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相关部门提出要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抢救和保护濒危文化遗产,放手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努力让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在文化繁荣发展中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力。
把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和文化特色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既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一条途径。
多年来,各人口较少民族所在省份充分利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绚丽的民族风情,下功夫把旅游业和传统手工艺品做大做强,做成当地的支柱产业,做成重要的增收来源。黑龙江省为19个人口较少民族村改善学校、医院、文化站设施条件,建立民族歌舞团、民族博物馆、民族风情园等,投入专项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云南省启动7个人口较少民族各建1个小型特色博物馆项目,大力挖掘整理人口较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实行“小民族”大政策,实施“小民族”大扶持,实现“小民族”大发展。走在发展之路上,创造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的幸福生活,各民族在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上不断前行。
责编:程莹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