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网络媒体走转改】用心追寻红色记忆 启程脱贫攻坚新长征——“长征路上奔小康” 网络媒体“走转改”湖南站活动综述

中国新闻来源:中国网信网 2016年09月13日 15:2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湖南站于8月30日在怀化市接棒启程

   “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湖南站于9月2日圆满收官,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地方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及客户端共56名记者编辑参加此次活动。活动途经一州两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走访五县区:通道县、凤凰县、花垣县、桑植县、武陵源区,五天行程上千公里。一路上,记者编辑们重走红军长征路、传播红色革命情、深入脱贫攻坚村、采访致富带头人。用镜头和文字为网民呈现新时代下革命老区人民对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讲故事、说历史,以红军旧事诠释长征精神。

   从昔日长征途中的转兵旧址通道,到红二六军团出发地桑植县刘家坪乡,再到贺龙元帅故乡洪家关,一路上,记者们深度挖掘长征历史,为网民讲述那些平凡却感人的长征故事,用小事件诠释大精神。感动了自己,也感动着网民。

  图为央视记者李艳君采访86岁的刘复松老人。

   86岁的刘复松老人为记者讲述了当年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4岁那年,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他的家乡,红军离开后,家中仅有的一只鸭子和四枚鸭蛋都完好无损,这让饱受战争之苦和军阀欺凌的当地百姓对红军这支队伍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长征精神内涵很多,但它们让我感受到的是红军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和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听到老人的讲述后,央视湖南站记者李艳君如是说。一路上,她将途中听到的一个个故事发布在微博#筑梦长征路#话题下,【温暖的礼物】【父亲的马灯】【10块银元】等多篇微博记述了当年红军严明的纪律和与当地老百姓的鱼水深情。微博发出后,获得网民大量点赞和转载,每篇微博在发布后24小时内的阅读量均达到100万+。

  图为贺文玷烈士的孙子向记者展示革命烈士证明书(中国网信网 徐可 摄)

   在贺龙元帅的家乡桑植县洪家关乡,采访团遇到了当年和贺龙元帅一起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贺文玷的孙子,他说当年全县有5000多人跟着贺龙一起出去闹革命,最后回来不到五十人,光他们洪家关乡,就有60多位革命遗孀。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个战士和家庭的无悔奉献。举目望去,山坳内欢声笑语、一派祥和,但在烈士后代的讲述中,年轻的记者编辑们却仿若看到80年前那万马战犹酣的硝烟景象。今日头条副总编张辅评说,长征——这一史诗性的军事行动,虽然是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但其宗旨是为解救中国的穷苦百姓,内在动力是要改变当时中国被三座大山压迫的状态,有了这些作为支撑,过草地、爬雪山这些在当今看来是极限挑战的事情,在当年都被红军指战员们用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一一征服。

  贺龙纪念馆里游击队员穿过的皮鞋原物品(中国网信网 徐可 摄)

   长征精神,是不屈不挠、顽强抗争,是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是英勇无畏、不怕牺牲——这些高大而宏伟的气质,一路上都被采访团成员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诠释出来,让长征离年轻一代不再遥远,让红军那英勇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对于长征精神的理解,参加活动的记者编辑们感受无疑是深刻的。新华网时政部记者王莹说:“80、90后的我们,对于长征历史和长征精神的体验一直很肤浅,直到这次重走长征路,亲眼看到当年遗留下的物品,亲耳听到亲历者及其后代们的讲述,我才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经历的千难万险,才真切感受到什么是伟大的长征精神。”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