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1月09日 13:42 来源:
“草根学者”占据荧屏《百家讲坛》制片人细说节目转型之前因后果
《百家讲坛》创办于2001年7月9日,起初节目的收视人群定在高端观众,自然科学、人文学科,乃至饮食起居、养生保健,几乎全都进了“讲坛”,请来的专家都以专业性和学术权威性见长,结果,收视效果并不理想。随后,第二任制片人聂丛丛走马上任对节目形态做了调整,降低了节目的“专业”性,由著名清史学者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使本来并不被看好的《百家讲坛》收视率一路飙升,一跃成为科教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
此后,万卫作为节目的第3任制片人上任,确定了节目观众群为初中文化水平的受众,相继推出了易中天、于丹为代表的“通俗”派讲解方式,并且把这些学术专家推动成“学术明星”。
■人物名片
“我能让一部分原来看娱乐节目的人放弃娱乐节目来看《百家讲坛》了,虽然他们也许是把《百家讲坛》当做另外一种娱乐节目来看,我们能娱乐他,并且超过那些娱乐节目的效果,你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万卫
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8月1日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科教部,任《夕阳红》栏目人物类专题节目编导、主编。2001年元月担任《夕阳红》栏目周六版《相约夕阳红》制片人。
2002年3月担任《夕阳红》栏目主编。2004年9月至今担任《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
让专家放下身段是一件困难的事
新京报:我知道你到《百家讲坛》的时候已经是第三任制片人了,之前节目的收视也并不是特别好,和现在节目的火爆程度有不少差距,你接手之后节目有些什么变化?
万卫:《百家讲坛》创办的时候是想办一个“开放式的大学”,把各路专家、学者从教室里搬到电视上来,以弥补许多观众无缘进入大学的遗憾,但观众并不买账,原因是听不懂那些过于专业的东西。从第二任制片人聂丛丛主持制作的《清十二帝疑案》起有了较大的变化。最开始节目对观众的定位是高端人群,后来我们逐步改在了初中文化水平。我说的初中文化水平不是指为初中毕业的知识层次的人服务,实际上,只要你跨出你所学习的学科,在其他学科你就是初中水平,比如你是学物理的,历史对你来讲就是初中水平。我们的节目就是要让所有这些跨学科的人都能听得懂。
新京报:让大家都听得懂,这个过程实施起来有困难吗?
万卫:困难非常大。我们的节目就是要让专家和大众沟通,大众是不可能改变的,因为现在已经进入了大众拿着遥控器选择我们的时代,我们只能让专家学者放下身段,走进大众,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除了这些讲课方式上的困难,我们的主讲人在节目中讲完课之后,一定还会面对来自同事、亲戚、朋友的各种评论和社会压力,说他们讲得浅了。
新京报:这种“讲得太浅”的争论是之前预料到的?
万卫:那是肯定的。这些专家在自己的领域讲课,面对的最起码是本科生,但是他们在节目中面对的是初中生,而且还不是初中毕业,也就是初一初二。我们优秀的专家、学者有的是,非常好找,可惜他们研究的课题、讲课的方式,与老百姓之间距离太远,他们习惯的是先让听讲的人去看讲义和参考书,然后由他来分析、总结、讲观点。我们的目标观众怎能接受得了他们那些高深的东西?
“浅显”的方式很难达到
新京报:有没有你们找来的主讲人不适应这种浅显的讲课方式而主动自己退出的?
万卫:有,很多主讲人还是觉得放不下这个身段。我们要求主讲人不是站着讲,而是一屁股坐在地上讲。
新京报:但是这些学者的专业水平和坐在地上的低姿态之间怎么平衡?如果你们追求的是浅显的讲课方式,为什么不直接找一些中学老师来讲?
万卫:《百家讲坛》的根基是学术。我们是站在学术的根基上做普及的工作。我们的主讲人看似讲得都很简单,但是他们身后的东西很多,《百家讲坛》的台阶是很高的。实际上,在我们这里讲得受欢迎的主讲人都有过当中学老师的经历。虽然我们把观众群定在初中水平,但是我们的观众的思维水平、社会经历可不是初中生,所有我们有别于初中教育。
新京报:作为制片人,你怎么看待对于易中天、于丹讲得浅的评价?
