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讲述梨园第一世家戏曲缘:一门七代 “谭”笑风生

娱乐新闻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9年05月30日 09:26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谭孝曾关注着徒弟的演唱

  ▲谭正岩

  ▲蓝天野

  在200多年的京剧历史中,缺不得一个“谭”字。170多年前,京剧谭门创始人谭鑫培从故乡湖北闯荡京华,凭借天赋和努力自成谭门一派。此后,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薪火相继。谭家七代40余人先后投身京剧事业,成为梨园界的佳话。5月26日,“剧场艺术课·大家面对面”谈艺说戏话北京在首都剧场举办“一战功成新曲,七代谭笑风生”京剧文化分享会。谭派第五代传人、91岁高龄的谭元寿,第六代传人谭孝曾和第七代传人谭正岩同台现身,与观众分享京剧行当和谭家这100多年的风雨故事。

  讲故事

  谭鑫培独特声腔开宗立派

  “靡靡之音”不落伍

  作为京剧谭派第六代传人,从事了50多年京剧艺术的京剧名家谭孝曾认为:“谭家之所以七代相传而不衰,除了艺术上的传承,还有精神上的传承。尤其是我的高祖谭鑫培和祖父谭富英。”

  说起谭家的历史,谭孝曾滔滔不绝。他介绍说:“谭家的祖籍是湖北江夏,从事京剧艺术的第一代人是太祖父谭志道。湖北人唱汉调,太祖父当时是汉调演员。汉调在没有形成汉剧之前其实就是一种民间小调,不是到正规剧场去演出,只是在茶楼酒肆的民间娱乐。高祖谭鑫培出生的时候,太祖父已经40多岁了,那个年代40多岁得子非常高兴。太祖父经常带着高祖到演唱的地方去玩,从小熏陶了高祖谭鑫培。谭家是晚于徽班进京的,那时太祖带着高祖为了躲避战乱北上,第一站在天津落户。高祖谭鑫培也是在天津学的艺,那时候五六岁就开始上科班了。”

  谭孝曾认为高祖谭鑫培是谭派开宗立派的先祖:“他确立了谭派唱腔艺术的特点,规范了戏曲舞台。他的声腔艺术吸收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前三甲,更可贵的是他去南方又接触了孙小六这样的海派艺术,再加上他走帘外、跑单帮,了解民间基础艺术,把好的东西都作为营养吸收在自己身上了。他根据自己的条件闯出了在那个时代不被认可的声腔艺术,那时候被说成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可是经过了150年左右的历史验证,他的艺术是划时代的,今天听他的唱片,一点都不落伍,甚至我们今天的后人全没突破他所设定的规范的唱腔模式和板式。”

  谭富英跟四大名旦搭台

  扮相漂亮“值票价”

  谭鑫培的儿子谭小培不仅继承了全部家学,更培养了儿子谭富英。谭富英发展创新了“谭派”,被誉为“四大须生”之一。谭孝曾自幼便在爷爷谭富英的日日教诲下深刻体会了谭派艺术的精华。爷爷教导他,做艺要精、做人要德、为国要尽忠。

  谭孝曾认为,曾祖谭小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曾祖是最有文化的,上过洋学堂、懂外文,比一般的艺人学习要快。当时戏曲舞台的是‘三小一白’,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和白牡丹(荀慧生)。即便如此,谭小培认为他唱不过我高祖。但仔细听曾祖的唱片,我发现录音唱得真地道,跟我高祖分不太出来。”

  即便是这样,谭小培仍不满足于现状,他看清了形势。谭孝曾表示:“曾祖谭小培想到了他的儿子——我祖父谭富英先生。祖父跟我说他有时候一天演了五部戏,走了五个剧场,特别受欢迎。他和四大名旦都搭过班。借着四大名旦的台演戏,一点一滴地积累成自己的,经验丰富了,观众也脸熟了。直到后来30多岁挑班,人说我祖父谭富英的票卖一块钱,一上场这扮相就值8毛。他老人家高鼻梁扮相漂亮,天生来就是老生扮相。他还有一副得天独厚的好嗓子。作为一个演员,我祖父红了一辈子,搭班也红,挑班也红。遗憾就是他过早离开了戏曲舞台,他离开舞台的时候还不到60岁,主要是身体不太好,有高血压、心脏病。”

  谭孝曾:“老戏新演”赚上座率

  让更多青年看懂京剧

  谭孝曾认为,父亲谭元寿能成功塑造《沙家浜》中的郭建光,不是一夜成名,“家父谭元寿21岁在天桥舞台上挑班。文戏武戏都得演,文戏就不说了,谭家的这些代表剧目,武戏有《三岔口》《野猪林》《金钱豹》。1958年又开始演现代戏《青春之歌》《党的女儿》等。塑造了很多人物,有很多的积累以后才有了《沙家浜》中的郭建光。他们这一代人是有很多的积累了。”

