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较少民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解决了60多万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就意味着22个民族得到了繁荣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各级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都为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教育上,新增或改扩建教育用房6.7万平方米,农牧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适龄儿童入学率普遍达到9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多数达到90%以上;人口较少民族聚居乡镇全部实现“普六”,大部分基本实现“普九”,上学难问题基本解决。
——在卫生上,新增或改扩建卫生用房3万平方米,使有卫生室的村达到78.9%,提高了34.4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明显下降。
——在文化上,新增或改扩建文化用房5.9万平方米,使有文化活动室的村达到76.3%,提高约54个百分点,能接收广播电视节目的自然村达到84.9%,提高36个百分点。
——在社会保障上,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实施安居房建设项目,使13217户农牧民告别了危旧房、简易房。
文化大发展,人口较少民族传承优秀文化
在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大南沟乌孜别克民族乡,有一家刺绣合作社,当初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把民间传统的乌孜别克族刺绣文化发扬光大。如今,大南沟乌孜别克民族乡的民族刺绣工艺品不但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统一设计、制作和销售的网络,还因绣品设计精美、图案大方、做工细致而闻名,不少产品远销国外。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聚集地。据统计,人口较少民族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每个人口较少民族都有项目列入,22个民族共有38项。而过去,这些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难,抵御外来文化冲击能力弱,许多口耳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流失甚至消失。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