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
10月26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 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我们应该记住希拉克
希拉克还在中国访问,而在法国,他的故乡,媒体已经开始为他“盖棺定论”。法国电视二台日前分两天播出了长达6个小时的有关希拉克40多年政治生涯的纪录片:上集题为《年轻的狼》,下集题为《老迈的雄狮》。书店里正在大量销售的是吉斯贝尔的新作《总统的悲剧:1986――2006政治生活场景》,作者录下了他亲历的希拉克生涯中的种种轶闻,试图为其画下一个“句号”。电影院里,泽罗的《在希拉克的表皮之下》纪录片竭尽对希拉克的讽刺、挖苦之能事――对即将失去权势的人扔几块小石头,也可以算是法国某些人的“传统”。值得中国人反思的,并非是希拉克政治生涯中的起起伏伏、恩恩怨怨、背叛与被背叛――与所有其他政治家一样轻诺而寡信……这些,我们多多少少已经了解。应该令中国人注意的是,在诸多涉及希拉克的作品中,中国几乎是不存在的,尽管希拉克的“中国情结”、或更确切地说他的“东方情结”是众所周知的。只有当希拉克前来中国访问时,法国媒体在报道这位在法国被称为“Sinophiliefrancaise”,即热爱中国的人,才会连带地提及希拉克与中国的关系。问题在于,希拉克领导下的法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是西方国家阵营中罕见的。今天,除了希拉克,还有哪位主要西方国家领导人公开支持解除欧盟对华武器禁运?
法国存在着“两个中国”
由此顺藤摸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法国,存在着“两个中国”:一个是现实的、政府间的、普通公众之间的中国,另一个是法国媒体上的、部分汉学家眼中的,以及各种人权组织笔下的中国。
前一个中国,可以从希拉克总统身上充分地体现出来。一件记者亲历的轶事可以证明。2002年初,我前往爱丽舍宫参加例行新年团拜。数百法国和各国记者都利用这一机会聚在一起,不但可以畅饮最好的香槟,而且可以结交很多同行。当然更重要的是可以藉机接近总统夫妇。有的人喜欢与总统合影,有的人则渴望与总统聊上几句平时不可能的话题。我属于后者那一群中的一个。那一年,我看到希拉克朝我的方向走过来,于是我抓住机会迎上去,问了希拉克一个问题:你刚才谈到,明天的世界将是一个多极的世界。请问总统阁下,您认为在这个未来的多极世界中,中国将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以为,他将回答:一个重要的位置。但他的答复却是:占据未来世界第一的位置。接着,希拉克滔滔不绝地为他的“中国第一论”说了整整十来分钟。总统府拜年原则上来说是属于“私人性质”,因此一般总统在这种场合说的话,记者们约定俗成,是不会去报道的。我很遗憾不能报道。但平心而论,我也不会报道。因为我对希拉克是否真的这么认为还心存疑惑。然而几年下来,我逐渐得出结论:不管法国人如何嘲讽希拉克,这位戴高乐的传人在对中国的重视上,看来是真诚的,是与戴高乐将军一脉相承的。
“世界第八奇迹”始作俑者
我知道,希拉克曾45次访问日本。但我多方咨询,无法了解到希拉克到底几次访华。希拉克对中国的重视起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倾心。据说他是从巴黎吉美东方博物馆开始认识中华文明的。希拉克在担任巴黎市市长时,于1978年到中国西安访问。当时兵马俑正在发掘之中,希拉克是少有的在正式展出前一年就参观了这一文明遗迹的西方政治家。他留下了一句话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这是世界第八奇迹。这次,希拉克将旧地重游。
在希拉克1995年第三次竞选总统一职并获得成功后,希拉克终于得以以自己对中国的认识来推动法中关系。从那时起,法中之间确实出现了一些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值得重视的一些进展。1997年希拉克访华,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是“西方阵营”中――如果冷战后这一名词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含意的话――第一个与中国建立类似关系的国家。正如戴高乐是西方阵营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一样,希拉克此举也被历史记录在案。
希拉克也是第一个拒绝在日内瓦人权会议上与美国联署批评中国的国家。希拉克充分认识到,尊重中国,相信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改善人权,因此无需采取对抗性行为来将西方的观念强加给中国。正是从希拉克开始,中国与欧盟在人权领域由冲突走向对话。今天双方已经建立起常规式的人权对话机制。这同样已经体现在这次中法联合声明之中。同样,在台湾问题上,法国也是目前最明确支持北京和平统一努力的西方国家。在2004年胡锦涛访法记者会上,希拉克总统亲口批评台湾公投是“错误的和危险的”。
