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科学道德论坛的院士和专家(重庆日报供图)
学术造假污点要记录在案
二十余院士揪病因开药方,建议改进评审机制建立诚信档案
本报讯 最近几年,有关科技工作者学术造假、论文剽窃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无疑让圣洁的学术研究蒙上了一层阴影。昨天,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来自两院的二十余位院士,为目前的学术造假问题把脉,并开出了药方。
“本来学术剽窃和学术造假就是在冲击科技工作的道德底线,然而,不少的科学工作者却一再地作出不端的行为。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针对目前学术界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地为“生病者”把脉,揪出病因。
杜祥琬说,最严重的是,不少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不再把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反而是利用学术来升官,官本位思想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而这群人又恰恰是未来科技工作的中坚力量。
中科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陈佳洱也直言不讳地说,目前,学术作假的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
“最可悲的是,在道德下滑文凭造假成风的今天,很多陷入造假泥潭的学者已经将造假看得无所谓,这种社会风气如果延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重庆大学教授祝家麟说。
据悉,现在的学术界存在着不少的陋习,比如搞学术包装,遇到论文要进行评审时,就对工作人员和评审员搞小动作;有的院士候选人提出的材料都不真实;院士名人存在多头兼职的现象;更有不少专家,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去发表言论,让学术丧失了权威;还有的专家在搞学术评审时,遇到自己单位的,总感觉抹不开面子;有的单位集体造假,从应试教育延伸到了应试造假;还有的领导干部干预论文和作品的评审、评奖,甚至干预到了院士的增选;还有些造假的学者不专心学术研究,忙于跑关系。
学术造假不仅让学术界蒙羞,更让公众对于学者的权威性产生了质疑。昨天的论坛上,专家们对症下药,给出多种药方。杜祥琬说,要想解决学术造假,必须从三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第一是要从教育体系入手,无论是小学、中学到大学,都要坚持培养不造假不撒谎的道德教育;第二是制度,如在我国科技领域的科技联席会议制度会议办公室,成立一个对学术行为的调查机构,改进评审机制,建立诚信档案,造假污点全部记录在案,跟随这个人走一生;改变过去科研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端;其三是完善法律,对查出有不诚信行为的相关单位和相关人,要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从事医学研究多年,他认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虽然学术造假多半存在于年轻人当中,但是真正该医治的,还是科技工作这个团体。
很多院士专家都提出,科协应当主动承担起监督的任务,一旦发现有学术造假的现象可以向科协投诉,通过调查一旦核实,也必须给公众一个真相,最终还科学研究一个清白之身。记者 王渝凤 易守华
相关链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