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在感动中采访 在学习中升华
——吴大观先进事迹座谈会暨新闻采访策划会记录

 

CCTV.com  2009年07月03日 08:07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在感动中采访 在学习中升华

  ——吴大观先进事迹座谈会暨新闻采访策划会记录

  编者按 6月上旬记者们深入沈阳、西安、北京三地采访吴大观的事迹,通过到吴大观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实地体验,与吴大观的同事、战友、学生、部下、朋友、亲人深入交谈,一步步走进吴大观的内心世界,一个高大而亲切的爱党爱国、报国有成的党员知识分子形象逐渐清晰起来。2009年6月18日,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部机关,举行了一场吴大观先进事迹座谈会,与会的记者有感而发,畅所欲言,由衷地讲述了所受到的教育和人生感悟,深情地抒发了对吴大观的崇敬之情。以下是记者们的发言摘编。

  参加人:

  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全部记者

  刘汉俊

  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团长

  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正局级)

  韩 旭  中组部组织局副巡视员

  谢 俊  国务院国资委党建局副局长

  殷汝涛  中宣部新闻局一处调研员

  高 梅  中宣部新闻局调研员、办公室副主任

  任晓宁  中组部组织局四处干部

  韩 敏  中组部干部五局干部

  那春风  中组部新闻办公室干部

  张金庭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新闻处干部

  高建设  中航工业集团副总经理

  刘洪德  中航工业集团企业文化部部长

主持人: 刘汉俊

  主持人:近几天来,记者同志们为吴老的精神所感动,以吴大观的精神来采访吴老的事迹,令人感动。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个策划会,其实是一个学习会、座谈会、交流会,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下一步报道的思路,通过这次交流,把一个人的经验变成大家的经验,把一个人的收获变成大家的收获,使我们报道的整体效果达到最好。

人民网关哲:

  感谢大家能够给我这次机会,非常荣幸加入到这次采访报道的活动中,让我学习到吴大观同志的爱国、爱党、爱事业的革命精神。在整个采访的路途中,每位同志的眼睛里都燃烧着敬业的精神,这一点将成为我今后工作中的动力。

  从采访中,我了解到吴老首先具有一颗“中国心”,一辈子奉献给国家的科学研究事业,这让我们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永远也做不到像吴老那么敬业。每当接触到这些点点滴滴的事,都会使我的内心感到酸楚,经常使我的眼中含满泪水。比如说,今天在其家中看到一件被称作“常委”的衣服,上世纪六十年代买的,伴随他走过了60多岁到90多岁的光荣的后半生,在他的每次重大活动中,他都穿着这件衣服,这让我更加感到老人家的伟大。他对学习无比热爱,后来整理出的笔记本有那么多,而且每一本都很工整,甚至每一个字都让我们感到他是在用心用力去写的。我从事记者工作很多年,但从来没有认真去收集工作中的记录和照片,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惭愧,每一次采访的过程都是一次提升的过程,以前从来就没有认真的考虑这一点,这次让我有很大改观,记者采访工作是我一生热爱和为之奋斗的事业,这次在吴老、各位领导和记者同志们身上我看到了这个闪光点,今后,我会积极向大家学习。

  由于我是在网站工作,所以此次将写一份侧记,我会带着感情用心去写,同时做一个大的专题策划,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标题就是“我国航空动力之父”,我的标题还没有想好,只是制作出了一个规划,按一般规矩,在大标题之后是一个焦点图的展示,网站会有五张焦点图展示每次的专题,旁边是各位记者同仁的文章,还有电视台广播等视听新闻的滚动播放。我们采访了那么多位知名的老专家,他们每一个人的照片和感动的言语都会制作成滚动的图片新闻、专家感言展示出来。还有吴老家属的追忆,在网上制作互动平台——网上纪念馆,收集吴老生前使用过的东西、穿过的衣服以及学习笔记等。同时还要在网上做一个调查,开通与网民的互动、留言和追访。对有关我国航空发动机的一些科普小知识,可以通过登录网站为学习吴老而制作一个网上链接。最后,我们还要制作一个节目就叫“走近吴大观”,收集一些吴老的语录、报道等,使我们能够在吴老的事迹上真正学到一些东西,为之所用。

新华网俞玮:

