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速览]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香港电影在内地的票房情况开始呈现上升的趋势,相对于2004年香港电影的低潮来说,2006年的票房收入由2005年的3.48亿元,提高到3.64亿元。与此同时2006年内地电影排行榜前10名中的前5名都是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于是不少的香港电影人表示:今年将继续走与内地的合拍之路。 |
主持人 刚强: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了: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香港电影在内地的票房情况开始呈现上升的趋势,相对于2004年香港电影的低潮来说,2006年的票房收入由2005年的3.48亿元,提高到3.64亿元。与此同时2006年内地电影排行榜前10名中的前5名都是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于是不少的香港电影人表示:今年将继续走与内地的合拍之路。具有代表性的是去年凭借《功夫》获得过亿票房的周星驰,今年将会继续在内地拍摄《长江七号》,据说这部合拍片的所有场景将全部在内地完成。
有人说,2006年香港电影取得的成绩表明:沉寂了两年的香港电影开始呈现回升状态,这些年香港与内地的电影的合拍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究竟详情如何?
首先让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近20年,香港电影的发展过程:
香港电影近20年的发展,1986年到1996年这十年是个重要阶段,在那十年里周润发《英雄本色》中的风衣墨镜、冷血双枪让人们记忆犹新,周星驰《大话西游》中“周式无厘头”搞笑对白,让人们捧腹大笑,加上至今令人难忘的成龙武打功夫片,让很多人把那十年称之为香港电影最辉煌的10年。或许由于金融风波和美国好莱坞的影响,香港电影产业从1996年之后开始滑坡。到了2004年国家对香港电影到内地进行取景、拍摄等一些列政策开始放宽,带来了一阵北上合拍热潮。这股热潮使许多观众和电影人们认为香港电影复兴的潮流马上就要到来。
如今的合拍片已经成为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市场的一种普遍的方式,其实说到香港与内地的电影合拍,那部《少林寺》想必您一定是记忆犹新吧。
功夫片开启两地合拍的热潮
如果要追溯香港与内地的电影合作,必然要谈到上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的影片---《少林寺》。首次启用内地演员打出的真拳脚功夫和风光秀美的实景拍摄,使这部合拍片大放异彩。
而当年香港艺人来内地搞合拍,除了看中内地丰富的物资源和秀美山河外,更主要是他们想要发掘并启用内地人才。
《少林寺》的成功,可以说使更多的香港电影人意识到,内地拥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拍摄资源,于是他们开始纷纷涌入内地,与内地进行成规模的合作拍摄。而他们的加入,也促进了内地银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许多合拍片的题材类型都填补了当时内地电影创作的空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内地电影制作模式的变化和发展。
《少林寺》的成功,掀起了一股新风格武术电影热潮,跟风之作有《少林小子》、《南北少林》、《八百罗汉》等,而这些影片共同的主题是体现中国传统武术精华,传递儒家的忠、孝、礼、义等传统价值观念。它们之所以能够风靡香港和内地,除了精彩的功夫表演外,还在于它们传递出的共同而鲜明的中国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色彩。
功夫电影逐渐被现实题材取代
刚强:随着香港回归的临近,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片的题材、类型等也开始发生变化,更多的香港电影人和制作人,把目光集中在反映与九七相关,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上,动作电影和功夫电影也逐渐为颇具思考性的理性影片而代替。一部部探讨回归心态和反省香港与内地人关系的作品陆续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严浩导演的《似水流年》。与此同时香港与内地合拍的文艺片也开始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其中1992年香港与内地联手打造的《霸王别姬》,不仅创下了不错的票房,而且还夺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
也是在这一时期,香港片商开始对内地影人的实力刮目相看,频频对内地剧本创作和拍摄进行投资,比如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等,这些影片几乎都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
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市场的空间逐步扩大
时至2004年CEPA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更让香港电影人为之振奋,其中3项有利于香港合拍片进入内地电影市场的新规定尤其使他们兴奋不已。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香港拍摄的华语影片将不再受进口配额限制,即可以在内地发行,而在香港与内地的合拍影片中,不仅港方工作人员比例可以高达三分之二,而且对于故事发生和情节的限制也大大放宽。再拿票房来说,进口片分帐最多只能达到15%,而合拍片则可以达到45%,这些优惠政策促使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与内地进行更大规模的合作。
一、香港公司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可不受配额限制,作为进口影片在内地发行;
二、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片可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
三、对香港与内地合拍电影:
A、允许港方人员增加所占比例,但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1/3。
B、故事不限于发生在中国内地境内,但情节或主要人物必须与内地有关。电影院的服务允许香港公司在内地以合资、合作方式建设或改造电影院,并允许港方控股经营。
刚强:CEPA使港产影片搭上了进入内地的直通车,可是在CEPA实施后的一年多里,香港电影的产量不但没有增加,反且还减少了,据香港资料馆的数据统计,2004年在香港上映的港产片包括合拍片在内的数量是63部,而2005年的数量则下降为57部。按理说,这个以带动香港经济,打开内地市场大门为宗旨的CEPA是为香港电影进入内地提供了种种机遇和方便,那为什么市场打开了,香港电影的数量反而下降了。实际上CEPA的实施,可以说为香港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开阔的空间,然而在政府这么多利好政策出台的情况下,怎么会造成香港电影数量下降的局面呢?我们先来看看香港电影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主席兼香港影业协会理事长洪祖星:制作合拍片存在一定技术困难,如文化差异,以及要配合国家政策等,包括演员比例和涉及中国人故事等。
香港银都机构负责人林炳坤:港产片要到内地放,的确要符合内地的规矩,而内地一向以来在电影审查上比较严格,不是每个香港公司都能了解的。
香港影星刘德华说:“中国电影的强势是不可挡的,只要内地和香港两地合而为一,那么,中国电影将跨向另一个新纪元。”
香港影星梁朝伟说:合拍片是香港电影将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与内地合拍影片是一个方向,但这还不够,还应该跟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
香港导演王家卫认为:香港电影的第二春在内地。
香港导演吴思远认为:内地市场是香港电影的主要出路。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张会军:电影现在是种文化现象,现在这种文化消费特别多元化,那么竞争又那么激烈,人家现在不一定要看电影,我在网上就能玩一宿,玩的挺高兴,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香港电影已经不错了。
刚强:现在可以说香港电影人与内地艺术家合拍电影是已经成为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交流形式了,现在有一批香港电影人说,将来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自然会融合为一体,以“中国电影”的“身份”跻身于世界影坛。我想无论是内地还是港澳台电影,都是我们中国人的电影,我们的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在世界影坛树起令人称道的中国品牌。
责编: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