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玄奘之路——“探路先锋”上路了
中国青年杂志
2002年大年初二,时任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主持人的曲向东,独坐在居庸关长城的某块残砖上,此刻,四野唯余莽莽。
“去,还是留?”这英雄幽思古人感怀之地,只听得见一个“现代男人”无关天下的疑问。
大年初六,他又来了,“去,还是留”?
两个小时后他抄着袖轻快下山,掖在怀里的空矿泉水瓶偶尔脆响——对,去或留,他已然知道答案。
第二天,“曲向东辞职了”,对很多人来说,这消息不可理喻。
出走
前“经济半小时”主持人、现“大家”主持人曲向东,一直身份多变,几年来他扑腾在自己的江湖里,不过是为了寻到那个心仪已久却又面目模糊的渡口。
早些时候,他是北京城里第一批玩儿电脑的人,用电脑后期为宋祖英、董文华制作的MTV《好日子》《辣妹子》《归航》连续两年获得全国MTV大赛金奖;之后他是央视二套记者,在当年的一次3·15晚会中任出镜记者,一不小心被内部调侃为“最上镜”先生;恰逢此时“经济半小时”改版,有人推举最上镜先生出任主持人,就这么着,成了从记者里选拔出来的“第一个”,糊里糊涂地就从幕后走到台前。
之后,“鸡犬升天”,伴随而至的却不是快乐与荣光。
“那时录“经济半小时”的同时也在录“对话”,“对话”的采访对象都是‘大佬’,怕说错话丢丑,如果下周录,这一周都睡不好……”
“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对别人对我的要求不满意,对观众的批评不满意,基本上是祥林嫂状态,一肚子牢骚……”
还有,当被别人毕恭毕敬地称为“老师”,当某些场合“众星捧月”似的被艳羡的目光追逐,他问自己:我是谁?我凭什么领受尊宠?
这样追问的结果总是很心虚……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焦虑与惶恐之中,像只投身冷水的青蛙,眼看着脚底堆起了火,却无力逃脱。
哪里是彼岸?不知道。最可怕的是“此地”又貌似彼岸。是呀,这里是国家电视台,是多少人藉此登顶的营寨,是便于摘星的云梯,假如待得不够舒坦,还是调整自己的姿态吧。
于是读书、考了货真价实的MBA,尽力参与节目录制,努力与“大佬”们的语境接轨……然而待终于找着感觉的时候,也终于确认了此地确非彼岸。
“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知道了什么不是,不知道什么是,所以继续寻找!”长城上的思考,使这只青蛙决定纵身一跃,生活在别处,管它是池塘还是马路。
寻找
理想主义者有两种吧,一种是一早便知自己所需,一种是一直在理想主义的气息里寻找自己所需。离开央视之后的曲向东步履多端,身份时而更替,只为寻找。
最刺激的一次寻找是参加中法文化节之汽车拉力赛。当7天的时间终于越过西伯利亚草原而后阳光乍现……这山水迢迢戈壁茫茫的行程是最具象的人生,一个大男人正在追逐自己的灵魂,浮躁的世界里,有没有景致更为开阔的一种活法?有没有令一颗心更乐意更快慰的通途?
