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东莞少年竞逐职业台球路:每天6小时 挥杆上千次

中国新闻来源:南方日报 2019年08月20日 15:21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赵剑波在和队友一起练球。

  一名外教在指导白雨露练球。

  训练基地里面摆放着球员获得的奖杯。

  一面玻璃墙隔开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空间:一边是几名青年神态轻松地站在台球桌前,拿起球杆轻击白球,将红球撞入洞内;玻璃门的另一边,一群明显稚嫩的孩子双眼注视着眼前的白球,桌面上摆放整齐的球被碰撞落袋后,他们在本子上字迹工整地记录下自己的成绩,这些身影背后的桌上摆放着各种奖杯、金牌。

  这是东莞市东城街道众多台球馆中的一家,在这个曾走出过丁俊晖等斯诺克选手的城市,还在频频涌现出在国际台球赛事中崭露头角的冠军少年——就在刚结束的IBSF世青赛上,赵剑波、江俊、白雨露斩获了三项冠军,他们都来自国家队教练李建兵在这里开办的一间台球俱乐部,李建兵也是这些获奖无数的台球少年的教练。

  来自东莞的台球少年多次站上国际领奖台,还曾被央视等国内外媒体聚焦报道,但在球馆中,他们将荣誉抛在身后,挥舞着球杆,朝着职业梦想的方向坚定前行。

  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薛屏

  记者 靳延明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发展现况

  世界冠军来自市井台球馆

  李建兵来东莞24年了,刚来时,他碰上了东莞台球最鼎盛的时期,当时全东莞有接近300家台球俱乐部,仅长安镇,巅峰时期就有38家斯诺克俱乐部。

  东莞的台球在上世纪80年代迅速崛起,某种程度上说,因为大量工厂的出现,娱乐需求旺盛的工人将目光投向了台球,带动了整个项目发展。那时一间台球馆、几张简易的台球桌几乎成了当地工厂的“标配”。

  东莞良好的台球氛围加上各类台球比赛的开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球员,李建兵便是其中之一。与此同时,斯诺克好手的云集更是吸引了丁俊晖和梁文博等人的父母千里迢迢携子来莞学球。

  斯诺克球手在电视转播的带动下,先是丁俊晖,然后是梁文博、田鹏飞等人,东莞的斯诺克人才一个接一个,犹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大众的视野,可以说东莞培养了中国最早一批也是最知名的一批职业斯诺克球员。最辉煌的时候,在英国打球的13名中国籍球员中有9名来自东莞。

  2002年,退役后的李建兵办起了自己的俱乐部,一边经营球馆,一边做着教练的工作。李建兵比别人幸运的一点在于他带了几年的孩子徐思在2016年的世青赛上一战成名,由此吸引了更多斯诺克苗子在这里聚集。

  在刚刚结束的IBSF世界青年斯诺克锦标赛中,李建兵的三名弟子赵剑波、江俊、白雨露分别夺得U21、U18和女子组冠军。当时媒体评价:“本届世青赛三个冠军均属‘莞产’,在该项赛事历史上首次由来自同一国家、同一俱乐部的选手包揽冠军。”

  从冠军“产量”来看,这间球馆身上有了培养出丁俊晖的“东英桌球俱乐部”的影子,同样成了国内青少年斯诺克人才的云集地。

  培养方式

  放弃学业的“全托“模式

  “咚……”上午8时,球馆的训练室里,球员们开始了一天的训练。他们瞄准球的中心,轻轻发力,快速抽杆,“咚”的一声将球一个个击落进袋。

  李建兵手下最多时有十几名学生,在球馆旁边分割出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给他们住,一个房间能摆放4张双层床。训练从每天早上8时开始,李建兵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当天的训练内容,每天6—8小时、挥杆上千次。一切都沿袭了当年丁俊晖在东莞接受训练时的那套“全托”模式。

  今年13岁的江俊,前年搬到这里学球,与他一起搬来的还有他的妈妈。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江俊妈妈辞掉原来的工作,来到球馆帮忙做饭、打扫卫生,成了一群孩子的“妈妈”。

  江俊7岁开始热爱台球,那时他跟着父母在深圳生活,除了上学,每天还要抽空到西乡某个球馆进行专业系统化的桌球训练,当时便将“成为世界冠军”作为自己的目标。11岁那年,为了全身心学球,江俊还向父母写下保证书,保证离开学校后专心练球拿出成绩。

