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午夜新闻]>>
专题:《军旗飘扬》专栏
济南军区驻豫某红军师接受检阅。
刷——
如同迷彩丛中长出了金色枝干,一排排紧攥的拳头向着党旗宣誓。
这誓言,穿越80年时空;这誓言,回荡着一个响亮的名字——
“铁军”!
铁心跟党——党旗指向哪里,滚滚铁流就开到哪里
初到红一连时,27岁的张雄飞有些忐忑。
2006年春节整个假期,这位新上任的指导员是在连队荣誉室里度过的。
他想要真真切切地走进这个红军连队的历史——
那是一段属于“秋收起义红二团”一连、属于“铁军”、更属于人民军队的历史。
1927年9月,一支来自湘赣边界的农民自卫军在秋收起义后转移至罗霄山脉中段一个叫做三湾的小山村。
在这里,毛泽东亲自发展了6名党员,开创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也从此确立了我军的立军之本——党指挥枪。
80年过去,红一连一直保持着“月评6名优秀党员”的传统。
从井冈山斗争到解放海南岛,从98抗洪到中俄联合军演,从“英雄红一连”、“钢铁红二连”到“能攻善守红九连”、“渡海英雄连”等45个荣誉单位,“铁军”的每一段征程和每一支部队里,都浓缩着铁心跟党的红色历史。
1978年3月,蔡春礼走进“铁军”任师政委。
在走过多年的和平岁月之后,这支与自己同龄的红军师,是否还保持着从南昌城头、从井冈山带来的传统?是否还有着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嗷嗷叫”的劲头,那么一种无坚不摧的战斗精神?
蔡春礼的疑问,很快在次年的边境重大军事行动中找到了答案。
全师3个步兵团,哪一个都请求在第一时间投入战斗,谁也不愿意留下来当预备队。行动结束,军长问一个新兵:“你们打得怎么样?”不识军长为何人的新兵脖子一梗:“我们‘铁军’从来不打熊仗!”
“铁军”,还是当年的“铁军”!
就像“叶挺独立团”从北伐前线走到南昌城头的步伐,就像红军师从两万五千里长征打到解放战争的征程一样,党旗指向哪里,滚滚铁流就开到哪里。
战争年代如此,和平时期亦然。曾参加过98抗洪的“铁军”官兵,忘不了长江大堤上那面旗帜——
红色的巨旗迎风而立,上书4个大字:“铁军”来了!
扛着这面旗的“铁军”传人是否知道,守护着千里长江最危险地段的他们要付出多少,才能不负“铁军”之名?
看到这面旗的武汉人民可还记得,当年,当“叶挺独立团”攻克武昌时,江城百姓以“铁军”盾牌相赠的,正是眼前这支“铁军”?
无需多言,4个字足矣。
“铁军”来了,舍我其谁!
“铁军”来了,血染的双脚打成桩,血肉的身躯筑成堤!
64次排险,370多封血书,一个团就创下300人100分钟背土600立方米、200人40分钟向江中抛石500立方米的效率奇迹……
对于“铁军”在长江大堤上留下的这些数字,“叶挺独立团”通信连四级士官何建法已经有些淡忘了。但他永远记得大堤上那群苦苦请求部队领导、非要参军的小学教师,记得在部队凌晨撤离时,用喧天的锣鼓和鞭炮欢送他们的灾区群众……
人民军队之所以赢得人民爱戴,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民军队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时刻以党和人民的召唤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唯一选择。
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奉献大局无怨无悔。
上个世纪末,从摩托化到机械化的转型,在“铁军”部队引起了震荡。因为无法适应新装备训练需要,全师有200多名干部被调离或转业,某团24个连长竟只剩下了一人。
这可都是传统步兵战术的尖子啊。在离开“铁军”时,几乎所有人都留下了一句相同的话:“需要我的时候,一定叫我回来……”
师党委壮士断腕般的气概,激活了“铁军”官兵迎接转型挑战的斗志。2002年冬,这支全军第一批轻型机械化步兵师率先通过了总部改制换装5年验收。
肩负着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凝聚在党旗下的“铁军”,又开始了迈向信息化的新一轮转型……
“跟我冲!”——最危险的时刻,共产党员总是“铁军”最先出击的拳
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写下了我军战史上悲壮的一页。
1943年3月18日,“叶挺独立团”2营4连(时为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4连)为掩护我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转移,在江苏省淮阴县刘老庄与千余名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弹药耗尽,全连82名官兵用刺刀、用枪托、用牙齿与敌人厮杀一昼夜,最后全部阵亡。
从那时至今,被称为“刘老庄连”的4连每年都从刘老庄招收10名新战士。
还有什么比这场朱德总司令评价为“我军革命英雄主义最高表现”的白刃战,更能集中体现“铁军”的意志?