2003年,应新栏目“大家”制片人之邀,曲向东重返央视担任该栏目主持人。他从不曾预想的是,就是在这个栏目里,他迂回地找到了……
“大家”是大型人物访谈栏目,它所访谈的对象是在科教文卫领域作出贡献的著名专家,均是这个时代真正有影响力的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家”是目前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电视台形象及精神气质的栏目。而在与“大家”们的接触当中,曲向东发现:单纯、热爱与坚持,是他们之所以成为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的根本原因。
93岁的大科学家钱伟长说,祖国的需要就是他的专业,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着这句誓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黄土之父’刘东生,以87岁高龄深入死亡之海罗布泊进行考察。‘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将100万港币的科学奖金全部用来帮助他人,自己分文不留。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特立独行,第一次让中文回响在诺贝尔颁奖典礼的金色大厅……”
之后,他遇到对他影响至深的红学家冯其庸。
“1986年,62岁的冯其庸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举动——重走玄奘路。此后12年中,冯其庸7次出入新疆。 1998年,76岁的冯其庸第二次登上了帕米尔高原,在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达坂山口,重新发现、确认了玄奘回归的古道。”
冯老先生为什么要重走玄奘之路?之于这位大学者,玄奘是怎样的一个人?这又是怎样一条路?解密一般,他开始沉浸其中,就这样走进了一个神妙世界——
“玄奘当年取经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过星星峡、流沙河,进入哈密,再穿越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登上帕米尔高原,翻越兴都库什山达坂,进入印度。玄奘经历过四天五夜滴水未进‘几将殒绝’的沙漠孤旅,也遭遇过天山雪崩‘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馁冻死者十有三四’。”
风雪相继,盛夏合冻,山神鬼魅,暴纵妖祟……就在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的”荒寒之地,这饥寒孤绝、冰垂雪崩的生命极限之地,玄奘却“历天险而志愈慷慨,遭凶贼而神弥历勇”,历时17年,行程5万里,终于求得真经,此后读经授徒,译著浩繁之作《大般若经》,震铄古今,流芳千古……
曲向东,这个也曾于羁旅之中寻求生之意义的人,被深深地震撼了:他知道所有这一切是千年之前一个僧人对于信仰的实践,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于生命与信念的拷问,而若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那更是一个彻底的成功者,一个铁骨铮铮的奇男子,对坚持的奉守与对肉身的超越!
重走玄奘之路,这正是一个文化人对“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之人的精神临摹,在这样一场临摹之中,灵魂终将有所皈依,心神自会尘埃涤尽……
“对,我也要重走玄奘之路!”
重走
他开始筹备。他要做大。
台里支持,但仅限于精神赞助,他得自己去化缘。3年以前的他清高得不齿于谈钱,但是现在,“当你知道你的目的是什么,当你认为这是一件值得你付出一切去做的事,什么都可以让路。”于是,和80后的小老板谈判;给自己的富人朋友 “设套”推销;筹备筹委会并出任副秘书长;与途经的各国政府沟通……
去年10月26日,在他的“感召”下,王小丫、王石、周国平、张维迎等人与他一起进行了一次玄奘之路的“体验之旅”。行程共4天,计110公里。
出行前的当晚,他站在鸣沙山脚下的雷音寺旁,仰起脸看那副劫后余生的对联:“到这里逐步登高且慢前行照顾当下,在此间万缘放下莫留后悔反观过去。”玄奘可曾于此徘徊?偷渡出关时的玄奘,会是怎样的彷徨心态?彼时彼刻的玄奘自不必“照顾当下”亦或“反观过去”,而我呢?他只需且慢前行,我又可否会逐步登高?
4天,3个夜宿荒野的晚上。在星光奔涌的戈壁上,他几乎能听见宁静本身的声响。篝火点燃时,他就着暖意回味与玄奘交缘的这些时日,他确信自己已然登高远望,他确信自己找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依傍,玄奘是一个坚持与超越的神迹,再次描刻,便是对自己的超越。
他更要让人知道,玄奘,不只是佛的玄奘,不只是理想主义者的玄奘,他是整个中国的玄奘,在一个大国重新崛起的路途中,他是能够激起整个民族文化自豪感的玄奘。
这一条玄奘之路,恰是中国人求真探险与文化自省之路!
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更加理解且敬佩长征之路上的小崔,“当我希望自己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的觉醒做点什么的时候,我更深地体会到了崔永元的社会良心……”
“为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的觉醒做点什么”,这就是曲向东一路寻到的渡口,那个曾经在自我的小世界里奔波的男人,终于在不辍的寻找中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2006年10月,他将率队出发,重走玄奘之路的主题即为“为坚持喝彩”,且已被纳入外交部“2006中印友好年”两国文化交流活动体系,成为国家级文化项目,这也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集体阵容的方式重走玄奘西行路线。也许出发的时候他将再次轻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采访-中国青年杂志记者亓昕图-曲向东提供
<相关内容>
责编:李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