  这名文化程度不高的母亲在提到文化课时也吐露出了自己的担忧:“我们本来知识水平不高,所以想让小孩好好读书,不用跟我们一样辛苦,谁知道他自己偏偏选择这条道路。”

  江俊曾多次出战中国青少年斯诺克系列赛,但成绩一直不理想,排名也仅仅是第30位。但在今年斯诺克世青赛中,这名原本默默无闻的小球员,在9天的时间里为自己加上了IBSF世界青年斯诺克锦标赛U18组冠军、U21组并列季军的头衔。

  收获冠军,让江俊一战成名,也让江俊的妈妈放弃阻挠,逐渐接受孩子的选择。

  但事实上,在李建兵看来,放弃学业闭门练球并不是“最理想”的斯诺克人才培养模式。

  台球是一项理论性很强的运动,需要力度、旋转和角度的充分结合,需要球员具备相关的物理学和几何学知识,同时还需要有判断力、想象力、推理能力。这些“脱产训练”的孩子文化程度较低,往往会导致他们在今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便很难获得提高。

  李建兵常常想如何改变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他说:“如果政府能支持,有学校愿意提供场地,那专业学生就有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同时,业余学生又有了休闲娱乐的时机,相得益彰。”

  未来之路

  成为不了丁俊晖怎么办?

  东莞闷热的夏季里,球房两台空调“呼呼”地吹着,训练不到半小时,少年们的衣服就已湿透。每将所有球击落进袋后,小球员们都要拿起边上的毛巾擦去脸上的汗水,再拿起笔记录击球的成绩。这些薄薄的本子上写满了字迹工整的训练总结。

  赵剑波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他从小在父亲工作的工厂长大,7岁那年开始表现出了对台球的热爱和天赋。“那时候,我们那里的大人没有人能玩得过他。”父亲赵纯平说,他想起当年丁俊晖的成才之路,所以小波9岁时就被送去专业训练。

  听到儿子获得今年斯诺克国锦赛外卡时,赵纯平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他说:“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不能理解我的做法,但我相信小波一定能走得更远。”

  孩子能成名固然是一件好事,但那些不能成为丁俊晖的孩子怎么办?这些来自工人家庭的孩子如果不走职业道路,他们的未来怎么办?

  对于台球这样的非奥运会项目而言,无法走体校、专业队、职业队的成长道路。丁俊晖小学开始辍学,随家迁到东莞后每日与桌球为伴,各种费用和未来的风险完全由家庭承担。

  当前大部分孩子如果想要在台球路上取得好成绩就只有走丁俊晖类似的道路,但高昂的训练费用和未来的风险对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就像其他人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一样,在这个球馆,大部分孩子来自并不富裕的工薪家庭,他们把台球作为改变命运的方式。他们的目标是世界冠军,是站在最高的赛场上高高举起奖杯。但当梦想照进现实,大部分无法像丁俊晖一样成为明星球员的人,只能退而选择当教练,或在台球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工作。

  ■数读

  1 2000年前后,东莞台球俱乐部达200家,最高峰时超过300家、仅长安镇就有38家,东莞规模和水平在国内排在前三。

  2 近年来相对趋于平稳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东莞共有桌球俱乐部近200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出于老板的个人兴趣而建立起来的;另一类则是出于盈利的目的。在这些俱乐部中,有一部分除经营之外,也在以“全托”模式培养年轻球员。

  3 梁文博、肖国栋、田鹏飞、蔡剑忠、刘闯、张安达等为人熟知的旅英职业军团都在东莞相继训练过,可以说东莞培养了中国最早一批也是最知名的一批职业球员。最辉煌的时候,在英国打球的13名中国籍球员,有9名来自东莞。

  4 2014年,东莞举办2013—2014CBSA世界斯诺克巡回赛东莞公开赛,这也是东莞首次承办斯诺克的国际性赛事。之后,东莞也陆续举办过多项斯诺克赛事,如2015中国青年斯诺克系列赛、CBSA全国城市(东莞站)斯诺克俱乐部联赛、东莞2018澳门大师赛·精英选拔赛(东莞站)、东莞斯诺克会员交流赛、2016东莞市首届中式八球交友赛会、东莞绅士台球俱乐部首届会员让分赛等。

  5 国家队教练李建兵在东莞培养的一批新人已取得不俗成绩,在IBSF世界青年斯诺克锦标赛中获得过冠军的有4人,在中国青少年斯诺克系列赛中获得过冠军的有6人。

  ■对话

  让更多孩子

  从台球运动中找到乐趣

  从鼎盛期近300家俱乐部,到培育出丁俊晖等知名球员,台球在东莞曾盛极一时,如何让台球在东莞重现辉煌,让更多青少年“恋”上台球运动?对此,中国斯诺克国家队教练李建兵认为,各方面应对台球有更大的支持力度,并推动学校设立台球第二课堂,让更多孩子从这项运动中找到乐趣、受到锻炼。

  南方日报:斯诺克和其他运动项目比,有什么不同,又面临哪些困境?

