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全国人大代表孙晓梅
央视网讯(记者 王小英 高宇婷)孙晓梅从未看过电视剧《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却能说出电视剧里都发生了什么。在国内,她提出了全国第一份和家暴有关的提案。
从1990年开始接触家暴问题,到2016年反家暴法正式实施,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孙晓梅和家暴“死磕”了26年。
1990年,孙晓梅参加中美妇女问题讨论会,“当时中国只有挨打、虐妻的说法,并没有家暴一词”,孙晓梅和同事们将Domestic violence首次翻译成“家庭暴力”。自此,孙晓梅开始关注家暴。
1993年,中国管理科学院妇女研究所(现名为红枫热线)发现遭受家暴的妇女打来的电话明显增多,便做了一个项目,对30名家暴受害农村妇女进行走访。
从那时起,每天3、4个小时,她都是在往返北京与平谷的长途车上,有时车坏在半路,她只能打道回府。但更难的是,农村妇女遭受家暴并不容易调查。
“平谷妇联部门提供的都是明确遭受过家暴的妇女,但她们就是不愿说。”孙晓梅说,有的拒绝谈,有的谈了一半第二天就不想谈了,有的甚至用奇特的眼光看着她问:“你不上班了?”
1994年,她用了半年时间终于将30名遭受家暴妇女的材料整理成10盒录音,30万字的书稿,在上交的过程中被弄丢了,研究不得不搁浅。当时她很后悔,感叹如果有一些钱,复印了该多好!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孙晓梅参加了中国反暴力论坛的活动,也到各国组织的反暴力论坛上领取了许多资料,通过对大量的文字资料的研读为她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8年,她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9年和2011年,孙晓梅分别向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和三次会议,提交议案,制定建议,但当时首要的任务是修法,家庭暴力的内容可以在各种法律中体现。“
修改其他法律中跟家暴有关的条款即可。孙晓梅并未停下脚步,当即表示不满意。此后,她又连续四次提交建议,建议加快反家暴法的立法工作。
”受挫吗?“央视网记者问。
”不会“,她说,”作为人大代表,你代表的是老百姓的利益,只能一步步往前走。“
2012年,孙晓梅的坚持终于迎来曙光。当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反家暴法作为预备项目纳入立法工作计划。从那时起到法律正式出台,只用了不到3年。
但工作远未结束。
3月1日,《反家暴法》正式实施,各地陆续宣传《反家暴法》,孙晓梅却觉得还不够,因为很多地方还存在家暴取证难的问题。3月10日记者采访时,刚结束小组讨论的她在回酒店房间的路上,一直听公益律师的微信留言:因为取证难,北京一张人身保护令都未能申请下来。
同样在两会之前,有人向她反映同性恋人之间的暴力,”有些人认为这不是家庭暴力的范围,但我们觉得是。“
孙晓梅说,二十多年来,我国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在不断发展变化,上世纪90年代,认为只有丈夫打老婆才是家暴,到后来打老人、小孩,现在发展到同居关系中的家暴,等等这些都一步步在发展完善。
今年两会上,孙晓梅提出建议,认为涉家暴刑事案件审理应该引入专家证人制度。涉家暴刑事案件往往很复杂,法官、检察官是法律方面的专家,可他们能不能真正厘清家暴关系?比如受虐妇女杀夫案件,法官、检察官能不能真正理解受暴妇女杀夫行为的合理性?能不能真正体会到她们的极度恐惧心理?国外的成熟做法就是引入专家证人制度,由家暴问题专家帮助法庭查清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