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香港十年》:告诉世界一个真正的香港 
――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十年》总制片人总编导刘文专访系列之二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7日 10:11 来源:CCTV.com

专题:新闻访谈-CCTV.com新闻

  CCTV.com消息(记者多国丽):

 

背靠内地 传奇臧健和“北上创业”

 

在《香港十年》的众多故事中,“湾仔码头”水饺创始人臧健和的故事尤为传奇。她让刘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早在10年前刘文作为总摄影的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沧桑》中,她就作为一个叙述者在镜头中出现过。当时,她讲述的是她作为“香港新移民”的传奇经历。

 

 

臧健和

 

1977年,由于丈夫的抛弃,出生青岛的臧健和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从泰国辗转来到香港。最初的她是在街边挑着担子叫卖水饺的小贩,经过二十年自强不息的奋斗,到1997年,她创建的湾仔码头北京公司生产的水饺已经占据香港冷冻水饺市场50%以上的份额。

 

1995年,摄制组在采访时问到她,香港回归后,她有什么样的设想。臧健和的回答是,“饺子本身就有一个团圆的概念,我最大的梦想是能让内地人都吃上我的饺子。”

 

回归后不久,美国通用磨坊公司找到她合作,在内地上海、广州等地建立起水饺生产基地,从此,臧健和开始实现她的第二个梦想。

 

《香港沧桑》中臧健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她身上那种香港人特有的永不言弃的精神。那么,《香港十年》为什么要重访她呢?

 

刘文把臧健和的向内地发展叫做“北上创业”,他说,港人的发展是背靠着内地的,回归十年帮她实现了梦想,内地为她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也许连臧健和自己都没有想到,香港回归以后不过短短几年,她的事业迅速扩大。到现在为止,她的水饺产业已经发展到内地三分之二的省份,在华南,湾仔码头水饺占据着冷冻食品的半壁江山,在北京也达到了20%以上的市场份额。

 

“我的事业就像爆米花那样,炸开了。”在《香港十年》中,她这样兴奋地形容自己在内地的发展。

 

这一次,刘文又问到了她的梦想。她说,想让全世界的人都吃上中国的水饺。

 

 

臧健和的一家人

 

 

 

地貌的变化不足以概括香港的变化

 

香港十年,在历史记录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这一瞬却蕴涵了太多的变。这个“变”,究竟是什么,找到它,会不会就是揭开真实香港面貌的钥匙?刘文率领他的创作团队思索着答案。

 

去年八月,刘文作为总制片人和总编导的《再说长江》收尾工作还在进行中,中央电视台的一声令下,又让刘文和他的团队马上投入到《香港十年》的前期创作中。

 

刘文说,这种大型纪录片的拍摄时间按理说应该是两年,比如说《再说长江》花了两年时间,十年前那部《香港沧桑》的制作甚至跨越了三个年头。但实际上,他们所能掌握的时间只有十个月,而实地拍摄只有四个月。

 

所以,《香港十年》的拍摄一开始就不能出现大方向的错误。这个大方向是一开始就确定好的,在“一国两制”实施十年后,告诉世界一个真正的香港。

 

大方向可以进行宏观设想,但每集的主题词靠的只能是与实际采访的“磨合”。“对于我们来说,这跟以前的创作不太一样,这是一个不断认识,以及寻找发现的过程。四个月的采访,我们的采访方案也一直在动态修改之中。”刘文说。

 

香港变化中的地表外貌首先进入摄制组的视野。为迎接香港回归而建设的香港会展中心、五彩缤纷的童话王国迪斯尼乐园、璀璨的维多利亚港夜景、19987月正式启用的香港国际机场等等香港的著名地标建筑都被摄制组一一记录下。

 

而且,再加上先进的拍摄手段――运用了高清晰数字电视设备与航拍,更让这些景物具备了视觉冲击力的效果。香港,大到在空中俯瞰到的全貌,小到兰桂坊中一个酒杯的特写或是一个人物的眼神都尽收眼底。

 

但是,刘文却说,《香港十年》从前期创作到后期编辑,在思路上有一个很大的变化。“香港地貌的变化确实很大,但这些都不足以说明香港的变化。就我们来看,我们拍摄到和感受到的香港所有的变化,都涵盖了一个最核心的主题,即回归后人心的变化。”他说。

 

 

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十年》总制片人总编导刘文

 

 

十年历程见证香港人心变化

 

1996年,美国《财富》杂志的一篇封面文章曾让全世界哗然,它预言“香港已死”,回归后商机不再,自由不再,前途黯淡。这个预言曾让悲观情绪在香港市民中弥漫。

 

十年的时间,实践让预言成为空谈。臧健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我们要通过香港人自己的生活变化,来反映一国两制下他们个人命运的变化,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对国家认同感的变化。”刘文说。在香港,众多人都经历了这样的一个情感历程,十年前,他们“背靠世界,面向内地”,十年后,他们“背靠内地,面向国际。”

 

“人心的变化”是《香港十年》在刻画人物一个共同特色。这种变化,体现在港人对驻港部队的走近了解中,体现在在金融风暴中成为负资产、坚持不懈后再次翻身的摄影师苏大勇的经历中,体现在“非典”期间坚持工作在抗炎第一线的医生陆志聪、朱颂明、赵莉莉等等香港社会各界的人身上。

 

即使是在容易走向空泛化与口号化的最后一集,摄制组也找到了“人心的变化”。最后一集《龙腾香江》记录了香港新一代协会“明日领袖”们自上海回港后探讨香港未来出路的故事、律师黄英豪对子女的教育和对社会责任感的思考,以及美国哈佛女博士何静莹回港后寻找新“香港精神”的故事,?彦勋和他的父母变卖房产搞科技发明的故事。

 

“我们找到这一批新香港人,拥有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他们会成为香港未来持续发展的的强大动力,会成为落实“一国两制”的中坚力量,这是我们在纪录片的结尾提炼的主题。”刘文说。

 

对于这部被国家广电总局作为重大理论文献片项目立项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刘文说,《香港十年》希望能得到“两个认可”,让内地观众看到为他们所熟知的香港十年“变与不变”带来的更生动、更鲜活的细节,让海外华侨、华人和世界真实的感受到“一国两制”的香港呈现的活力、繁荣与发展,告诉世界一个真正的香港。

 

 

航拍香港精彩风光

 

 

《香港十年》:在大时代中讲述普通人的故事

 ――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十年》总制片人总编导刘文专访系列之一

责编:多国丽

1/1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