局收缴的一些经书中,找到一本古壮字手抄的《正一亡度巫书》,随后又相继找到5本类似的经书。古壮字是壮族人民借用汉字记录本民族语言的一种土俗字,自幼表演壮剧、使用古壮字传承剧本的潘其旭对这种文字相当熟悉,对找到的这份抄本也能识别大半。经过初步研究,发现这是壮族神职人员麽公在丧葬仪式上超度亡灵所念颂的经文。此后,潘其旭继续深入进行研究解读,不断地向壮族老人请教,并与广西语委的黄英振、广西民族学院任教壮文的张增业等专家共同进行解读。一直到1999年,才大致读通读懂,认为这不是一般的创世诗,而是一种神职人员在特定民间信仰“麽教”的仪式上使用的经书,专家们称其为“麽经”,因其都以布洛陀为至上神,又按命名为“麽经布洛陀”。
几乎与壮学专家的研究同步,壮族民间学者也通过田野考察,逐步把布洛陀和敢壮山的历史迷雾拨开。70多岁的壮族文艺家、歌剧《刘三姐》主创人员之一古笛先生,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就与蓝鸿恩、黄勇刹等壮族文艺家、壮学学者一起,探寻布洛陀遗址,几十年来走访了一百多位民间老艺人和老歌手。
2001年,美国权威的《科学》杂志公布了一项轰动世界的成果:中国百色盆地古人类遗址的地质年代距今80.3万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许多壮学学者受这一成果的鼓舞,纷纷到百色盆地进行壮系民族起源的调查和研究。
田阳县博物馆原馆长、壮学学者黄明标副研究员黄明标也一直在苦苦寻找布洛陀的踪迹。他小时候就听老人讲过很多布洛陀的故事,留下较深烙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研究壮族文化,1985全国性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活动时,在敢壮山周围发现了很多和布洛陀有牵连的现象。1988年,他又从文物、文化遗址的角度对敢壮山进行了调查,发现山上每个岩洞都跟布洛陀有关。期间,他作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证,敢壮山的“敢”字在田阳一带壮话里专指“歌圩”,赶歌圩就叫“很敢”。这个发现给古笛先生带来非常大的启发。2002年6月,古笛初步确认,布洛陀最早的祭祀遗址,就在田阳敢壮山。他向北京等地的壮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专家发出邀请。壮学权威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教授,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壮学学会会长覃乃昌研究员等权威专家,分别从各种角度对敢壮山布洛陀祖庙进行认定。
这样,各个方面和个人的研究,一一将方向引向了田阳敢壮山,并一一得到验证。就像一条串珠成链的线,将这些研究成果串起来,古笛老先生最终拎起了这条线。不久,壮学专家、《左江日报》原总编辑谢寿球发布了这条新闻,布洛陀一下子成为新闻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壮族人文始祖由此“浮出水面”。(罗汉 韦善能)
责编:辛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