  李建兵:这个项目现在与其他项目不太一样,比如跳水或者篮球,参与群体特别广泛,但参与斯诺克运动的群体实际上并不是特别多。斯诺克在国外很流行,可在国内普及度不高,尽管也有高端赛事,但没有成为体制内的项目,而且民间很多球馆都没有禁烟,导致很多青少年家长对此望而却步。实际上,也确实有一些俱乐部并不适合青少年去打球。我们现在做了一个玻璃门,也等于是把烟雾隔开,起码让孩子在一个无烟区里打球。

  丁俊晖在2005年成名之后,开始有些青少年及家长关注这个项目,家长喜欢,孩子也喜欢,最后才找到我们,但总体上人数仍然不多,当时我们基本上没有办法选学生,因为没有那么多人可以选。

  南方日报:改变斯诺克当前的现状,您认为还可以做哪些努力?

  李建兵:希望尽快成立协会,想把所有优秀的职业运动员吸引到这个协会。这样一来,所有参赛的人不管是参加省的、国家的、世界级的比赛,他们都是代表东莞出战。

  我觉得有了协会之后,可能各方面会对斯诺克项目有更大的支持力度,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培养人才。台球青少年协会成立后,主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服务专业球员和专业赛事,另一个就是推动学校建立台球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让更多有兴趣的孩子通过这个项目,能找到一些乐趣。

  斯诺克这个项目本身需要运动员专注其中,它的逻辑性很强,需要球员有很强的计算能力,所以我觉得参与这个运动,对青少年还是很有帮助的。

  我觉得以后参与的人多了,再通过组织市级、省级比赛,从中选一些好苗子组建市台球队,才能逐渐找到一些好苗子,做好人才储备,从而慢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记者手记

  台球能否成为

  东莞下一张体育名片?

  当今年IBSF世青赛的冠军们回到这个隐藏在闹市区里的球馆时,一切都与9天前一样平淡无奇。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建兵刚到东莞时的那个台球鼎盛时代已不复存在。那是大量工厂转型升级的时代。转型中的“世界工厂”移出了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在某种程度上带走了东莞台球的“春天”,一时间大量的台球俱乐部“关门”,如今东莞仅剩的台球俱乐部只有200多家。

  丁俊晖2005年在北京夺冠后,让这项运动的氛围变得火热起来,但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喜欢比赛的人不一定去现场,喜欢打球的人也不一定去参加比赛,大多数人把斯诺克等台球运动,看作是一个娱乐项目,而并非视作一种职业。

  在东莞,目前尚未建立起台球的教练员、裁判员以及青训体系,基础人才储备不足。特别是在群众推广方面,在很多镇街都还未成立台球协会,群众缺乏参与积极性。

  相关人士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政府对台球项目重视支持的力度不够,缺乏配套政策,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也流失了不少人才。目前政府部门停留于被动地配合民间力量,推动台球发展的阻力、难度都比较大。

  对比在斯诺克发展方面日益强盛的北京和上海,东莞在此方面更需要加强。当年丁俊晖有意落户东莞,可惜因当时各种原因未能达成,后来被上海以特殊体育人才引进,而梁文博则落户到惠州,也与东莞擦肩而过。

  作为曾经的台球重镇,为何台球却不能像篮球一样成为东莞的体育名片?某种程度上与国内斯诺克的职业联赛氛围还没有成熟及迟迟未能纳入奥运会等赛事有关。

  尽管如此,李建兵还是看到了一点希望。他说:“当前把斯诺克纳入2021年全运会比赛项目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且台球已经纳入2025年世界运动会,加上我们三名小球员为国家、为东莞夺得了荣誉,我希望这些孩子能借此契机入户东莞,有一天能代表东莞出战。”

  分析人士指出,东莞台球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民间力量的引入,如果未来能从多个角度重新进行有效梳理、整合资源,则有理由相信东莞斯诺克的辉煌也将卷土重来,并成为下一张代表东莞城市形象的体育新名片。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