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现实版父亲的散文诗”,一个农村老人为什么会关注宇宙有多大?
周荐 央视网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6日 07:45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2024年3月底,摄影师蔡山海在去雁门关的途中路过山西代县上高陵村,看到一户人家正在办葬礼。这处庭院中写满了离世老人的生平与心事,在征得家人同意后,蔡山海将院内文字拍摄下来,整理后发布在社交平台上,这条帖子意外走红网络。

离世老人名叫张福青,是山西代县峨口镇上高陵村人。走进张福青的小院,最先看到的是镶着“福”字的照壁,墙砖上有四行毛笔字,最后一行写道:“宇宙有多大呀?太阳表面温度6000度……月亮体积有地球四十八分之一,星星有2000亿颗……”网友们或感动,或惊讶,或好奇,为什么一个农村老人会关注宇宙有多大?

村里许多人对张福青的评价是“像个文人”。父亲离开后,大儿子张宏刚翻出父亲多年前的日记,发现父亲曾自称为知识分子,立下报效国家、造福社会的志向。但现实中,迫于家庭生计,张福青连高中都没读完。

张宏刚说,写字是父亲多年的习惯,他骨子里要强,学校不能学,就在家里学。父亲儿时读的是私塾,很重视文化学习。十年前,父亲还参与了最近一次的雁门张氏家族族谱修订,并担任续谱委员会总顾问。

和村里一辈子守在田埂上的老人不同,张福青十分关注国家发展建设。从年轻开始,张福青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去新华书店买一张当地地图,甚至还会每年买一张同样的地图,他会将不同年份同一页码的地图放在一起比较,观察新修了哪些公路,核查去年标注的未建、在建,今年是否变成已建。

更早之前,在张福青还没装心脏支架的时候,他时常一个人骑自行车去繁峙县看施工队修路、建桥。他很关心施工进展情况,得着空就去。

30多年前,张宏刚到鄂尔多斯发展,并在当地成家定居。2015年,张福青的小儿子到北京发展,小院中只剩下张福青和妻子杜中秀。妻子患有精神疾病,需要静养,院门几乎不再对外敞开。

在庭院的文字中,记录了大量与建房有关的内容。这间祖院是张福青的曾祖父留下的,至少有150年历史。受经济条件所限,张福青在50岁这年终于了却多年心愿,开始修建旧屋,这一修就是28年。

2008年,张福青确诊冠心病,装了第一个心脏支架。从这之后,每年3月底到4月初,他总会感到心慌、胸闷。老去的村庄里,多数老屋的命运走向自生自灭,然而疾病缠身、需终身服药的张福青依旧在建房,只是一切变得愈发力不从心。

大约从2018年左右,墙上的文字变得愈加密集。除了修缮房屋之外,还新添了张福青与妻子的用药记录、他对儿子们的教育嘱托,以及张宏英最回避提及的棺木与后事。两个儿子逐渐意识到,原来父亲写的这些文字是给他们看的。

父亲孤独吗?在张宏刚的印象里,父亲从未讲过自己孤独,一个关心远方、关心南极洲、关心宇宙的老人,他的世界不会被局限于庭院与村庄之中。

但父亲写在墙上的文字又分明在诉说着一位被现代科技抛弃的农村老人的困扰与无措。“我71岁,老啦!用老人手机不会交费。”“每年三月份、七月份找村里青年人给福青、中秀用手机刷脸各一次,才能领养老款。”……在父亲的笔记本里,记录着手机支付、视频通话、清理垃圾、发图片等具体操作流程。

张宏英说之前每次回家墙上总有新文字,但他都是走马观花地看。父亲离去后,他开始沉下心看,推测父亲是在怎样的情境写下这句话,揣摩父亲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过去是30%的理解,现在是90%的理解”。

当父亲离开了,他也变得无处不在了,这座庭院、这面墙砖、这些文字都是父亲。

编辑:邢斯馨责任编辑:刘亮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