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慎太郎“无法在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说明不了他的思想发生变化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日本《产经新闻》日前报道,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8月7日表示,他将在本月中下旬访欧并考察世界田径锦标赛,因而无法在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据有关媒体分析,石原“出走之举”,不排除避免因参拜刺激邻国而给申奥带来节外麻烦。石原可能是日本最顽固的右翼势力代表,其出格的历史观和对华言论可谓众所周知。但是,即便如此,自从东京开始申奥后,据说他的对华态度明显缓和甚至“客气”多了。
其实,石原的态度,与小泉、安倍以及麻生等日本政治人物的所思所为有异曲同工之嫌。例如,小泉上台后,虽然内心想推行“8·15参拜”,但一番曲折之后,最初几次参拜还是有意避开了8月15日。又如,安倍和麻生在上台前曾是出奇的强硬和保守右倾,但上台后被问及是否参拜时,安倍以“去或不去都不回答”的方式来采取“模糊战术”;麻生则时而模糊,时而表示要保持中日关系的稳定,将不参拜靖国神社。
这些行为能说明他们的思想就此改变了吗?应该说不能。比如,石原在上述发言后随即表示回来之后打算再行参拜。还有,小泉在任时看到中日关系已经无可挽回时,最后图穷匕见,在任上的最后一年悍然实施了“8·15参拜”,下台后的每年则更是如此。而安倍也在下台后的第一个8月15日(2008年)公然恢复了参拜。同时,麻生在2009年4月以内阁总理大臣名义向神社供奉祭品,引起了中方的震动、不满和抗议。
这些政治人物的思想和认识基本没变,为何如今可以频频改变态度,“缓拜”甚至“废拜”呢,答案就在于他们将参拜当作一种功利的选择和手段。
原因很简单,因为日本现在无论是要解决其国内经济民生问题,还是要解决其国际地位和安全问题,已经都离不开与中国的协调和合作。日本的这些政治人物,其实不是不想堂堂正正地大行参拜之举,力求甩掉历史包袱,以重建民族“自信”和优越感,不是不想在此基础上凝聚“国家意识”,创设保守文化认同,以“昂首挺胸”的姿态大步迈向政治大国化目标。但是,滥用和透支民族主义政治资源做法的灾难性后果,已经被小泉的“参拜外交”所验证:伤害了中韩等国民众的感情,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甚至其走过头的“历史民族主义”也引起了美国的反感和批评,从而严重拖累了日本的政治大国化战略进程。吃堑长智,出于“反思”,此后安倍和麻生等上台后,均在公开场合对参拜问题采取“模糊策略”,以谋取中日关系的相对稳定,重视在国家战略中对中国因素“避害趋利”。
靖国,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有护持国家、使国家安宁之意。但是,日本的部分政客顽固地执着于参拜政治,却显然不是在靖国,而是在误国,甚至害国。在参拜问题上的功利主义短视行径,不仅是有损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真正构建,还是使日本在国际社会中难以树立负责任和讲道义的形象,而这正是当今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目标所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条件。
现今,日本政坛正要发生一场强烈地震,夺权有望的民主党,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比如上台后领导层不参拜、讨论另修国家追悼设施等,或许倒是让我们看到了解决该问题的一丝希望。(吴怀中 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员)
相关链接:
责编:肖金平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