  首先谈一下这次采访的感受。记得在西航的时候,蔡毅总经理提到前段时间在井冈山学习,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那个年代有那么多知识分子,家庭条件很好,也没有受到任何压迫,但是他们却愿意跟着党,愿意干革命。我在采访的途中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觉得吴大观同志身上并没有像过去采访的一些典型身上所获得的荣誉、没有轰轰烈烈的动人事迹,但是,就像他的女儿所说,吴老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他很平凡,他也是那个年代经历过新旧交替的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可他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是在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的,现在的很多人都做不到。他是一个综合体,而不是在某一件事上有一个突出的闪光点。根据我的理解,吴老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坚定的信仰,这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的,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当代的年轻人。以前有很多人说,西方人有信仰,而中国人没有信仰。但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的话,按毛主席的话说,就是这个人没有精神、没有灵魂,这是我这次采访的最大收获。吴老他有不屈的脊梁,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民族的脊梁”,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现在很多人学了很多知识,也出国留学,但是能否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动力?这段时间我见缝插针的对吴老的女儿、外孙女和刘大响院士作了专访,吴老的外孙女告诉我说她不是党员,但这并不影响她对祖国的忠诚,同时她还希望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够忠诚于自己的祖国。我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吴老给他的家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下面再谈一下新华网制作专题。我们的稿件会以专访的形式推出,同时还会有一些手记和侧记。专题简单归纳一下,按照以往规则,“要闻图片”是必不可少的,还有“最新报道”和“媒体评论”,这个板块会把大家的稿件全都汇总在一起,另外就是《九十感怀》和《我的中国心》文章我觉得写得非常好,他就是一个普通老人对国家和自己一生的感受,对年轻人来讲,距离会更近一些,希望可以收录到网站当中进行展示。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收集到了很多老照片,可以按照板块将其分类,还有就是采访中老专家都对吴老进行了评价,可以将他们的老照片和评论通过文字或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最后,我们还可以挑选一些吴老比较精彩的语录放在网上进行展示。

央视网赵旋璇: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采访心得。在采访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航空工业真的是一个门外汉,这次看到了很多的航空发动机和飞机。其实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单位会派我作这次采访,因为这次有很多知识和领域我都不是很清楚,当时还在想单位应该派一个军事频道或者是科技方面的记者会比我更擅长一些。但是经过一星期的采访以后,我觉得受益匪浅、颇受感动,他身上记录的不仅是他个人的事迹,而且是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身上的历程和精神。虽然采访的时候已经想到这个人能做得这么好,可能是他有很多异于常人之处,甚至不食人间烟火,这是我之前对他的一个印象。但通过这一时段的采访,我发现吴老是一个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的这样一个人,他是真正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人,我想用一个词来把吴老的一生概括出来,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这个词语,吴老的外孙女对他有一个总结是“上善若水”,老子的话是这样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把采访几十位老专家所说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放到这几句话里,真是对吴老一生的概括,吴老的一生只做研制航空发动机这一件事情,这是很困难的。吴老在解放前的那样一个状况下能够选择为航空事业奉献自己的终生,很多老专家说做航空难,做发动机更难,因为它要出成绩真的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吴老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很令人感动。在说到他的“与善仁,言善信”,我们在采访过程中真正看到吴老的点点滴滴,觉得他是一个为人平和、平易近人的人,吴老作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的很多航空发动机都有他的影子在上面,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在采访的过程中,很多老人回忆起吴老的时候,他们的语言特别真挚,并没有因为采访而说空话,把吴老放在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而就是从身边很真实的事情上来谈吴老的为人,使我们感到吴老就是活生生的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人,而不是让我们触摸不到的人。通过这次采访,我等于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我们网站在作专题的时候,由于是依靠央视为母体,会更多突出视频的色彩,《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的视频会在电视播出后第一时间在网站呈现。专题会以一个比较大的篇幅把吴老的点点滴滴的事迹在网站上展现出来,尽可能的丰富、包罗万有。刚才大家说的语录、图文、评论等,我们都会有空间来展示,对于老照片和对背景知识的介绍也会进行丰富的展示。

光明网王涛: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策划会,首先谈一下感受,通过八天的采访,吴老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执着”这两个字,吴老一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研究航空发动机,这对于80后的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触动。我经常在我人生的各个阶段给自己树立目标,但是,收获往往很小很小,我们通常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通过吴老身上我们看到了过程要比结果更重要。

