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 玛
70后女子,喜文艺,爱闷骚。不是贝吉塔的女朋友哦,是阿布小朋友的妈妈。

看《最好的我们》:我们为什么要回忆青春

  经过近3个月的陪伴,校园青春网剧《最好的我们》终于在6月的毕业季划下句点,大结局播放当日点击量逼近18亿。

  这部戏改编自网络作家八月长安的同名小说,从导演到主演,没有一线大伽加持,只有几张青春的面庞和纯情细腻的故事,却大受追捧。一句“你想要的青春都在这里”的宣传词直击人心——军训、合唱、换座位、分文理、做不完的试卷、同桌间的小暧昧……学生时代的梗一个也没落下。剧中的CP“耿耿”“余淮”更是俘获一众观众,尤其是“国民好同桌”刘昊然凭借天然干净的气质圈粉无数,#青春欠我一个余淮#一时成了热门词汇,“虎牙小弟”再次为自己未来的坦荡星途添砖加瓦。

  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电影暑期档业已启幕,一大波青春片再度袭来,在由《泡沫之夏》、《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六弄咖啡馆》等组成的超长片单里,各色青春正在摩拳擦掌,蠢蠢欲动。自从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迎来7亿高票房后,国内青春题材的影视剧就如雨后春笋,近几年就有《小时代》、《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栀子花开》等一众作品面世,票房不可谓不可观,但也因过于雷同的桥段和不接地气的剧情,让观众倒了胃口。

  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并非没有,例如台湾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以及这部《最好的我们》。这些影视剧的共同特点大致如下:准确捕捉青春的真情实感,以还原细节和满足情怀取胜;无一例外地成功塑造出一枚“收割少女心”的男主角。同时,这些影片都在尝试舍弃一线明星脸,启用新人,还原青春本来应有的样子,为大小屏幕带来满满青春元气。换句话说,也就是观众们再也不用为银幕上那些一把年纪还在卖力蹦蹦跳跳、费尽心思把发育过度的身体和老道世故的眼神藏进校服里的明星们捉急啦!

  虽说近年来国产青春片多到泛滥,品质也良莠不齐,可几乎部部都有观众为其买单。每当青春片里成长出一位新男神,总有一群姑娘怀揣着被砰砰唤醒的少女心,哭晕在厕所里。去年有《我的少女时代》里的徐太宇,今年就换成了《最好的我们》里的余淮。追究到底,还是铁打的青春,流水的我们。观众(主要是女性观众)在鸡零狗碎的生活之外,总想保留一份对于逝去青春无法割舍的怀恋。

  可惜现实却如《唐人街.探案》里,王宝强那一曲魔性的《往事只能回味》所唱——“时光一去永不回”。按照霍金的黑洞理论,时间的流向是一维的,只能向前,无法后退。所以,不管哆啦A梦的抽屉多诱人,现实是,所有关于时光机的想象终成泡影,人类永无返还青春的可能,只能在回忆中寻寻觅觅。童年的游戏,年少的轻狂,回忆带来快感,也带来乡愁。那些在我们记忆中念念不忘的,也许不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不是魂牵梦绕的校园,而是这有去无回的时光。所以,当赫拉克利特说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他不只是个哲学家,也成为了诗人。

  关于青春的经典佳作和绝妙好辞,没有一个是在“春风得意少年时”造就的,大都是时过境迁的恍然大悟与沉潜,这是一种晚到的洞察力。《美国往事》里,垂垂老矣的面条,透过回忆的偷窥孔,转眼就回到拥有黛博拉和小伙伴们的青春。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亦是一例。这位年过四旬的伟大词人面对弹劾去职、壮志难酬的困境,发出“少年不识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喟叹,不知湿了几朝人的眼眶。

  杜威.德拉埃斯马在《怀旧制造厂》中写道:“回忆并非文件夹,查阅完之后,还能原封不动地把它们放回去。……回忆随着我们每次想起它们时的具体情形而相应变化着。”当成人世界的妥协与忍耐成为日常,每一次对青春短暂的乐而忘返都随心境变幻着模样,于是,我们模糊在岁月深处的青春便随着影像与文字斑斓起来。这也许就是青春题材长盛不衰的秘密所在吧。

  青春呼啸而过,留下触不可及的隆隆回响,感谢那些声光字中浮现出的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以及一段段或温馨或痛彻的故事,让我们可以暂时按下生命的定格键,停步,回望,微笑或者流泪,继而有力量对抗时光的不仁,勇敢地整理生活,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