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新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连续5年,阿坝州理县没开过一处矿,也没建过一座小水电站。
尽管没有大修大建,但过去五年该县GDP保持两位数增长。境内的毕棚沟等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和直接收入持续保持15%以上高增长。全县一半以上人吃上“旅游饭”——去年,人均旅游收入突破1500元。
今后,这样的变化将在四川民族地区接力。在赴凉山州、甘孜州调研后,2017年7月22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西昌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四川省民族地区生态环保及全域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开创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
以全域旅游为战略抓手,在生态保护中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这不仅是对民族地区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认识的深化,也是对民族地区发展方式的重塑、发展能力的升级。这是四川省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崭新起点。
绿色不仅是四川民族地区的发展底色,更是四川省经济发展中的亮色。
四川省委提出,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下决心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动力结构、能源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把四川省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发展优势。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澎湃绿色发展动力,四川展开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这是一次针对产能的调整。主动减量,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优胜劣汰,向高污染高能耗低水平的产能开刀。2013年至2016年,四川省共淘汰化解钢铁过剩产能872万吨,关停小煤矿753处、削减产能7129万吨;2013年以来,四川省主动关停小煤矿753处,淘汰钢铁、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企业1488户。
这是一场产业体系的重构。积极引导增量,引进高端现代产业,四川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增加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培育休闲农业、森林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重点培育壮大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大盘结构优化,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11年提高7.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四川经济已转变为由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排第一,达50.1%,第二产业为45.9%。
这是一次生产方式的变革。节能降耗,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2012年至2016年,四川省万元GDP耗水量从136立方米降至120立方米以下。去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8.44%,近5年累计下降39.4%。四川省积极推进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和大规模技术改造,实施工业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城镇化节能示范、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等重点节能减排工程。
这是一次能源结构的转换。近年来,四川省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着力提高非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目前,四川水电装机容量突破7000万千瓦,水电装机在全国占比超过五分之一。去年,四川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提高到34%、11.9%,在全国率先实现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初步建成。
这是一次要素结构的切换。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实施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区域创新发展示范、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四大工程”。2016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军民融合产业实现产值2870亿元,科技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比2012年提高5.5个百分点,要素结构加速切换。
以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四川一方面加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一方面抓住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优势。
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小刚认为,绿色是一种资源,四川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就是要把绿色从资源转化为推动四川发展的动力。
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四川用绿色铺展经济发展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