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话剧《大榕树下》用历史记忆构筑精神家园

娱乐新闻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0月27日 10:4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大榕树下》剧照 剧组供图

  10月9日至15日,大型原创话剧《大榕树下》在深圳首演,连续7天,场场爆满。剧场外,观众络绎不绝前来询问,但一票难求。剧场内,笑声和掌声不断,观众时而开怀捧腹,时而感动落泪。作为深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原创话剧,主创团队全部来自深圳本土,首次亮相就被热烈追捧,远远超乎创作者的预期。

  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大榕树下》都可以被归入到大剧及正剧的范畴,一部主旋律的话剧作品为什么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是一件非常值得研究探讨的事情。

  首先,这部戏剧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圳表达”。

  客观地说,关于深圳城市发展的文字和影像作品已经不少了,但是振聋发聩、深入人心,既能展示深圳精神,又能引领城市高度的戏剧舞台作品却不多。

  传统的文字和影视作品多基于两个视角:其一是从宏大的政治视角,演绎决策之艰难,对国运之影响。其二是纯粹的商业或企业视角,是以技术分析的眼光,归纳经济发展规律。但无论最早期的开拓者还是最草根的闯荡者,经常被主流叙事所遗忘。

  新闻报道、学术研究更多是去记录事件的真实,太少关注所谓“深圳人”情感的真实,这恰恰是留给戏剧的使命,也是留给深圳戏剧人的使命。重要的不仅仅是去讲述深圳人的故事,而是从深圳人的视角来讲述这座城市的故事。

  近两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培育和扶持下,深圳本土戏剧力量得以蓬勃发展,这是为大剧的诞生积累了条件,也让最贴近生活的深圳戏剧人获得更充裕的表达及成长空间。

  《大榕树下》取材于深圳最平凡建设者和创业者的经历,是一部从普通百姓视角出发的城市史诗。主人公是转业工程兵,深圳的第一批拓荒牛,伴随历史发展,命运沉浮。剧中关于“脱下军装搞建设”“睡公园长椅”“炒股票”“炒鱿鱼”“拆迁改造”等精彩段落虽然集中发生在主人公身上,却是千千万万深圳人共同的生活经历。穿插其间的平安、腾讯、招商、华为等著名“深企”的创业故事,更容易让大部分深圳人感同身受,让不了解深圳的人回到特区创业的“历史现场”。正因为如此,编剧、总导演孙清河曾说:“谁是《大榕树下》的编剧?这座城市的每个人!”

  其次,这是一部以小见大,举重若轻的作品。

  一说到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部分人都认为必然是气势磅礴的“宏大叙事”,两个小时的时间长度也赋予了这部戏剧足够的历史容量,但编剧却非常巧妙地从“三个结合”入手进行创作:

  大历史和小人物的结合、大主题与小事件的结合、社会大情感与人物小人性的结合。宏大的历史事件成为人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编剧没有在政治叙事上进行太多展开,把更多篇幅给了普通人。

  主要人物有建设者也有创业者,有外来移民也有本土居民,有发达成功者也有甘于平凡者,但无一例外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用自身的成长佐证了这个时代的成就,他们用最真挚朴素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与感恩,构成富有生活气息的时代群像。

  主人公刘宝乐为了一份爱情放弃了无数成功的机会坚守在大榕树下;四个年轻人为了一份地图的约定每10年在大榕树下聚会,讲述各自的奋斗史;春娃、窦彬、彪叔等小人物因为各自的理由在深圳闯荡、漂泊、奋斗。

  生活本身并不惊心动魄,但时间才是塑造一切奇迹的力量。

  40年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只是一瞬间,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来说却意味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从生活的场景变化来展现改革开放的成就,能达到一种更加真实可信、温暖走心的效果;这不仅是一种艺术策略,更传递着一种非常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真正的幸福,未必一定要功成名就,生活越来越好,也是一种成功!靠自己奋斗而不是走捷径获得的财富和生活,才是绝大部分深圳人心安理得的成功。

  《大榕树下》让我们对深圳人的精神世界建立了新的认知,闻名遐迩的速度之城正在成为追求幸福的和谐之城。剧中述说的不仅是简单的城市发展史,更是深圳人的精神升华史。

  再次,这是一部艺术表达上非常接地气的作品。

  虽然编剧和导演将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表象主义等多种戏剧形式熔于一炉,让舞台呈现出一种丰富的戏剧属性,但是对于观众笑点和泪点的精准把握才是该剧最成功之处。两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中,很少有观众离场,大家的情绪完全被一个个鲜活的情节段落和演员们生动有趣的表演所感染。

  “大榕树”毫无疑问是一个政治隐喻,象征着国家的政策对老百姓的影响,尤其难得的是政治话语和市井俚语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场面震撼,但剧情走心,人物类型丰富,情绪跌宕起伏,节奏紧凑明快,表演酣畅淋漓。大悲大喜,相互交替,苦辣酸甜,见微知著。这种由生活滋养出的真实性让作品更有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毫无疑问,《大榕树下》是一部从人民群众内心生长出来的戏剧,所以它既是呼应时代的作品,也是照亮生活的作品。

  40年倏忽而过,2019年将是深圳建市四十周年,2020年将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深圳,到了书写自己历史的时刻。深圳要书写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历史,更要书写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战略转折给国家民族、百姓生活带来的沧桑巨变。

  深圳曾经是一座专心致志朝着前方奔跑的城市,较少停下脚步回头凝望自身的成长;但这座改革开放的先锋之城,并非是一夜之间从地平线上冒出来的,每一片钢筋水泥森林都是千万无名英雄用生命铸就,每一次经济转型腾飞也都源于开拓者们的浴血冲锋。

  通过巧妙的历史书写,话剧《大榕树下》勾起观众们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让更多深圳人对这座城市建立身份认同,也让更多中国人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功绩有直观又深刻的体会,这才是文艺创作的意义所在。精神文化的构建并非像盖楼那样依靠一砖一瓦的物质过程,只有高扬现实主义精神,摈弃历史虚无主义、文化消费主义,才能用真实可感的历史记忆构筑起我们的精神家园。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