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了,灯亮了,人口较少民族开始展望未来,谋划发展。各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农业丰收,畜牧业腾飞。2008年,640个村经济作物总收入8.9亿元,集体经济收入4232万元,劳务输出9.5万人,劳务输出总收入30252.6万元,人均劳务收入3184.5元,比上年增加526元。640个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48元,比规划实施前增加1064元,增长120%;农牧民人均有粮398.5公斤,比规划实施前增加90.5公斤,增长29%。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文化村下兰屯的科技扶贫良种牛培育基地里,毛南族管理员谭劲仕说:“我们利用政府提供的培育技术,每年向100多户贫困家庭提供用来喂养的小牛。”这一基地每年都要对环江县本地特有的菜牛进行品种改良,除每年出栏约200头牛外,还将配种后的母牛提供给贫困户喂养,出生的小牛也无偿提供给贫困户,每年能给贫困家庭带来超过2000元的收入。
立足当地,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各人口较少民族向世人展示着一幅幅喜人的发展图景: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室韦俄罗斯族乡开展的家庭游项目使俄罗斯族群众脱贫致富;黑龙江开发赫哲族“渔家乐”旅游项目,让游客“吃赫家饭、住赫家屋、干赫家活、享赫家乐”;福建华安县扶持高山族种茶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青海循化县把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扶持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拉面经济”等劳务输出使撒拉族群众尝到“挣了票子,壮了胆子,换了脑子,育了孩子”的甜头。
民生大发展,人口较少民族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住进这么漂亮的新房,我们只花了1万元。”59岁的达斡尔族牧民塔娜说,如果不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今天我全家还住在40年前的土坯房里。
2006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开始实施少数民族危旧房改造工程,为贫困家庭送来了福音,贫困户塔娜一家成为第一批搬进新居的牧民。蒙古语“巴彦塔拉”的意思是幸福的草原,乔迁新居正是一家人幸福日子的开始。
国家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前,人口较少民族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落后,适龄儿童入学率普遍较低,平均文盲率为42.3%,有9个民族文盲率超过50%;医疗卫生条件差,355个村没有卫生室,地方病、传染病仍较严重;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贫乏。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