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探访老街烂鬼楼巷:一个流传在澳门的“鬼”故事

社会新闻来源:新华社 2016年10月30日 23:1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新华社澳门10月30日电 题:探访老街烂鬼楼巷:一个流传在澳门的“鬼”故事

  新华社记者 刘畅

  世界上以“鬼”命名的街道可能不多,澳门有一条,名叫“烂鬼楼巷”。烂鬼楼巷距离澳门著名景点大三巴牌坊只有一百多米,但少有游客光顾。偶尔有背包客路经此处,看到青花瓷的路牌上写着那古怪的路名,便会惊问:这里真的有鬼?鬼是烂在里面的吗?

  老街的悲凉故事

  在一个华灯初上的傍晚时分,澳门文化学者陈力志带记者来到烂鬼楼巷,对这条穿越澳门数百年历史的老街一探究竟。其实,烂鬼楼巷本非有鬼,却是一个苦难时代澳门华人社会悲凉生活的写照。

  从大三巴牌坊下繁华的步行街转入某个极不起眼的小路口,便走进了烂鬼楼巷。远处的霓虹灯照不进小巷曲折的碎石路,寻路只能在黑暗中进行。“不要害怕,这里都是老街坊,绝对不会有人干坏事。”陈力志对记者说。

  小路两侧高矮不一的阁楼式建筑,依稀看出老式骑楼的痕迹。一些老房子已然人去楼空,杂草和青苔从斑驳的墙缝中滋长出来;一扇红漆老窗透出幽暗的灯光,几位老者悠然摆弄着麻将。一些门面房打出了霓虹灯广告,多半是二手店,古书、古玩、古家具密密麻麻地堆放着,等待着不知何时才能出现的“伯乐”。

  陈力志感慨地说,如今的烂鬼楼巷,很衬它的名字。不过百年前,这里却亦如十里洋场,尽显市井繁华。

  相传“烂鬼楼”本名叫做“兰桂楼”,是一位名叫杨若严的华侨在19世纪初所建的一系列西式楼房,有着漂亮的骑楼和优雅的木窗。由于这里临近澳门内港,比邻澳门因港而兴的繁华街市草堆街、关前街,可以说是地价高昂的富人区。

  杨氏在澳门居住几年后返回美国,将兰桂楼出售。彼时澳门以贩卖华人出国充当劳工的罪恶生意兴盛,而买下兰桂楼的正是这样一名商人。据说,此人专营把华工贩卖至古巴的生意,并将准备“出售”的华工囚禁在兰桂楼中。某日,兰桂楼突起大火,30多名华工与姿态秀丽的兰桂楼一起葬身火海,化为废墟。

  由于澳门人习惯上把损毁的东西形容为“烂”,而冤死华工的亡灵亦成为澳门华人社会挥之不去的梦魇。“兰桂楼”的名字逐渐被“烂鬼楼”的绰号所取代,成为这一带社区的名称。

  20世纪上半期,随着葡萄牙当局对澳门华人社会治理的弱化,此处成为烟馆、妓寨林立,以及三教九流与黑社会交织盘踞之所。一些低阶的葡国士兵常来此处狎妓、滋事,痛恨他们的华人将其称之为“烂鬼”。这是烂鬼楼巷得名的另一种说法。

  苦难时代穷人的天堂

  尽管烂鬼楼巷越来越“烂”,但在那个苦难的时代,却是穷人的天堂。“在我很小的时候,烂鬼楼巷是一个很大的二手市场,旧衣服、旧鞋子、旧家具、旧书,只要是过日子能用的东西应有尽有。”上世纪50年代在烂鬼楼巷出生的罗景新对记者说,“那个时候,华人过得苦,很少有人去商店买新货品。每到傍晚,很多旧货商就在这里支出摊位摆上各种生活用品,大家觉得买旧货比买新货实惠得多。”

  事实上,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大量周边地区民众涌入澳门,很多人为了活下去,只好把随身的物品拿出来摆摊出售,烂鬼楼巷的“二手市场”由此形成。

  不过在罗景新的记忆中,比苦日子印象更深的是“苦中作乐”的情节。“在这条街上,住着一对夫妻,先生姓梁,是收废品的,梁太太开个小食铺。有一天,梁先生收了一个保险柜,他把邻居们叫来一起打开,竟然发现里面放着几千块钱,还有金条。梁先生没有独吞这些钱,而是想方设法找到了失主。失主为了酬谢他,给了他几百块钱。那时候,几百块可以用来买个房子了,可是梁先生夫妇却用这笔钱请整条街上的街坊们吃饭。这就是澳门人的性格!”他说。

  陈力志介绍,上世纪90年代,烂鬼楼巷曾繁盛一时,出了很多相当有名气的古玩店、古家具店、二手古籍店,港澳台地区很多政商名流以及文化人,都常常来此“淘宝”。不过,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大部分店铺在此期间结业或搬迁,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二手店惨淡经营,甚至沦为废品集散中心。烂鬼楼巷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尤为令人痛心的是,残留于此处的很多百年以上的骑楼,破损非常严重。因为屋主无力对其进行修复,只好举家搬走,任老屋自生自灭。

  何日复兴?

  如今自己也从事二手店生意的罗景新和他的朋友们成立了“澳门怀旧收藏学会”,致力于通过澳门“老物件”的收藏与展示,还原那段旧时光。

  入夜的烂鬼楼巷,“荣记豆腐面食”小馆里聚集着很多老街坊。尽管面积只容得下三五张桌子,这里却是“红”了半个多世纪的澳门老店。而在这条街上,像“荣记”一样的老字号还有很多。

  从父亲手上接管店铺已有38年的“荣记”老板李溢荣,是罗景新几十年的老邻居。如今,早已过天命之年的老哥俩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要想办法把游客从大三巴、新葡京拉过来,到这条老街上看看”。

  “我们给政府和街坊总会都提了建议,希望可以在游客聚集的地方张贴一些招牌或者引路牌,告诉他们只走5分钟,就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澳门!”李溢荣说。不过他希望在把游客吸引过来之前,政府可以先行对这条老街进行规整与修复。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