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伪君子》剧照 塔苏摄 梅生
戏剧名导奥斯卡·科索诺瓦斯为立陶宛国家话剧院创排的莫里哀剧作《伪君子》,不久前作为今年第八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剧目之一,亮相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该剧开场不久,奥尔恭的家人便迫不及待扔掉头上的复古假发套,露出勾连当下的面貌。待奥尔恭与他的“好兄弟”答尔丢夫按照莫里哀剧作的故事脉络先后登场,社交网络时代的诸多特征也纷纷跟着“上线”。奥尔恭社交账号推送的正能量图文、他和答尔丢夫几乎一模一样的网络个人形象宣传片、他的女儿玛丽亚娜手机里的自拍滤镜、众人对直播载体的习以为常等等,都在告诉观众:掌控舞台的是一帮包装高手,他们与台下的观众一样,熟谙各种紧跟潮流的“自我营销”手段。
顺势,“伪君子”由剧本里的答尔丢夫一个人,变成台上的一群人,甚至台下的许多人——可能在演出中途,已有观众偷偷拍下失焦的照片或短视频,并习惯性地美化之后“同步”到朋友圈,告知他人身处热门演出的现场,一边觉得奥尔恭等人特别可笑,一边等着收获点赞与留言。
这版《伪君子》看似将触角延伸到我们衣食住行的互联思维,彻底颠覆观众对莫里哀喜剧的固有印象,实则除了结尾,几乎是对《伪君子》剧作“按部就班”的排演。
《伪君子》剧本讲述答尔丢夫以虔诚的宗教信仰为行骗外衣,逐步骗得富商奥尔恭百分百的信任,从身无分文的乞丐摇身变作奥尔恭家里拥有至高话语权的一员。奥尔恭为了把答尔丢夫永久留在家中,不仅取消了女儿原有的婚约,把他视作最佳女婿人选,还让他取代儿子成为家族财产唯一的合法继承人。追求奥尔恭妻子的过程中,答尔丢夫露出狐狸尾巴,奥尔恭幡然醒悟,但是为时已晚。奥尔恭一家眼看要搬离豪宅流落街头,王爷颁发的逮捕令把答尔丢夫送进监狱,一家的生活秩序恢复。
不过上述情节并非莫里哀写于十七世纪的剧本原貌,而是他花费几年时间多次修改的结果。莫里哀最初把答尔丢夫设定为一名神职人员,同时以他的成功行骗作为故事结尾。显然,这大大冒犯了当时一统欧洲民众思想的罗马教廷,《伪君子》在凡尔赛宫游园会首度亮相时,引发轩然大波。迫于教会压力,莫里哀把答尔丢夫的身份改成了天主教的假信徒,并把结局改为恶有恶报。虽然情节以奥尔恭全家由悲转喜作终,但莫里哀描绘奥尔恭“一往情深”追逐答尔丢夫过程的笔触,充满嘲讽。奥尔恭的刚愎自用,配不上观众对他的同情。
科索诺瓦斯的舞台处理,首先是对莫里哀创作《伪君子》经历的一次致敬。宛若凡尔赛花园迷宫的舞美主体,将奥尔恭家产骗到手的答尔丢夫指着中文字幕“这年头,结局就是这样的”示意观众演出已经结束,以及奥尔恭一家“告别”天桥艺术中心的画面,观照的都是该剧三百多年前惊天动地的首演。致敬之外,科索诺瓦斯肢解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将莫里哀的文本与社交网络时代的土壤相匹配。
花园迷宫与网络天地一样,都既有夸张色彩又有藏匿功能——奥尔恭的儿子能够听到答尔丢夫与母亲的调情,是因把自己装扮成了花园里的大杜鹃树。台上的人物虽然说着莫里哀写就的台词,但行为举止却与他塑造的角色有着天壤之别,像极了许多人在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的反差,莫里哀的文字由此具备双重连接与指向功能,可作两极化解读。
另一方面,电脑、冰箱、马桶、椅子等电器和生活用具在迷宫多个角落的直观散布,却是导演对众人隐私无处可藏的宣告。即时摄影手法将争执、调情等画面放大在观众面前时,这些道具成为实实在在的帮凶。而当投射到大屏幕的画面变换出或蓝或红的不同颜色,渐渐扭曲变形,表演空间同时由舞台延伸到后台和观众席,观众参与进来的偷窥与狂欢也一览无遗,带出社交网络的另外两大属性。
社交网络可以让普通百姓一夜之间变成网红,也是政客、明星保持优雅得体形象的利器。但网友为他们喜爱的网络风云人物点赞助威之时,也自动切断了解他们另一面的途径。谁能想到,宣传片里乐于助人、热衷公益和环保事业的奥尔恭与答尔丢夫,是两个伪善程度与方向不同的伪君子?
在基本不改动文本但会适当删减、挪移的情况下,用现代思维赋予经典剧作全新意义,也是科索诺瓦斯的创作特征之一。2008年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他借鉴音乐剧形式,把莎翁的经典爱情悲剧放在了两个毗邻的披萨店,在面粉飞扬的厨房相爱的青年男女,最终死在面粉锅里。2014年的奥林匹克戏剧节上与中国观众见面的《哈姆雷特》,小丑装扮的演员借助后台化妆间的化妆桌,共同完成了“你是谁”的身份追问与“我是谁”的身份寻找,看得观众心有戚戚。率先献演2017年的乌镇戏剧节,之后巡演国内多个城市的《海鸥》,则是一部排练场戏剧。演员的始终在场让所有戏份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演员一直在参与和观看两种状态中游走,以略带荒诞的面目呈现出契诃夫自称的喜剧性。
与柏林邵宾纳剧院2016年带来的《伪君子》等版本相比,科索诺瓦斯版能够引发观众强烈共鸣的根基,在于社交网络的背景连着你我他。邵宾纳版将演员放置在不断旋转的正方体中,用他们身体的夸张碰撞与挤压,以及十字架的最终倾斜,道出宗教对人性的扭曲,虽然也很先锋,不过不能像科索诺瓦斯版一样让人感同身受。但是也需要承认,这版《伪君子》提供的观众参与狂欢的通道,也让中国观众的宣泄有些过火。该剧有关社交网络从头到脚改造精英与大众,并让他们之间的“斗争”更具暧昧和隐蔽特点的反思,并没达到朋友圈热烈探讨的力度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