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父亲因身体残疾8年内6次高考 儿子:我爸的人生剧本虽然烂但还是得走
面孔 央视网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8日 15:53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彭俊):近日,丁好雨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了父亲8年间6次参加高考的故事。他在这条视频的文案中写道:8年高考,不断在失败中爬起,我爸的人生剧本虽然很烂,但还是得走。

丁好雨家在贵州贵阳,他的父亲是残疾人。父亲第一次参加高考是1981年,那一年,父亲的高考分数超过了本科线,但因为身体原因没被录取。那年和父亲一起参加高考的五个同学都考出去了,最远的去了北京,“我爸的分比他高,但只能收到‘家里蹲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第一年高考结束后的一年里,父亲参加了很多次同学聚会。每一个新考出去的同学都会把他背到家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弹吉他、谈理想,唱了一遍又一遍《野百合的春天》,父亲憧憬着他们口中的“外面的世界”,可迟迟等不来自己的春天。

丁好雨觉得1982年是对父亲打击最大的一年。前一年的失利让父亲彻底泄了气,这一年,他放弃了高考。

1983年,高考政策有所松动,其中提到“对成绩优秀的残疾考生录取予以照顾”。父亲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再次参加高考,并取得了全县理科第二名的成绩,但依旧没被录取。

考虑到身体难以应对部分理工科课程的实操要求,也为了提高被录取的概率,1984年,父亲从理科转为文科。这是父亲第一年学文科,他靠在家自学考出了全县文科第二名的好成绩,但仍没被录取。1985年,父亲在已有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考了全县文科第一,然而命运就像开玩笑一般,预料中的结局再次出现。

失望如同滚雪球越攒越大。1986年,父亲再一次放弃了高考。多年后,父亲向丁好雨讲起当年高考那天的情景——父亲坐在收音机前,听着广播里高考的相关报道,不甘、遗憾、失望、期待,各种情绪交织着,他如坐针毡,“其实还是他身体里那种自驱力带来的矛盾和冲突”。

在丁好雨的大家庭里,家人们几乎都在事业单位工作,因此,在父亲当下的认知中,高考是他唯一的出路。

1987年,父亲重新回到考场。也是在这一年,父亲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栏目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讲述了自己多年的高考经历。节目播出后反响不错,家人们将节目录进磁带保存下来。

1988年,父亲第6次参加高考,出成绩前,丁好雨的爷爷将节目录音磁带以及一些信件的反馈送到了当地招生办,招生办又将这些材料寄给了贵州省教委(教育厅)。在家人的多番努力下,父亲最终被贵州商业专科学校(现贵州商学院)录取。丁好雨说,实际上,最后一年是父亲高考成绩最不理想的一年,但无论如何,父亲长达8年的高考之路总算到达了终点。

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学校担心父亲的身体状况,要求他在家自学。丁好雨的爷爷每周会到学校取笔记,再拿回家给父亲自学,即便如此,父亲依然通过了该学年的所有考试。后来,父亲参加了“新长征杯”征文比赛,他写的一篇题为《我的大学》的文章获得了全省第一名。贵州商业专科学校校长因为这件事关注到父亲,父亲得以真正地走进校园,拥有了完整的校园生活。

丁好雨之前是一名“北漂”,因受大环境影响,创业不顺,再加上父亲今年即将退休,他在2023年回到贵阳开始全职做自媒体。

父亲今年60岁了,如今的他早与当时的自己达成和解。这条记录父亲8年高考的视频,是儿子送给父亲的“退休礼物”。

十年前,丁好雨在父亲的支持下到北京读书。丁好雨觉得,父亲是将自己未曾实现的心愿寄托在了儿子身上,“他身边的很多同学都因为读书改变了命运,从一个小镇考到大城市,在那里成家立业,他一定会认为,如果他的身体健全,他也是这条路径上的一分子”。

某种程度上,父子关系是微妙的,或许是为了树立权威,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父亲并不愿意将自己年少时的故事向儿子和盘托出。关于父亲青春里的这段褶皱,丁好雨也是在做自媒体之后,为了收集素材才详细了解到的。

“我爸的人生剧本虽然很烂,但还是得走。”丁好雨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对于父亲来说,他必须认命,“但又不能全认”。他将父亲的故事分享在网络上,希望父亲这种“在有限的条件下做无限的努力”的精神能够鼓舞到更多人。

丁好雨讲起自己儿时有一次和父亲到家附近的一所学校散步,当时学校里有一截断了的围墙,父亲鼓励他爬上去,沿着围墙走一段。那时的丁好雨不理解,如果换作其他家长,面对这样的危险,叮嘱孩子躲避还来不及,怎么还会一个劲儿地鼓励孩子上去试试?

直到很多年后,丁好雨才慢慢意识到,当自己颤巍巍地走完那截10米的断墙,重新回到地面时,父亲眼中的笑意意味着什么。“我相当于是他的替身,代替他去体验这个世界上很多他做不了的事。”丁好雨说。

这样一件普通的小事,却在往后的人生中给丁好雨带来了许多难以言说的力量,“你不去试试,你怎么知道你走不下来呢?”

编辑:王静远责任编辑:李夏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