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8月21日电:正在热热闹闹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上,新产品、新技术、新包装的农产品进行着促销大比拼。一些细心的参观者看到,尽管很多农产品在强调绿色食品、优质产品,但也有一些是地方上“自娱自乐”的名牌产品,而缺少能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真正“红杏出墙”的优质产品。
吉林省白城市农业局局长高新文介绍说,白城市这次展销的679种农产品中绿色、名牌、特色、精深加工的产品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多数是包装精美的产品,但是真正能走进国内国际市场的农产品不到200种,其余农产品则是“小打小闹”,没有真正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
说到原因,高新文认为一方面与企业的市场宣传、产品质量及营销定位有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农产品品牌过多过滥也有关系。他说,今后白城市将力推“江(嫩江)河(洮儿河)湖(月亮湖)海(向海)吉鹤”品牌的同时,还要着力帮助企业按照国际规则、标准生产、销售农产品,扩大白城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有6种农产品(谷物、棉花、油料、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农产品的出口比例却极低,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除茶叶外,都没有超过10%。吉林省农办主任王守臣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原先的农业生产是高度自给自足、以国内消费为主,忽视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业和绿色农业,等我们面向国际市场后,我们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又受到了“绿色壁垒”的限制,因此农产品市场亟须突破技术、绿色、优质等“围城”。
吉林省丰盛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矛武说,目前全国的大米品牌非常多,仅吉林省就有100多家,尽管都是优质米都比泰国的米口感好,但是象泰国那样把大米生意做得那么红火的在中国几乎没有。再说品牌也都是区域性的,比如天津小站米,辽宁的盘锦大米、吉林的梅河大米等,没有形成拳头力量,所以缺少在国际大米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农博会上很多参观者称要采购大城市商场很少见到、又是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象吉林省东部山区的“越桔果酒”等,面对这样的市场需求及入世挑战,地方优质农产品更要从当地脱颖而出,还要到国际市场上一搏风浪,只有我们“红杏出墙”的农产品越来越多,“狼来了”也不用害怕了。
记者在长春农博会上看到,原先农产品加工粗糙、包装简陋、保鲜和装潢水平落后等现象得到很大的改观,多数农产品规格齐全,能够满足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吉林省省长洪虎认为,入世已经把竞争理念灌输给农业企业,在竞争中生存的农业企业必将使吉林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农”字号企业多了
在第三届长春农博会上,出现了一批致力于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新面孔,他们的加入为农产品市场开发注入新鲜血液。这些企业的产品包装新颖,质量把关严格,受到参观者的欢迎。而且面对入世对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的冲击,他们都信心十足。
吉林省辽源市农村经济信息中心的王玮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从以前依赖劳动力的投入,变成现在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一些企业投资农业,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依托企业资本,一批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应用,更加促进了农业发展。
据介绍,今年辽源市在长春农博会上参展的企业有57家、210种商品,其中近10家企业是近年来投资或转行兴建的。吉林省德春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鼎越说,德春米业是2001年初投资兴建的,现在已形成年加工水稻10万吨、玉米6万吨的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已经销往北京、上海等地,今年还准备上马玉米方便面生产线,继续扩大规模。
刘鼎越说,虽然有人说国内农产品面临“两头受挤”的问题,一方面是进口农产品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出口农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技术阻力,“我们知道农产品加工企业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我们相信通过国家各种农产品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再加上企业生产与国际规则标准的接轨,更有质量一流的绿色食品,还有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更能使企业奠定了信心。”
吉林农业大学孙立诚教授认为,乡镇企业曾经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镇企业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小,再加上农业生产受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资本进入农业的动力明显不足。在入世背景下,大批企业投资农业,开发我们的优质农产品,将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白城市农业局局长高新文说,白城市参加农博会132家企业中,新近涌现的农业企业占有一定比例,这些企业组建了白城市鹅、绿豆、甘草等15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对优质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改变了只是出卖原料的现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001年底投产的吉林省丰盛米业有限公司,凭借严格的绿色食品生产标准,把产品打进上海等大中城市,并且日本客商也有了每年3万吨的订单。董事长李予武说,我国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不是到了末路,而是当年忽视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出口导向农业和绿色农业,造成入世后的不适应,其实对我们企业来说,大米的质量好坏不取决于加工机械的孬好,而是大米本身的质量、无污染、绿色,所以投资农业机遇还是大于挑战的。
有关专家认为,随着农业企业不断增多,我国应该积极应对农业国际化的挑战,实施竞争性发展战略,在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实施全程管理及检测,确保食品的标准和质量,积极促成农产品向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中国农业企业逐渐改变“西装不革履”的现状
面对入世的挑战及西方发达国家复杂苛刻的“绿色壁垒”,我国一些农业企业逐渐改变那种与现代化生产不相适应的生产方式,逐步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安全标准的生产基地,以“西装革履”的面貌应对国外农产品的冲击。
“公司+农户”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产业化发展中作用非凡,做到了企业与农民的双赢。随着西方国家“绿色壁垒”的加强,尽管企业不断强化现代化企业管理、增加科技含量、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但是千家万户的原料、畜禽饲养等往往就是欧盟、美国、日本等“挑剔”国家拒收产品的借口,有专家称这种现象为“穿西装蹬草鞋”或“西装不革履”。
吉林省牧业管理局局长彭志国说,目前“西装不革履”的农业龙头企业非常多,以吉林省部分牧业龙头企业来说,有很多企业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几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企业所带动的养殖户却拖了企业后腿,养殖户的卫生、防疫、农药残留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都参差不齐,企业对分布各地的养殖户管理不便,造成产品质量在源头上的被动。
彭志国说,吉林德大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鸡肉出口企业,近日一亿只鸡项目也正式竣工,肉鸡生产能力扩大了一倍。“公司+农户”的形式使德大的养鸡户辐射到7个县(市、区)、600多个村屯、6000多农户,尽管公司采取了统一计划、统一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统一结算的方式加强管理,但是这样的生产方式还是受到一些国家的质疑。为此德大公司准备建设统一的养殖小区,目前已经建成16个,今后将达到25个、1亿只的优质肉鸡饲养基地,以此应对入世挑战。
在第三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上,德惠市佰顺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明柱认为,不仅国际客商对产品越来越挑剔,国内的消费者也开始全面“考核”企业的生产资质,目前他的企业效益下滑,主要原因是没有自己的绿色大米生产基地,仅仅依靠从农民手里收购再加工,这样已经远远不适应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农产品加工必须从原料来源、生产、运输、包装等每个环节来抓,这才能称得上绿色、优质产品。
有关农业专家认为,复杂苛刻的技术法规、标准和质量认证制度,以及名目繁多的进出口商品包装、标志和对卫生环保等要求,形成了更为隐蔽、更难对付的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影响日益增强。我国农业企业当务之急就是尽快熟悉和掌握WTO规则,对于畜禽产品更要加强过程控制,尽快确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标准体系,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要求。
长春市市长李述告诫一些农业企业负责人说,最近因绿色壁垒而被退货甚至赔偿的案例不胜枚举,有纺织品、水果、蔬菜、动物源性食品等,除去贸易保护的成分,其中确实有部分产品标准低。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产品做到无懈可击,并时刻跟踪出口目标国的检测标准,随时调整产品,再苛刻的壁垒也会迈过。(齐海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