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直是蜂产品出口大国,但今年初,欧盟以我国产蜂蜜含有氯霉素等抗生素超标为由,中止进口中国的蜂蜜。欧盟国家的许多商场陆续将中国产蜂蜜撤下柜台,停止出售;已运抵欧盟国家的中国蜂蜜被执行退运,甚至有的国家宣布销毁到岸的中国蜂蜜。目前,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也加强对中国蜂蜜的检验。
欧盟单方禁运 中国不能接受
每年5、6月间,大连正值槐树花开季节,往年向欧盟国家出口上几百吨槐花蜜的辽宁省土产进出口公司,今年却没有签定一单新合同,也没有收购一吨新蜜。蜂产品部经理陈卓正忙着处理来自欧洲的退货。
陈卓对记者说:“欧盟的决定很突然,在禁令发出前,公司出口到德国的150吨蜂蜜和正在运往欧洲途中的蜜蜂都被退回,甚至包括已经进入欧洲国家零售商货架上的蜜蜂也被要求退货。新蜜也没法收,因为害怕不符合欧盟提出抗生素含量标准。快半年了,没有贸易可做。”据大连海关统计,今年1至5月,遭欧洲退运的大连出口蜂蜜达800多吨,价值70多万美元。
欧洲市场一直是我国蜂蜜出口的主要市场。今年初,欧盟调查组做出对华残留监控体系的考察报告,于1月23日提交给中方,25日即做出暂停进口包括蜂蜜在内的中国动物源产品的决议。欧盟提出,蜂蜜中氯霉素检出量不得超过0.1PPB,即10万吨蜂蜜中含有1克氯霉素,这个标准比原先严格了100倍。随后,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市场抽样检测中查出我国蜂蜜含欧盟禁用药物——氯霉素残留。2月底,欧盟通知其各成员国,对所有工厂、仓库及以包装上市的中国蜂蜜进行强行检查。
针对欧盟的决定,1月31日,我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与欧委会贸易委员拉米共同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重视人民的身体健康。对此,中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监管体系。最近,欧盟单方面做出的考察报告,是片面的和不准确的。欧方未按正常程序,充分听取中方意见,中方是不能接受的。
就在英国食品标准局发布公告,建议商店停止销售所有含有中国蜂蜜的混合蜜同时,又发布了特别说明,每天食用8瓶(454克/瓶)蜂蜜,才有抗生素危害人体健康的可能,考虑到含有微量氯霉素的蜂蜜对人体危害不大,消费者可继续食用已经购买的中国蜂蜜。
我国蜂产品行业专家说,英国的这一说明互相矛盾,表明欧盟制定的抗生素含量标准是苛刻的,即便是大气粉尘中氯霉素的含量也要超过这一标准。可以看出,有关组织和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设置绿色技术壁垒,已经成为出口受阻的主要因素。我国蜂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和以量取胜,由于“抗生素超标”,这一竞争优势丧失殆尽。
正当我国蜂蜜出口受到“抗生素标准”干扰时,4月19日,有关部门从荷兰进口的肠衣中检测出了氯霉素残留。可见所谓“抗生素含量”技术标准的执行,在某些欧盟国家也不是十分严格。
正视药物残留 加快完善标准
今年是辽宁省土产进出口公司蜂蜜加工厂经营最困难的一年。满头白发的老厂长吴宣山望着墙上的5个大字——“甜蜜的事业”,苦涩地对记者说:“甜蜜的事业如今不甜了。”
拥有一万吨年加工能力的辽宁省土产进出口公司蜂蜜加工厂,今年只收购了40吨槐花蜜,企业已经停产3个多月。吴宣山说,收蜜的时候,蜂农们都说肯定没给蜜蜂喂药,可是拿到进出口检验检疫局一检验,确有一些蜂蜜的氯霉素含量超标。如果企业不收蜂蜜,就要停产,而收的蜜不合乎标准,卖不出去,又要亏损,真让企业两难。
武汉市一位蜂农告诉记者:“除了防治夏螨有专用的蜂药外,一般治蜂病都用氯霉素等一类人用抗生素药。市场上专门的蜂药店很少见,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些蜂药,也没有商标,价钱还贵得很,要10多块钱一包,疗效并不明显,蜂农们都不爱用。
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专家说,过去我国蜂蜜质量监控没有氯霉素检测这一项,因而绿色蜂药的研发和推广比较有限,蜂病防治仍以化学药物为主,容易造成蜂产品药物残留超出欧盟制定的苛刻标准。
我国蜂蜜在欧洲市场遭禁,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养蜂学会在4月22日发布告全国蜂业工作者书,要求立即停止开发、生产、销售和使用含有氯霉素等药物的蜂药,尽快开发、使用中草药、无污染的蜂药及其他生物方法解决蜂病防治问题。5月10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蜂蜜出口企业加大原蜜检验力度,有条件的企业争取购置氯霉素等抗生素快速检测设备,对不合格的原蜜,不予收购。
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专家王凤忠说,国际食品法典已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药物最高残留限量标准,而目前我国仅有6个蜂产品标准。因此,加快完善蜂产品检测标准与国际接轨是当务之急。
实行规模经营 加强行业管理
我国年产蜂蜜约20万吨、蜂王浆1000吨,年创汇1亿多美元,蜂群数量和主要蜂产品出口均居世界第一。但是养蜂业目前还是手工作坊式,从生产到流通处在无序状态,与蜂产品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如今,发达国家设置绿色技术壁垒,更向我国养蜂业敲响了警钟。
据了解,我国养蜂业的生产管理十分粗放,有的蜂产品从采集、运输、制作到包装,缺乏标准控制,生产技术由师徒传承,生产设备也由蜂农自发选择。有的蜂农信息不灵,逐花期而居,分散生产,流动性强,得不到应有的技术指导。
缺乏行业自律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湖北省养蜂工作站站长王盛桥说,自杀性降价给我国蜂产品生产和贸易带来了巨大损失。由于市场混乱,不能实行优质优价,蜂农频繁采集不成熟蜜,致使蜂蜜浓度达不到标准。目前,阿根廷等国蜂蜜以高于我国200美元价格出口欧盟,抢占了我国一些出口市场。
中国蜂产品协会会长罗梦传认为,应改变“家家户户齐养蜂”的传统格局,尽快建立以养蜂科学技术和国际标准化为核心的养蜂基地,对蜂农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传统工艺,逐步实现养蜂组织化、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以具有较大规模,较强经济实力的蜂产品加工型、经营型龙头企业,通过蜂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带动蜂农,建立优质蜂产品原料基地,从源头把好蜂产品质量关,才能重新赢得国际市场的主动权。(王振宏 刘紫凌 黎昌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