  谭孝曾说,如果没有传统戏的积累是塑造不好现代戏的:“现在恰恰有些青年演员新编剧现代戏,拿出来没几天就排出来了,很少能成功。这有剧本的问题,也有演员的问题,因为他本身没积累,全仗着唱腔设计和身段设计。过去的戏都是演员自己设计唱腔、身段和服装。京剧还是要以演传统京剧为主。前几年纪念谭鑫培、谭富英的活动,我大胆进行了一个探索——把老戏完善,有头有尾,让更多的青年观众看懂,这样他们才能有兴趣。事实证明,老的传统戏稍加整理,是能够得到广大戏迷朋友喜欢的。剧场的上座率和舞台效果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谭富英不到60岁就离开了舞台,但在脱离舞台后他有两次亮相都非常精彩。谭孝曾说:“一次是在中山音乐堂,还有一次是在人民剧场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一周年。当时,阜外医院在化妆室里放着治疗器械,一有情况能随时抢救。因为是纪念梅兰芳梅先生,这是大事,哪怕身体有问题,也一定得参加。说句夸张的话,命都不要了。老一辈艺术家身上的这种情义让人敬佩。”

  谭七代从“中国符号”中悟道

  “大部分戏都挺难”

  作为谭派嫡传,谭正岩是幸运的,因为在梨园行当里谭派是第一世家,他有那么多东西要传承,不光是荣耀更多是技艺。然而作为“谭七代”身上所承受的压力也是外人所无法体会的。

  谭正岩也经常会问自己:“‘谭’字对我来说究竟是垫脚石还是绊脚石呢?”

  谭家的光环让谭正岩有了得天独厚的学艺条件,但有时光环也是“绊脚石”。谭派嫡传“千顷地一棵苗”,多少人的期待落在了谭正岩身上。

  他说:“大家都觉得京剧太难了,其实京剧离我们很近、入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每个人都可以张口唱,只是唱到什么程度每个人不一样。其实大部分戏对我来说都挺难的。我经常看我爷爷的录像,有一段时间我越看越没有自信。爷爷教我时,会让我从头到尾唱一遍,然后让我看他从头到尾唱一遍。除了要传承技术,还要发掘表演的真实性。”

  谭正岩从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熏陶成长,除了京剧,他还喜欢国画、武术这些中国符号元素。他说:“这三者都有相通之处,都是传承多年,不拘于流派。作为京剧演员,很多可以从国画、武术里借鉴。祖父跟我讲,如果你想离艺术更近一步的话,一定把水墨画捡起来,从画中能悟到很多京剧舞台的东西。”

  话渊源

  蓝天野戏龄90年 “谭门合唱《定军山》感动了我”

  5月26日,“剧场艺术课·大家面对面”谈艺说戏话北京,92岁高龄的北京人艺著名话剧艺术家蓝天野到场与老友谭元寿共话当年情。

  对京剧,蓝天野有很深的感情,他说:“我就是个戏迷,从小就迷京剧。人家问我看京剧看了多少年?我一算,我从2岁就开始看京剧,从小到大就一直没断过看京剧。”而谈起和谭家的渊源,蓝天野更是有很多话要说:“我跟元寿相识于1957年,到现在已经62年,超过一个甲子了。我在北京人艺工作,因为话剧民族化,所以首先要向民族戏曲学习。1957年我导演了田汉的《名优之死》,要带着演员去体验生活。当时去的是北京市京剧二团,元寿在那里。我和演员们跟元寿是同龄人,相处得非常好。当年我们要拜见谭富英先生都要元寿引荐。后来我看了元寿很多戏,有些戏是很难的,一般的人是拿不下来的。在我们梨园界有好几个梨园世家,而谭门七代人都投身京剧事业,这是梨园行的传奇和骄傲。”

  作为一个有着90年“戏龄”的老戏迷,京城各重要的京剧演出,蓝天野都不会错过。2018年,北京京剧院在长安大戏院举办“历史辉煌·今日精彩”——“纪念谭鑫培诞辰170周年、谭富英诞辰111周年流派经典精品剧目系列展演”,蓝天野也亲临现场观看。开幕演出中,最令全场观众感动的一幕,是90岁高龄的谭门第六代传人、谭派掌门人谭元寿,带领着儿子谭孝曾、孙子谭正岩及众弟子、再传弟子共同登台,合唱《定军山》经典唱段。这让戏迷们非常感动,也感动了蓝天野。

  近年来,尽管谭元寿先生的身体并不太好,但他还坚持带很多学生。很多学生如今已是中年一代京剧界的骨干力量。说到此,蓝天野还拍拍谭正岩的肩膀表示:“希望正岩能把责任担起来,希望谭家有第八代,今后能够将谭家的艺术更加发扬光大。”

  文/本报记者 郭佳 田婉婷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除署名外)

  统筹/满羿 刘江华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