万卫:这个非常正常,说明我们节目对他们的要求他们达到了。因为在报纸上能站出来说话的,掌握话语权的这一部分人,他们相对的文化水平都是比较高的,他们是用专业眼光来看待《百家讲坛》,这一部分人不包括在我们的目标受众群里。
新京报:这么说,你觉得实际这种“浅显”的方式是很难达到的了?
万卫:很多老师一开始觉得到《百家讲坛》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自己教了一辈子的书,拿着以前的教案都能讲,但是在这儿面对的观众和课堂上的学生完全不一样。先不说在专业领域上的水平不同,学生必须要听你讲课,因为他们要考试,观众可不是,他凭什么必须听你讲?你讲得不好,我听不懂,不吸引我,我就不听你的。另外我们这档节目还是做给那些不读书,或者没有时间读书的观众,而不是专门做给读书人看的。
主讲人内心都在受着两股力量的牵扯
新京报:随着易中天、于丹的走红,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百家讲坛》作为一档“造星”节目的功能甚至超过了它本身的教育意义,你认可这种说法吗?
万卫: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推出受观众喜欢的学术明星。
观众和思想大师产生接近的思想快感,这是社会的进步,我们要适时地把这些专家推出来,这个过程绝对是主动的,不是说我们现在会觉得很奇怪,啊,他们怎么会红成这样子?我们在选择这些主讲人的时候,所依据的就是他们要能受到观众的喜爱。
新京报:这是什么样的标准?
万卫:首先必须有学术根基,还应该是学术天才。他还要有通俗幽默的表述方式,还有就是人格魅力。综合起来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感觉,其实我们也是观众,像易中天就是我们看到他在别的节目中的表现,他跟别的学者在一起,明显就是讲话比他们更吸引人。
新京报:这些主讲者会有一个在节目中适应的过程吗?
万卫:每个主讲者来的时候都会有顾虑,包括易中天和于丹。而且都有反复。主要是得不到学术圈和同事的认同,会觉得他们讲得太浅了,实际上我们这些主讲人内心都在受着两股力量的牵扯,一方面是我们要求他们讲的连15岁的孩子也能听懂,另一方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学术圈怎么看他们。而且学术圈的力量要大于观众的这种影响,他很难直接听到普通观众对他的评价,但是圈子里的评价会很直接地反馈到他那里。比如易中天刚讲完《品三国》,有一段时间休息,在这段休息的时间里他可能听到了一些圈子里的反馈,他就又偏向学术了,等他再来讲的时候,讲得我都听不懂了,但是他自己还觉得,他应该讲得好一点,就是往学术那边好一点。录那两集的时候我们进行了很大的加工,有的时候甚至要重录。
易中天、于丹身上有明星气质
新京报:对于现在有人把易中天和于丹称做学术界的超男超女,你认可吗?
万卫:所有对《百家讲坛》的评论我都能接受,因为它提供了不同角度,我觉得超男超女就是超出常人的男女,我也尊重观众的这个说法。
(但是这其中还包含着话题以及争议性,并且带有很强烈的娱乐色彩,这些你也不抵触吗?)我看电视干吗一定非要接受教育啊?你能要求所有观众都抱着学习的心态看电视吗?
但是我们节目的效果现在是超过很多娱乐节目的,那不是说明我们成功了吗?这不好吗?我能让一部分原来看娱乐节目的人放弃娱乐节目来看《百家讲坛》了,虽然他们也许是把《百家讲坛》当做另外一种娱乐节目来看,我们能娱乐他,并且超过那些娱乐节目的效果,你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新京报:你觉得易中天、于丹身上有明星气质吗?
万卫:有。
新京报:但是易中天自己说,他去年得了两个奖,一个是新锐人物,一个是魅力人物,他觉得自己既不新锐,又没魅力。
万卫:我觉得他是既新锐,又有魅力。他对传统文化的讲解是站在现代的角度上,不是讲历史发生时的背景,而是以现在人的角度去重新解读它,这就很新锐。
新京报:你认为现代人还对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那么高的关注度吗?
万卫:这个关注度才刚刚开始。
责编:郭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