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华人世界]《寻亲》之二 《踏上寻亲路》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4月12日 18:33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带着王维章老先生提供给我们的一些零散的线索和凭借他记忆绘制的地图,华人世界栏目组的记者来到他的出生地--辽宁铁岭,与我们的同行--铁岭电视台的两名编导一同踏上了寻亲之路。
进入[华人世界]>>
专题:日本残留孤儿寻亲——《华人世界》

    CCTV.com消息(华人世界):

    主持人:华人世界,世界华人的家园,欢迎收看今天的节目。在上一期的节目里,我们向您讲述了居住在日本横滨的菅野章二,也就是中国名字叫王维章的老先生给我们栏目写来了求助信,希望我们帮助他寻找自己离散了60多年的亲生母亲和妹妹的故事与经过。我们栏目组的记者日前就带着他提供给我们的一些零散的线索和凭借他记忆绘制的地图来到他的出生地--辽宁铁岭,与我们的同行--铁岭电视台的两名编导一同踏上了寻亲路。>>进入论坛

    3月26日下午,《华人世界》栏目的记者赶到了辽宁的铁岭。经过最近几年的旧城改造,这座古老的北方小城已经散发出崭新的气息,几十年前的老房子已经很难再看到踪影了,我们试图根据王老先生提供的线索找到他们家原来居住的地方,通过打听老邻居和知情人还原当时的情况,为我们帮助他寻找亲人提供第一手的线索。然而,在这里除了当年的满铁医院和日伪警察署被当地政府做为文物保护起来之外,其它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建筑和街道。

    记者:根据王维章先生给我们提供的图纸,我所处的位置就应该是马路的这个位置,在我的右手边就是寻常小学的旧址,在它的对面就是满铁医院的旧址。据王维章的养父回忆,当年他的继父林清藩就是在这个位置靠卖羊肉串和茶鸡蛋来维持他们一家四口人的生计,而他们家就是居住在满铁医院后边的一个青砖的房屋里。

    现在,满铁医院的旧楼已被铁岭县政府做为办公场所利用起来了,在它的后面是一片居民小区,那么60多年前的那个青砖房屋应该是现在的什么位置呢?记者试图在这附近打听过往的老人来考证这个老房子的正确位置。

    记者:在您的记忆当中,这个楼后边是?

    大爷:后边没楼。

    记者:后边没有楼,这是后盖的楼,原来是什么楼?

    大爷:原先没有,铁岭就是最近这几年才发展的,铁岭发展的多了。

    记者:以前这个楼的后边都是?

    大爷:后边都是新建的。

    记者:以前这个楼的后边民居都是平房?

    大爷:平房,有道,楼后边有道。

    记者:现在要打听多大岁数的人才能了解当时这种情况?

    大爷:得打听七八十岁的吧,岁数大的。

    

    从王维章先生提供给我们的地图上来看,满铁医院旧址西边的街道上有一座桥叫罗锅桥,虽然这个桥并不大,但在当时日本人居住的区域内,这是个地标性的建筑。现在仍然还有许多铁岭人熟悉这个地方。

    记者:这个罗锅桥在什么地方?

    中年人:这就是罗锅桥啊。

    记者:这个地方就是罗锅桥。原来那个桥在哪里?

    中年人:桥平了。

    记者:日伪警察署在什么地方?日本时期有一个警察署?

    中年人:那个不知道,那个不知道。

    记者:他说罗锅桥就是这里。这个地方,这条街就叫罗锅桥大街,实际上罗锅桥根本没有起到桥的作用,只是一个简单的青石块砌成的一个建筑。

    记者:大娘,打听个地方,罗锅桥在什么地方?

    大娘:这个原来就是罗锅桥。

    记者:是吗,那桥在哪个位置?

    大娘:这个桥已经没了,我原来在这儿住,就是罗锅桥饭店,就是那个地方,现在我已经找不着了,我原来就在这儿住。

    大娘:原来这个地方好像没有楼,那块有一个桥,那边有一个胡同,这边都是平房,那边都是平房,都是平房,现在我都看不出来了,那头有个山代会,现在找不出来,反正县交通队是老样子。

    记者:这个交通队原来是什么?

    大娘:原来就这样,好像也是。

    记者:日本时期的建筑是吧?

    大娘:这个我不知道,县里边那个小红楼,过去叫什么南满病院日本鬼子,好像是,就那个小红楼。

    记者:满铁医院?