21岁的刘飞就是听着82烈士的故事长大的。2003年12月,来自刘老庄乡的他成了“刘老庄连”的一员。
当兵第三年,刘飞被选入师教导队集训,那是全师闻名的“魔鬼训练”基地。
刘飞记得,报到那天,背包一放就开始跑5公里,超强度的战术训练新伤累旧伤,睡觉都没法躺。几次想退出,想起连长说的“刘老庄来的兵没有孬种”,看到那些龙腾虎跃而不言苦累的战友,刘飞打消了念头。
“铁军”的士兵就应该性格如火、意志如钢!
刘飞似乎第一次明白了“铁军”的含义。5个月的集训结束后,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铁军’的党员根本不用翻花名册去找,95%的训练尖子都是党员。”师长杨剑说。
担任过副师长的王广义在“铁军”部队战斗了40多年。给年轻的士兵们讲传统,他总会讲到自己经历的最惨烈的一仗——1946年的四平保卫战。
负责守卫四平一侧的“铁军”某团打了整整7天7夜。在王广义的记忆中,从来没有过那么响的炮声。
然而,跟炮声一样响亮的,还有共产党员的呼喊——“跟我冲!”“跟我来!”
从强渡乌江到飞夺泸定桥,在“铁军”80多年的历史中,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声音!
1926年“叶挺独立团”攻打武昌时,率敢死队向城头发起攻击的第一营营长曹渊,就是这样说的。
长征路上无数过关夺隘的战斗中,被誉为“开路先锋”的尖兵连骨干,也是这样说的。
同样的声音,还回响在抗洪抢险的大堤上,回响在挑战极限的训练场上……
“党员突击队”,“铁军”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几乎都有过这样一个临时建制。在最危险的时刻,在最艰苦的地方,共产党员总是最先出击的拳!
对于6年前那个被紧急集合哨声惊醒的风雨之夜,“叶挺独立团”二连士官刘国鹏记忆犹新。
2001年11月1日晚,一辆满载剧毒化工原料的卡车翻进了驻地附近的河中,下游数十万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告急!
红二连奉命出击。在疾驰的卡车上,这支曾以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壮举为红军打开胜利通道的英雄连队又像当年一样,紧急组建了以22名党员骨干为成员的突击队。
谁也不清楚河水究竟有多深,连长、指导员带着突击队员先跳了下去。挖土、装沙、筑堰,从子夜时分开始干,整整17个小时苦战,一条长34米、宽1.5米、高5米的沙堤,如同突然从水中钻出的巨龙,截住了奔流的河水。
危机解除。直到很多天后,两岸的居民才知道,为他们的生命筑起第一道大坝的,是一群甚至没有来得及穿上防护服就跳入水中的突击队员。
懂得了共产党员这个名字的感召力,也就懂得了“铁军”。
也许正因如此,“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场上,装甲团10名火线入党的战士面对俄罗斯记者畅谈理想信念时,才会获得跨越文化的共鸣。
也许正因如此,在身患血癌、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时刻,战士陈永龙还会把入党作为自己的终极夙愿。
临终前,这位永远21岁的战士用他已经握不住笔的手,在入党志愿书上留下了一个鲜红的指印……
永远的生命线——鲜红的血脉凝聚着“铁军”铁的精神
“铁军”部队人人“敢说”,在济南军区闻名。
2006年3月,在“秋收起义红二团”一连蹲点的济南军区副政委陈章元,“旁听”了一次官兵恳谈会。
每月28日是红一连召开恳谈会的日子,常常一谈就是两个多小时。
那天,一向不甘人后的一连在团里的比武中仅仅拿了第三名。恳谈会上,几名党员把矛头直指连长——
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哪里?连长分心了,比武准备不充分,组织不合理。
为什么会分心?结婚5年的连长一直没有孩子,思想上有所波动。
作为一连军事主官,因家事影响工作应不应该?不应该!
