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自秋收起义举起红色的火把,一支英雄的军队诞生了。从此,义无反顾踏上革命的征程。五次“反围剿”彰显红军的英雄本色,打得国民党鬼哭狼嚎。从此,留下英雄的篇章。回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支红色的军队,战胜千难万险,把革命的火种,一路播撒。英雄的军队,人民的子弟兵,永远被爱戴。至今,那红色的五星仍在熠熠闪耀。
2016年10月11日,重庆彭水县,重庆红军历史陈列馆(黄学珍故居)
10月11日,“长征路上奔小康”重庆全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成员来到美丽的彭水县采访。在彭水县黄家镇的红三军驻地旧址(黄学珍故居),记者一行人被一张贴在门上的字条吸引。字条上写着:“老板,我们吃了你半坛咸菜,几根大葱,烧了几根柴,共补你黄豆六升——红七师机炮连一排条。”2016年9月14日,《解放军报》 第七版“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刊”刊登了《“红军字条”见证铁纪作风》,这张被百姓珍藏至今的字条就是红军钢规铁纪的见证。在当时,用现在时髦的说法,这就是红军为自己用了百姓的东西埋单吧。下面看看红军埋单的具体情况。
1934年5月,红三军在贺龙、关向应的率领下,冒雨攻打彭水县城。全歼国民党军第21军第13旅1个营,俘敌400余人,占领县城,随后进入贫困的苗汉杂居的黄家坝地区。当时,当地的老百姓还不了解红军是怎样的一支部队,加之当地反动政府的宣传,老百姓都躲藏了起来。饥肠辘辘的红三军第七师机炮连一排的战士们推门进了黄学珍老乡家里生起火,做了一顿饭,烧了他家几根柴禾,用了几根大葱,吃了半坛咸菜。临走时,官兵们留下6升黄豆作为对他们并不知道姓名的这家老乡的补偿,并写下了一张字条贴在了门板上。黄学珍回来后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屋内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门板上贴着一张留言条,红军还杀了他家一头肥猪,吃了几升大米,就在堂屋桌子上放了3件皮衫作为补偿,皮衣里面放有一张纸条(1956年前已丢失)。黄学珍全家感动不已,于是,他决心将字条保存下来,作永久的纪念。由于纸薄,粘得又结实,揭下来字条就会撕破。可如果不揭下来,当地正处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自己的生命和字条都难以保住。于是黄学珍买来了一张门神画,贴在门板上,正好把字条盖住。从此以后,黄学珍每逢过年,都要小心翼翼地揭下旧门神画,换上一张新的门神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学珍精心地保护着字条,盼望着红军再回来。解放后,黄学珍揭去了门神画,露出红军留下的字条。1958年,他主动把带有字条的门板锯下,交到涪陵军分区,后经原成都军区展览办公室移交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为了将这座见证历史变迁的珍贵文物完整的保留下来,将红军的优秀精神发扬光大,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红军的严明纪律和为民护民的革命传统,黄家镇在2015年多次和相关部门沟通,努力争取到了40万元资金对红三军第七师驻地旧址(黄学珍三合院)进行了保护、修缮,目前已完成基础平整、院坝石材的铺设以及展板、梯坎、周围防水设施等各方面的修复工作,同时为了更好的将文物保护工作落实到位,已经设置了安全出口,配备防爆灯、灭火器等各种消防器材,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这一见证历史的文物有效实施了保护。
2016年,为了充分发挥党史工作“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深入挖掘红军精神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这里举办了《红军在重庆历史陈列展》。黄家镇还以红三军第七师驻地旧址(黄学珍三合院)为基础,以红军街为衔接,弘扬革命传统,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小镇。黄家镇拟以此为契机,以一页字条、一念精神、一份延续永久的传承为火种,让它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