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万里高空撑起“半边天”

中国新闻新华社 2016年04月24日 15:14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题:女航天员刘洋:万里高空撑起“半边天”

  李国利 杨春雪 杨欣

  “师兄,你们快来看,地球真的是圆的!”这是刘洋在距地面300多公里的太空俯瞰地球时发出的第一句感慨。

  2012年6月,作为中国第一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航天员,刘洋与战友景海鹏、刘旺乘坐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

  刘洋说,虽然小学地理课上就学过“地球是圆的”,但当亲眼在太空遥望地球的弧度时,那种震撼全然不同。

  “地球静静的镶嵌在宇宙中,焕发着梦幻般的光芒。”刘洋说,她还看到蔚蓝的海洋、棕黄的陆地、起伏的山脉、延绵的海岸线,以及夜晚大城市璀璨的灯光。

  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刘洋完成这项航空任务几近四年。在北京航天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她依然短发齐耳、皮肤白皙、面带笑容,身着军装的她举手投足间英姿飒爽。聊起太空,她的眼神像孩子一样满是向往。

  整个采访过程中,她多次提及“祖国”二字。这两个字的分量,随着她离开地球表面、在太空完成对接、成功返回地球这些难忘的瞬间而不断放大。不过最令刘洋感念的是祖国恰巧在这个时候选择了送女航天员去太空。

  “这是因为祖国的航天技术成熟到一定程度,女航天员去太空的时机到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战略规划紧绑在一起,刘洋觉得自己是幸运者。

  宇宙之大 男女无差

  其实,飞行并不是刘洋最初的梦想。这个曾想过当律师、售票员、白领丽人的小姑娘,在高三那年一路过关斩将竟成了中国第七批女飞行员。

  2001年夏天,从航校毕业的她成为空军一名运输机飞行员。

  2009年,有着出色飞行纪录的刘洋报名参加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选拔。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她竟然幸运入选。然而,她不知,从飞机到飞船,一字之别,却相距万里。

  生活一下子回到了高三的紧张模式:每天睁眼起床到晚上睡觉,她的课程表被挤得满满当当,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两三门考试。按照标准,航天员飞行前应该进行3至5年训练。但由于神舟九号发射日期已定,留给刘洋准备的时间仅剩两年。

  “任务量丝毫没有减少,而且强度很大。”她说,这不仅是对脑力的考验,体力训练更为艰辛。

  坐在转椅上,椅子绕着人的中心轴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同时头还根据节奏左右或者前后摇摆。这种旨在练习航天员抗晕能力的训练令刘洋如今想来都热泪盈眶。

  她清楚记得第一次转到5分钟时,恶心感一时间袭来的情形:“汗一下子就出来了,脸色苍白。”但是她拒绝叫停,“一起训练的航天员,没有一个叫停去吐的。如果你把自己转到想吐的程度就去吐了,那么你的身体会有记忆的,下一次你一见到这个转椅你就想吐。”

  第一次尝试后,她非常害怕,连这5分钟都受不了,以后8分钟怎么办?10分钟呢?她也曾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但经过调节,她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锻炼方法——打地转。

  这是飞行员常用的抗眩晕的自我训练法,即一只手拽着耳朵,另一只手从前面穿过去,然后弯着腰看着自己的脚尖,原地旋转。她每天回家坚持用功,从一开始每天正向、反向各旋转15圈,到后来强度越来越大。

  刘洋第二次去坐转椅时,8分钟很容易便闯过了。“其实这种训练刺激本身就在挑战人的极限,一旦你挺过来了,就突破了这个极限。”她说。不仅如此,超重训练、幽闭空间训练……每一种训练都在挑战不同极限,但她不曾以性别作为放弃的借口,“太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会对你有所宽容,因此训练从来都没有男女之别。”她说。

  太空的“两室一厅”

  在刘洋看来,即使离开地球表面300多公里,摆脱了地球的重力,却逃不出地球人的“围城”现象:站在太空思念地球,回到地球却又想念太空。

  其实,刘洋说,在太空得知返回日期临近时,大家已经开始想念太空了,最令她难忘的是3位航天员回到轨道舱时隔窗对着天宫一号挥手、敬礼的不舍场景。

  时隔近4年,刘洋仍旧时常回想起在天宫一号上的时光:“那是我们在太空上的第一个家,一个‘两室一厅’的大房间。”

  她清楚记得,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后,一打开天宫一号的舱门,她就迫不及待地把3个人的睡袋从狭小的飞船空间全部搬到了天宫一号相对宽敞的睡眠区。

  在太空的家里,微重力的环境下,连在地面上习以为常的吃、喝、拉、撒、睡,甚至行走的方式都需要重新适应:腿是用不上力的,需要用手拽着抓手行走。

  虽然微重力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缩、骨钙流失。但返回地面后,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就可以补回来。刘洋觉得太空生活带给她最大的是改变在于观念:“在太空想念地球,你会认为祖国、地球是一个共同的大家庭,对她们的情感愈加浓厚。”

  同时太空物资紧缺让她更加珍惜资源。刘洋说,所有的资源都很宝贵,比如空气、水都是从地面带上去的,每一克重量都花费了很大代价。

  “太空没有地球上水龙头打开那样哗啦啦的大水流。”她说,太空的循环利用也让她回到地球后变得更加环保,更加提倡节约用水。

  为下一次飞行时刻准备着

  “现在没有飞行任务,你们都做什么?是不是在从事别的工作?”

  这是刘洋常常需要回答的问题。其实,没有飞行任务的刘洋每天做的事情很简单——为下一次飞行时刻准备着。

  “我们依然在训练,因为每次的任务都不同,技术更新很快,我们既要学习新东西,还要巩固过去已有的。”她说,虽然枯燥,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她所钟爱的事业。

  中国计划在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核心舱有5个对接口,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

  刘洋期待将来有一天能登上这个被她称为“空中大别墅”的地方。“未来的空间站,结构更合理,功能也会更多样,休息区和工作区的划分也将更清楚。”

  她对中国航天日的设立感到兴奋,“就像孩子庆祝‘六一’一样,这是我们所有航天人和热爱航天的人的节日。”

  刘洋说,祖国的第一个航天日,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需要设立这样一个纪念日。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里程碑,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到我们的航天队伍来仰望星空、探索宇宙。

  作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她认为,探索宇宙的队伍中,女性的缺失是不完美的,也是不可持续的。相对于男性强大的体力优势,女性的互补角色不可或缺。

  “尤其考虑未来长期在太空狭小空间环境生活,女性特有的亲和力、强韧性以及低冲突性是很好的优势。未来太空生活不能缺少女性的半边天。”她说。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