希拉克总统为法中关系定下了一个基点,即法国必须加强与中国的关系,方能在未来多极世界中提升法国的地位和影响。
希拉克对华政策另一面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希拉克就不再为法国利益而竭尽全力。希拉克领导的法国,在欧盟对华诸多反倾销案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希拉克与胡锦涛尽管保持着非常良好的私人友谊,但双方当然仍旧“各为其主”,这个“主”即为国家利益。希拉克非常“聪明”地将法国在纺织品、鞋类、知识产权等与中国之间存在着的经贸摩擦点“上交”欧盟,由欧盟出面来与中国交涉。这是一箭双雕之举:一来可以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二来单凭法国一国的力量已经无法与中国“抗衡”,必须联合欧盟其他国家。尽管如此,希拉克毕竟还是欧盟国家中最坚定地支持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领导人。由此可以看到的是,中法两国目前在政府间解决双边分歧时,大致能够做到平等和互惠。所以中法两国均认为,两国目前关系是国际战略关系的典范。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如果我们看到,在法国媒体上、在法国一批所谓汉学家的眼中、以及各种人权组织笔下的另一个虚拟的中国时,我们会更进一步了解希拉克是在何种国内背景下推动其对华政策理念的。
现实中国正打破“虚拟”中国
在对中国的报道上,法国媒体可能是世界上最自以为是者。看一看希拉克动身前来中国前后法国报刊上的文章题目就能够了解到这一点:《希拉克:一次没有大合同的访问》、《中国:法国的一个坏计划》,等等。
更不用提其他一系列完全基于主观道德评判基础上的文章了。如果仅仅通过阅读法国媒体来了解中国的话,法国人得到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中国将是我们的噩梦》(记者科恩著),大肆宣扬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将摧毁法国就业。《中国隐藏着的另一副面孔》,攻击中国“专制加自由经济”将会“所向无敌”。
更不用提法国知识分子的“反”中国情结。从吉?索尔茫到瓦蕾丽?妮凯,几乎每个人年年都在重复着“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论调。特别是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亚洲部主任妮凯,更是曾经连续七年预言中国经济即将崩溃。我记得有一次与其在法国电视一台就中日关系进行电视辩论,这位汉学家居然说出这样的论点:日本之所以不向中国做战争道歉,是因为中国是共产党国家。就像德国不向苏联道歉一样。这样的论调根本不值一驳。不仅德国向苏联进行了郑重的道歉,而且当年德国总理在二战纪念碑前下跪一事,正是发生在当时还是共产党执政的波兰。更何况,发生南京大屠杀时,中国还是国民党执政时期。
提及这些现象,是为了使我们了解,希拉克就是在这种强烈反华的氛围当中,力主发展两国关系的。所以,几乎每次希拉克到中国访问,都要遭到法国媒体和汉学家几乎一致的“炮火攻击”。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不过,媒体虚拟的中国,近年来已经越来越被现实的中国所打碎。这次希拉克中国之行第二天,中法之间就已经签署了超过20亿欧元的合同(包括中国购买空客和阿尔斯通机车等大项目)。中国到底是法国的“噩梦”还是“救星”?这就要去问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空客的员工了。此外,现实的中国也在对法国年轻一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正面的影响。去问问着迷于高科技产品的年轻一代,问问快乐并且廉价地享用着中国产的MP3、PDA、电脑、高清晰度电视机,还有服装、皮鞋、日用品、甚至法国人不可或缺的大蒜(谁不知道法国蒜肠)的一代年轻人,中国正在成为他们每天都要接触的现实。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希拉克总统的对华政策,既需要勇气,也符合法国的现实利益。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说,法国总统在他任期的最后几个月前来中国,正是着眼于法国的这一长远利益,为法中关系未来走向定下一个不可逆转的基调。
人们记得,希拉克的亲信拉法兰总理去年在下台前夕也曾来华访问,并受到隆重接待。中国人没有忘记当年在非典危机时期,当美国副总统和英国首相先后取消访华计划时,拉法兰依然如约来华。今天拉法兰已经成为中国人的“老朋友”。在中国外交词典上,“老朋友”三个字是具有特殊含意的。希拉克总统显然也已经名列“老朋友”的行列,而且看来还相当靠前。(本报巴黎10月26日电/首席记者 郑若麟)
责编: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