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正面的她身着戎装,眼神自信坚毅,盔甲上还有战场的朝阳;背面是她在对镜簪花,如凝脂般温润的肌肤,疏密可辨的发丝……成新湘正在这幅正反两面《花木兰》上飞针走线,“这幅双面异形绣,要两年多时间,才能完成。”
这是近日在国新办发布厅外的一幕,当日这里正举行“红色热土新征程 中部崛起新湖南”发布会,包括湘绣在内的许多当地非遗项目在此展示。
源自民间刺绣的湘绣,已有逾2500年历史,“古典”“高端”气息浓郁。成新湘正是一位湘绣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说,刺绣艺人的一针一线,都附着了丰富的情感和珍贵岁月,饱含着对历史文化的敬重、对拥有者的珍视和祝福。这些湘绣作品,充满了手工艺人的温度和灵魂,传递的不仅仅是文化,更是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感。
“被湘绣的魅力所吸引。神秘感!好奇!不可思议!”谈及当年刚进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成老师还是难掩心中喜悦。30年前,正值花样年华,她第一次拿起绣针,成为全所年龄最小的绣工。
“要坚守是非常难的!”成老师感慨道,“我们湘绣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积累,很多年不断的摸索,要有一定的悟性,也要勤奋。”
“心凝聚于针尖,呼吸均匀了,眼睛越用越亮,绣出的作品也就有了更多温度。”清晨,成新湘会把绣架安放在自然光线最好的地方,低眉端坐。把一根根蚕丝绣线劈分得比发丝还要细软,一针一线,绣出大江大河、青山绿水、麋鹿嬉戏。
“特别喜欢那份安静和纯粹。”当年,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慧眼识珠,发现了成新湘在刺绣动物方面的潜能,收其为徒学习湘绣的独特针法——鬅毛针,她因此成为该针法第四代传人。
学湘绣“绝活”,须有非常之功。一件作品的诞生,要经历构思、设计、审稿、临稿、估工、配线、刺绣、验收、装裱等一系列流程。刺绣是关键环节,千万次劈线穿针,累月经年,若无耐心,难有完美的艺术展现。
配线决定了刺绣作品的色调是否和谐优美,使成品雅俗立现,非常考究配线人的眼力。同一个色系,由深入浅最多可达十几个色阶,相互之间色差很小,全靠配线艺人一双异于常人的辨色眼睛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再根据设计稿的画理用色配出需要的颜色。
“曾经我视为谋生手艺的刺绣,已成为寄托我理想的事业。”成老师说。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状况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倾注热情并付诸实践。
“有些学生确实很难坚守下去”,成老师以自己亲身经历说着,湘绣是传统文化,要自己喜欢这门手艺。“最好的是,我们赶上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赶上一个好时代,国家非常注重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让我们手艺人社会地位高了、更受人尊重。”
“要慢慢来!”成老师谈到如何教学生,“要从简单的逐步向复杂的引导,我们根据学生对刺绣的了解、悟性,制定计划目标,因材施教。”
“我是湘绣艺术创作者,也是传播者。”2018年,成老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她说,湘绣需要更广阔舞台,让更多世人领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连续两年全国两会,她都带去诸如手绣移动电源、手绣指纹笔记本等湘绣文创产品,受到广泛关注。
“湘绣也可以年轻化、时尚化、大众化,让现代生活更加美好。”成老师说,通过一系列湘绣跨界科技产品,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借助市场消费力量,让湘绣熠熠生辉。“我们开发了许多文创产品,受到年轻人喜欢,我们还开办了许多体验活动,包括非遗进校园等。”
“刺绣可以带动就业”,成老师谈了湘绣在当地脱贫扶贫方面的贡献,“在一些偏远山区的妇女,经过培训,她们的刺绣可以绣到丝巾服饰上,可以不用外出就可以在家里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兼顾照看老人、小孩。”
“每幅作品,浸入了刺绣者的心血和智慧在里面,所以就有生命力!有温度!”成老师说,很多作品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几个月、几年,甚至几个人一起合作几年的都有。“我们对自己的作品看得非常珍贵。”
“每一行,都有自己的专业技术在里面,所以这是门技术活。”成老师语重心长说着,“刺绣属于第二次创作了,设计师有自己的思想、寓意,所以在刺绣时,也要有设计者的这种思想,融入进去,进行刺绣。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老师和学生们最近正为一幅巨幅献礼湘绣作品做最后准备。“礼赞中国梦,以龙的形式水墨的效果,还有高铁、一带一路等元素,来展现中国的腾飞、发展历程。”
30年如一日,沉潜修心,那一针一线绣出了一个工匠的坚守,成新湘从最初的普通绣女到如今的湘绣大师,不变的是她对刺绣的那种热爱、那份理想、那颗初心。
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