一连串的诘问,一针见血得让陈章元有些意外。然而,让他感动的是,恳谈会一结束,这些刚才还让连长几乎下不了台的严肃面孔又形成了另一项决议:发动全连所有党员为连长打听怀孩子的偏方。
作为人民军队里第一个建立士兵委员会、第一个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个开办政治工作骨干训练班、第一个实行“政治课”制度的一支部队,“铁军”最早实践了我军的一些重大政治制度。
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活跃的民主氛围,从此成了“铁军”的传统。
曾在解放战争中担任通信员的王广义老人,对当年所经历的“三大民主”场面如数家珍:军事民主——攻打长春机场之前,连长领着班长一起看地形,排长发动战斗小组讨论怎么打;经济民主——伙食费每月公布,士兵参与经济管理;政治民主——党小组会常常在乱坟岗里秘密召开,但每个党员都畅所欲言……
80年风雨历程,80年铁心向党。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始终是“铁军”部队“五铁精神”得以形成和发扬的可靠保证。
过去带兵打仗就有一套的政工干部,今天走上了机械化步兵的指挥台;每个团都有自己的“新闻演播室”,“每月一星”、“我身边的典型”等栏目的“收视率”在这里可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相媲美;军网联到连队,各个论坛上的“绿色格言”、“红色体会”精彩纷呈;连有心理疏导师,野外驻训连队自拍自编“战地之声”DV纪录片……近年来出现在“铁军”部队里的不少新鲜事、新名词,如同一颗颗珍珠,闪耀在新时期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上。
2003年7月,毕业于山西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的王海金入伍来到“铁军”某机步团。具有过硬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他本想在部队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没想到被分配到步兵营当了一名排长。学非所用的沮丧让他异常烦恼,一气之下递交了转业申请。
让人震动的是,被调整到急需计算机人才的自动化站后不久,一度消沉的王海金就在上级组织的专业技术比赛中多次名列前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被评为“基层优秀军官”。
“人尽其用、才尽其能,就是最深刻的以人为本。”师政委周和平说。
“铁军”部队先后从地方接收了78名大学生士兵。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师团党委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个个精雕细刻。两年来,78人中有7人立功,25人在团以上比武竞赛中夺魁,40多人被评为“优秀士兵”。
生动有效、丰富活泼的政治工作,把“铁军”部队中的一块块“铁”都炼成了钢。
“秋收起义红二团”一连班长曹声文,不高的个子,黝黑的皮肤,往队伍里一站毫不起眼。
2005年8月24日中午,“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演习抢滩登陆展开。不知老天是否特意要给首次携手演习、却也是同场竞技的两国军人更多考验,那个时节不多见的大风急浪,把几千吨的登陆舰晃得像片树叶。
战车变成了“潜艇”,这是曹声文担任指挥员的首辆战车一驶出登陆舰渡板时的感觉。沉着指挥,“铁军”战车在他的带领下陆续登陆。此时,剩下的目标还有一个:106高地。
两军向目标发起冲击的路线相距不到30米。曹声文说,他们甚至可以看见俄军“箭在弦上”的表情。
“一班长,上!”一声令下,曹声文带领一个排穿过航弹和炸点的落弹区向目标冲去,率先到达预定位置。他们获得了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颁发的“战斗友谊奖章”。
演习结束、部队返营的那个黎明,曾在“铁军”工作过的12名老军人在家人的搀扶下,赶来迎接凯旋的官兵。
这样的情景,新一代“铁军”官兵并不陌生。
98抗洪中,30多名湖北籍退伍老兵自发赶回老连队参加抢险;退伍已近10年的80多名广东籍老兵,每隔两年就会在建军节这一天,身穿迷彩服,肩背挎包水壶,齐聚“铁军”军营……
这,就是“铁军”强大的凝聚力。
它来自铁心跟党走的不变信念,它来自共产党员的身先士卒,它来自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铁军”,永远的“铁军”!
《人民日报》 ( 2007-07-18 第08版 )
责编:石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