  对于专题的制作有这么几个内容:第一,吴老的言行录,这里面的内容很多,包括吴老生前的话语都将收录到网上;第二,根据采访的要求,把采访过程中收集的照片和会议录音整理编辑后发到网上;第三,是吴老的故事;第四,结合吴老的事迹和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来写一些吴老生活中的感想;第五,图片情况,包括吴老生前住所和在办公室的一些照片;第六,视频和音频。尽可能的收录采访中的素材,使吴老的形象更加丰满。

中国广播网李倩:

  这次采访我学到的东西特别多,过去像“时代先锋”等这样的主题我接触很多,这次通过吴老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爱党、爱国。这次我要创建一个新模板,把他放在一级页面,而不是过去的二三级页面,排名不分先后,都在一级页面上显现出来,另外我们也会和广播之声合作,只要是广播之声播过的,我们都会通过音频展示出来,也会转载一些电视台的视频,同时也会特约一些网站的博客,请一些著名的评论员写一些评论。网站的特性就是与大众互动,要利用网站的特性制作得更有特色。还有一些语录、视频、图文,我们网站都会展现出来,把吴老的形象更为丰富的展现给大家。

  主持人:

  五大网站的策划我们都同意,我再建议几点:

  第一,五个网站要同时开通吴大观网上纪念馆,把所有的资料都收录在里面。

  第二,你们所写的文章要符合网上阅读要求和特点,不要过长,以免造成审美疲劳;

  第三,提炼核心元素,像有些同志说的“中国心”和“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可以用作题目,航空发动机就是飞机的心脏,这个标题很生动。我们征求了一些领导和专家的意见,我们是轻易不称某人为“大师”或“之父”的,但是面对吴大观这样一位在航空工业发展史上有过卓越贡献和主要地位的专家,很难找到别的词语来替代他的地位。吴老同时期的人已经不在了,他也刚刚过世,他最早参与了航空发动机的修造和后来从他手上开始的研制工作,而且他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从未中断,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思想理论和技术观点,这些通过他的笔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航空百年历史,吴大观93岁,之前都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航空,航空工业应该是从他们这一代人开始的,从开始研制到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创新,他所走过的路,正是中国航空百年曲折而艰难的道路,而且是在他的引领之下才走上了这么一条道路。林左鸣总经理说过,现在回头看他当年所提出的观点,所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另外吴老德高望重,现在还没有人的地位能够超过他,我想是可以用“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这样一个词来形容他的,对于这样一位对中国军事实力、工业实力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我们的记者是不应该吝啬笔墨来赞美他,这是我们基本的判断,所以我赞成刚才几位同志说的“中国心”和“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这种叫法,要通过我们的报道把他叫响,要使这些核心的信息元素有利于我们第二次、第三次传播,这符合我们新闻的规律,也符合传播的受众接收的规律。如果我们的报道推出去之后,社会上记不住这个人的名字,但知道他是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之父,他有一颗中国心,那么我们就算成功了,如果连这种印象都形成不了,那我们这次报道就算是失败了,那是再一次浪费了我们的版面、画面资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定要提取核心元素。

  第四,各大网站要同步同时开展一个网上调查,吴大观的精神是什么?我们强调一定要突出精神,我们所有的报道如果不突出精神,就等于没有灵魂,通过对网民的调查,最后看看是哪种精神能够代表吴老。

  第五,希望这次网上对吴老的报道能够成为一个航空知识和中国航空工业的图片库,跟航空工业有关的,包括各种解密飞机的机型等知识,通过看吴大观同志事迹普及航空知识,并知道、记住吴老这么一个人。

  第六,对吴老笔记、日记的摘抄,要精编一下,提供给各个媒体。对于网站,篇幅要长一些,报道可以分成几个篇,如精神篇、事业篇、魅力篇、生活篇等。

  第七,记者的手记都提到了自己的感悟,你是如何走进这么一颗“中国心”,走近“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希望大家能够把感动写出来,好的手记我们会选择媒体进行刊发,记者要做好采访工作、写作工作,任何成绩都不会被埋没。

  第八,链接所有媒体的报道,不管是电台还是电视台、平面媒体、电子媒体。

  第九,要发背景材料、航空知识介绍。有很多航空爱好者和科普爱好者都喜欢收集。

  第十,许多被采访者对吴老充满感情,他们在接受采访时留下的真挚赠言,都原汤原汁刊发出来,许多老专家都上了年纪,把年龄都标出来。

  相关链接:

1/5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