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博客实名制:草根之死还是博客重生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6日 11:01 来源:

 
中国经营报消息(10月28日):
 
  博客实名与和谐社会

  《中国经营报》:博客的兴起,对传统社会信息传播模式形成了颠覆性。其匿名特性取消了“精英”与“草根”的差别,保护了“草根”传播的权利。现在有关部委正在酝酿实行博客实名制,一旦实施,是否将改变博客原来的“草根”味儿,使国内博客更加“精英”化?

 
  马晓霖:我不认为未来的博客都应该是“精英”的博客,但应该给“精英”们更广阔的空间,因为“精英博客”社会价值更大。

  现在国内博客号称千万之众,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不多。一方面,网上99%的博客,没人知道博主身份,内容真伪难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众多社会“精英”的博客,包括专家学者、新闻记者、企业家等,他们的作品、思想、见识,被那99%的大多数匿名博客覆盖了。而事实上,这些精英博客对社会而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博客实行实名制以后,不仅将促使所有博客对自己、对社会更加负责,还更有利于真正引领社会潮流的社会“精英”脱颖而出。

  给“精英博客”更多空间也有利于营建社会和谐。很多社会矛盾由不同阶层间的隔阂、误解造成。比如,有人觉得所谓“精英”赚钱太多,难免为富不仁。事实上,如果能通过博客让这些人更多了解“精英”们的生活状态、所思所想,很多矛盾都将更容易化解。

  喻国明: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让人们有多种途径来表达自己、参与社会。现实社会是一种“身份社会”,这种身份差别使一些人话语权过大,另一些人话语权受到轻视。但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每个人的存在只对应于各自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这就会给人的价值实现开辟一种新的可能性,使社会交往更加平衡。如果按照现实社会的模样去“克隆”一个博客社会,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取消网络世界释放人的智力、创造力的功能。

  我们看到,在虚拟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平等地参与社会交往。这是底层社会人们的特定需要。一个人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地位很低,生活压抑,却能在网上呼风唤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社会要给人们价值实现和生活体验提供更加丰富的舞台,这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实名制对症下药了吗?

  《中国经营报》:长期以来,国内许多blog(博客)用户使用匿名发布一些“不负责任和不真实”的信息,博客里“语言暴力”泛滥,造成很多恶劣影响。这也是监管部门酝酿博客实名制的重要背景。通过实行博客实名制,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喻国明:政府的监管措施应区分博客中“不文明的语言”和“危害社会的谎言、谣言”。前者是道德范畴,是由人们的文化水平以及社会环境的因素造成的,也是确实需要改变、但目前必须接受的现实。毕竟,网络还处在“任性的孩童期”,网络文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后者则是法律范畴,比较严重,但处理的方式仍需斟酌。好似人身上起了脓包,是否一定要吃抗生素?能否对症下药,体现着政府的管理智慧。

  据我所知,虽然现在没有“实名制”,但若有人在网上散布违法信息,凭借已有的网络侦察技术完全可以将其锁定。因此,“实名制”未必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虚拟社会的非实名传统能带来很多好处,只不过任何自由都是有代价的。我们可以用某种制度设计让这种代价尽可能降到最低,但必须忍受这种代价。

  此外,应该区分“普遍实名”和“局部实名”。现在有些人要推行的是“普遍实名”,也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搞实名制,这实际上是在取消网络社会带给人们的众多好处。但在网络上某些涉及个人重要利益的环节,实名是必要的。例如网上支付,必须确认个人身份准确可靠。但在绝大部分领域没必要实行实名制。

  《中国经营报》:目前国内对传统媒体的监管,有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体系。但对网络,特别是博客的监管则相对薄弱。有的网民通过博客泄露商业机密或者毁坏公司商誉,对这种情况应该如何监管与处罚?实名制是否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喻国明:目前,对博客的司法监管还处在“灰色地带”。在司法实践中,倾向于将针对传统媒体的法律法规适用于博客等网络媒体。但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毕竟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放纵个人博客泄露商业机密或者毁坏公司商誉,但对这类行为必须有专门的立法。这种立法必须建立在对有关行为现实危害的客观评估基础上。什么情况是个人的宣泄?什么情况是泄漏了商业机密?需要有操作性的界定。这不是实名与否的问题,而是法制的问题。

  “博客大逃亡”冲击网站经营模式?

  《中国经营报》:如果实行博客实名制,将对国内博客网站的经营模式以及发展战略带来怎样的改变?

  马晓霖:对于很多大型网站来说,这种转变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阶段。例如,将有海量的用户信息需要重新注册。但为了中国互联网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这些成本付出完全必要。目前中国只有不到10%的居民经常上网,而美国已达到80%。我们是现在改变,还是等将来改变?显然,长痛不如短痛,应该尽早把规则定好。

  “实名制”以后,可能很多博客网站确实会流失一些用户。但他们要想到,还有大量希望实名的人将会加入,成为新的用户。真正有创造力、重视自己的发言或作品价值的用户,更愿意在博客上实名,因为这将有利其创立、传播个人品牌。

  目前中国博客经营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单纯追求流量、点击率,以“人气”换广告,甚至为此不择手段,不顾及内容品质。为争夺有限的广告和点击率,业界恶性竞争越发严重。这说明,博客行业还未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盈利模式。

  王俊秀:“实名制”无疑会破坏博客的基本精神和传统。博客从诞生之初到现在一直保持着匿名的基本特征,很难相信中国博主们会愿意改变这个习惯。博主们可以选择使用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无论国家还是网站都不能强迫他们这样做。现在,博客和论坛、即时通讯、邮箱等其他网络产品结合越来越紧密。博客实名制,就意味着以后上网都要实名制。这和互联网一贯的自由文化水火不容。如果今后政府强制推行实名制,唯一可能的后果是,国内网民大量流失海外,国内博客网站相继关门。

  公共管理泛“实名化”?

  《中国经营报》:监管部门酝酿博客实名制,是否意味着今后政府对博客网站等互联网行业的管制将越来越严格?现在国人对“实名制”提法耳熟能详。证券实名制、储蓄实名制、手机实名制、租房实名制,政府的公共管理是否存在泛“实名”化的倾向?

  喻国明:监管部门此时开始考虑加强博客管理,说明博客等网络媒体在凝聚社会力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这种力量越大,我们就越应该设定它的责任和义务,但也要遵循开放的原则。不能用现在的立场、观点,把博客限制死了。人们此时的很多想法、判断未必完全正确。就像20年以前,很多人说邓丽君的歌是靡靡之音,现在则没人这么说了。我们需要限制的,是那些对社会有现实、直接威胁的东西,要对症下药,而不是普遍限制。

  另一个问题是,随着博客与论坛、即时通讯等紧密结合,博客实名等于使用互联网必须实名。这种政策影响就不再局限于一个行业,而是涉及到公民的基本权利。由一个部门来出台规定显然不合适,而是应由基本法律来调整。

  薛澜:各种政策的实施都有利有弊,公共管理的关键在于权衡。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对于储蓄账户的管理都实行实名制。为避免洗钱等金融犯罪,虽然人们损失了一些自由,但从效果来看这种措施仍然是必要的。博客的发展对于社会沟通非常有益,特别是在匿名条件下,人们更容易表达真实的想法,弊端是有可能产生一些危害社会的言论。如果实行实名制,可以减少这些负面言论,却可能彻底扼杀博客的生命力。其实,未必所有的事情都要政府来做,可以考虑依靠社会团体或者发动网民自律的力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本报记者:温越岭
 

责编:武林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