    大娘:好像叫满铁医院,那时候我还小点,我记得外边总有绷带什么的乱七八糟的,原来一过去这个罗锅桥,基本上都是日本鬼子那时候,一般也不爱在这儿走,在那边走。

    记者:以前这儿居住的全是日本人吗?

    大娘:好像是,反正都叫“日本街”、“日本街”的,我是三几年生的,那时候十多岁吧,基本上好像是日本人住的。。

    记者:您能告诉我当时了解这个地方的情况的一个老人,现在您还能提供一些记得谁吗?

    大娘:也没有谁了,原来我这边有个张大哥,不知道现在搬哪儿去了,我找不着他家了。

    记者:叫张什么呀?他是做什么的呀?

    大娘:他原来是食品厂的老工人,张大哥叫什么名我也想不起来了。

    记者:他有多大岁数?

    大娘:他今年起码也得八十多了,他在后边这个楼,他是这边的老户。

    通过和着为老大娘的交谈,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了那位在这里居住了60多年的老户,张希梦老人。试图从他那里打听到一些当年的情况和线索。

    记者:张大爷原来在哪儿工作?

    李玉珍(张希梦的老伴):食品厂,铁岭食品厂。

    记者:您老家是铁岭人吗?

    李玉珍:我是铁岭人。

    记者:一直在罗锅桥这附近住吗?

    李玉珍:这多少那了。我那时候在,就是职工俱乐部,西胡同住。

    李玉珍:那时候在西胡同住。中国人少,不爱上这儿来。日本人不让你过去。他要看你不顺眼吧,那手一指,狗就奔你去了,就吓成那样了。

    记者:我想问您打听一下,当时在1945年、1946年的时候?您当时在这儿做什么呢?

记者采访张希梦老人    

    张希梦:那时候在这儿做糖块,就在罗锅桥附近。65、66 年了。

    记者:叫小林的一个台湾人。

    张希梦:我记忆当中没有,这条街上肯定没有,因为我就在这条街上住着,没搬家。就是现在北头,就是南头,不远。

    记者:聚星粮站您熟悉吗?

    张希梦:地方熟悉,里面住的人不知道。里面住的人,那时候粮战……汽车站在那儿,汽车在它院里。

    记者:其实是一个大车店而已?

    张希梦:也不是一个大车店,就是一个长途,从这儿买票买到昌平。

    记者:当时有一个海城人住在聚星粮站里面?叫王开田?

    张希梦:那不记得了,不认识他们。在里面住的人也没来往。

    记者:对于当时在这儿居住的日本人,不熟悉?

    张希梦:不熟悉。这些不熟悉。这些日本人吧,都是些什么呢,比较穷的,正经的日本人都在那马路那边,这边都是一些后来的日本人,都是后来混饭吃的,没有地位。

    记者:张志良还记得这人吗?

    张希梦:张志良记得,就是鱼店的。

    张希梦老人对那时的情况虽然很熟悉、而且记忆也很清楚,但他对居住在这一带的日本人的情况并不了解。记者又通过多方打听,在铁岭一个修锁配钥匙的小摊上找到了一位如今已经86岁高龄的,叫张志良的老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志良老人的家在铁岭经营一家很大的鱼店,因为通晓日语,年轻时他曾经在日伪警察署做过一段时间的日语翻译,也可能会对牧村及小林的情况有所记忆。

    记者:是张志良老先生吧?

    张志良:对。

    记者:您好,中央电视台的。身体怎么样啊?

    张志良:挺好。

    记者:还有事麻烦麻烦您。你现在没问题吧?

    张志良:到家吧。

    记者:今年多大岁数了?

    张志良:86了。

    记者:86岁了,您对当时伪满时期日本的铁岭您很熟悉吧?

    张志良:还行吧。

    为了便于这位老人能够更加清晰地回忆起当年满铁医院附近的情况,我们请张志良老先生来到了现场,给我们确认王维章儿时居住的青砖房屋及聚兴粮栈的具体位置。

    记者:(满铁医院)后面说有一片居民区,全是青砖平房,那在什么地方呢?

    张志良:就在这个楼的后面了。

    记者:是这片楼这儿吗?

    张志良:对,对门就是交通队,一点儿不错。

    记者:罗锅桥在这儿是吧?

    张志良:在那边了,那边是居住区了。

    记者:这个地方是居民区了。

    记者:当时在铁岭的台湾人多吗?

