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10分钟学外语,下班1小时学技术”
“科研人员不懂数学是全文盲,不懂外语是半文盲。”吴大观经常拿这样一句话来激励大家学习。他亲自组织培训班,请英语好的同志讲课,对科研人员进行分批轮训,并号召大家每天提前10分钟上班自学英语,晚饭后1小时学技术。每天晚上,科研楼里灯火辉煌,大家都在努力地学习,如今很多老同志回忆起来仍是津津乐道。
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吴大观举办英语强化班重点培养,课程是在吴老家里进行,大家每天早上先到他家读英语九百句。他请所里英语水平很好的周晓青和华清来教大家,自己也亲自授课。周晓青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英语好,当时在606所当技术员。60年代的中国还不大提倡学习英语,很多技术人员都是学俄语出身。有一年元旦大家在一起集中学习,吴大观上来就要求大家只用英语交流。一位技术人员紧张得很,一上来就把一句简单的“新年好”说成了半句俄语、半句英语的混合句,惹得大家一阵好笑。这些挑选出的技术骨干,在吴老的亲自培养下,英语水平显著提高,也为日后成长为航空发动机研制的领军人物和专业技术带头人奠定了这方面的基础。
1930年出生的中国航空科研领域唯一的两院院士顾诵芬在谈到吴老时自称“晚辈”。在他看来,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多种型号都是在吴老的带动下研制出来的,很多航空界的人才都是在吴老手下培养出来的,“发动机设计所会说英语的人比飞机设计所多的多,实验室、专业人才也比飞机设计所多,吴老当年‘逼’大家学习绝对是功不可没。”
![]() |
1980年2月,吴大观在英国罗·罗公司42号试车台。(资料图)
“你们中国人还想要连苹果树都买走”
1977年底,吴大观调430厂(现西航集团公司)任副厂长兼任设计所所长,全面负责英国“斯贝”(Spey)发动机专利技术引进和试制工作。由于中国当时并没有新机研制经验,只能跟英国专家学习。但由于英方出售的是制造权不是设计权,所以发动机的关键技术不能透露。看到当时中方人员学习的热情,拥有斯贝技术的英国R•R(罗•罗)公司技术董事对吴大观他们说:“你们中国人真厉害啊!买我们的苹果,还想连苹果树都买走。”直到30年后的今天,高新关键技术都是难以用金钱买到的。
1980年初,作为技术领队,吴老带领20多人的技术队伍将发动机送到英国进行高空模拟试车和部件考核试验。当初确定赴英人员名单时,吴大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要求优先考虑其他设计院所的人员参加培训,这就意味着要减少430厂自己人员的名额。消息传出之后,在工厂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认为吴大观的做法是 “胳膊肘向外拐”。然而吴大观却认为,涉及到高空台试验,其他几个院所比430本身更有资质,把名额给他们更合适。
由于当时涡轮研究所(624所)已经在建高空台,但技术没有吃透,吴大观决定以624所的人员为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就是当年624所同行的技术人员之一。1980年,刘大响跟随吴大观一行参加了斯贝发动机赴英考察试验,在英国罗•罗公司学习近7个月,任高空台考核组组长。吴大观当时担任副领队,他向刘大响提出要抓住这个机遇,既要完成发动机考核试验,又要学习英国高空台模拟试验技术。正因为在“亚洲第一台”——高空模拟试车台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刘大响成为了中国航空动力界的第一批院士。
在英学习期间,吴大观上、下班都比别人早。所有派出工作人员都是两班倒,唯独他常常跟了这个班又跟下一个班。时间一长,就连现场的英国工作人员也奇怪地问:“这位老先生是你们什么人?”当得知64岁的吴大观是技术副厂长相当于英方总工程师时,英方工作人员感叹道:“你么这么大的官每天还到现场来,真是不简单!”
吴大观要求所有技术人员对于每天看到学到的东西都要整理成文。回国后的40天里,他还组织大家大家集中学习、交流、讨论、写总结。这一次学习的成果后来成为了三册很厚的技术书籍,其中高空台模拟试验部分,对我国高空台建设和调试成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