    张志良:不多。那时候,据我所知,就这一个。

    记者:当时的聚星粮站在什么地方?

    张志良:在前面。

    记者:往前面走。当时这个地方是什么?

    张志良:都是商铺。

    记者:商铺、咖啡馆。

    记者:聚星良站在什么地方?

    张志良:那过去。

    记者:当时这个地方是聚星粮站吗?

    张志良:聚星粮站就在这个地方,大约就在这一块。

    记者:这是聚星粮站的正门吗?

    张志良:正门。

当年聚星粮站地址    

    记者: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洗浴中心了。当时的聚星粮站是什么样子的。

    记者:您还记得里面住了一些什么人吗?

    张志良:我记得是伪满洲国的一些人。具体名字不知道,最后都改成住家了。

    记者:没有一个台湾人,叫小林的,领着一个日本的妇女,还有一个孩子,领两个孩子,他们四口人在这里居住过,知道吗?

    张志良:那是8.15之后了。

    记者:记得这个事吗?

    张志良:那不知道。

    记者:有一个当时叫王开田的人,是咱们辽宁海城人,居住在这里,能想起来吗?

    张志良:不知道,见面也许能认识。一般说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不知道。见面也许可能知道。

    就在寻访的过程中,记者意外在这附近发现了一座老房子,和四周的居民楼比起来,这座老房子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如果这里的主人是这一带的老住户,没准他会记得一些当年的情况?

    记者:唯一剩下这么一个旧房子在这儿了?

    张志良:谁家在这儿?

    记者:不知道是谁家。叫一下,门在这儿,

    记者:大娘,我打听了一下,当时您在这儿住了多少年?

    刘老太太:多少年。

    记者:50多年了。

    刘老太太:50多年了,我十四五岁。

    记者:60多年了。您还记得当时这个地方?

    刘太太:当时我很熟悉。

    记者:大娘,您在这儿住的时候,聚兴粮站的遗址还在吗?

    刘老太太:还在,我在这儿住的时候……我还在那儿打电话。

    记者:当时聚兴粮站是谁开的?

    刘老太太:我们有一个同学他爹……

    记者:中国人开的还是……

    刘老太太:中国人开的,合伙开的。

    记者:当时这个粮站卖粮食吗?

    刘老太太:卖呀,我家原先在那边,以后我买这个房子,这个肯定一点不带假的。

    这位刘大娘坚持聚兴粮栈就在她家的后面,那么这就与张志良老先生的记忆中的位置相差了几百米。到底谁的记忆是准确的呢?哪里又是聚兴粮栈真正的位置呢?能够准确地找到这个粮栈的位置,对于我们下一步寻访知情人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当时就在这块吗?大爷,您记得聚兴粮站是这边吗?

    张志良:在县委那个后大门为准,跟后大门往那边走,是个臭水沟,到东就是聚兴站的大门,姓陈的以前在这边开粮米加工,陈文明,陈文明,那不是聚兴站,他开的是粮米加工业,陈文明,那是我父亲……他不是当地人。

    记者:这是个粮米加工站,聚兴粮站实际上是在那边。

    一番争论之后,刘大娘认可了张志良老人的记忆,聚兴粮栈应该就在这个浴池的地方。而经过两天的查访和走访老人,记者终于确认了王维章曾经的生活区域。日伪时期铁岭的面貌也逐渐清晰起来。

    1905年日俄战争后,铁岭作为全国通商城市开放以来,来这里的日本移民数量激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铁岭的三万常住人口中,日本移民就有一万多人。城市的很多街道和地区也被换成日本名字。铁岭的西门外一带更是成为日本人聚居的地方,西大街被改称日本名字元町,并成为当时日本人与中国人杂居并互相通商的地带。当年王维章的亲生母亲以及养父王开田就是在这一带居住生活的。

    然而遗憾的是,记者在铁岭打听过的这些老人,却没有一个人知道曾经有一个两岁半的日本男婴被送给中国夫妻抚养的事。难道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情吗?

    日本战败后,王开田夫妇带着这个抱养来的日本男孩几经辗转回到自己的原籍鞍山侯角屯定居,在那里一住就是几十年,那么他的亲属会不会从王开田夫妇那里知道抱养这个孩子的情况呢?于是记者赶到了几百公里之外的鞍山,在那里我们意外的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那么这个线索是什么呢,下期半个世纪的越洋寻亲特别报道继续为您讲述。

责编:魏宇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