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世界周刊]三角政治 
移动用户
联通用户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7月10日 11:45 来源:CCTV.com
进入[世界周刊]>>

  CCTV.com消息(世界周刊)

  点睛

  一、谢幕之旅

  康辉:今年9月就要卸任的日本首相小泉本周踏上了自己的外交“谢幕之旅”。

  这趟“谢幕之旅”安排的内容还真不少。除了访问加拿大、美国之外,还要出席圣彼得堡八国峰会。不过,“谢幕之旅”的重头戏,当然还是与美国总统布什的“告别峰会”。在白宫南草坪的欢迎仪式、正式晚宴、与布什一起乘“空军一号”去田纳西州参观猫王故居,等等。透过所有这些,看得出这次布什给了小泉很高规格的礼遇。

  康辉:如此厚待,是为什么? 《日本经济新闻》说,没别的,就为《突出“日美一体”》。路透社说,为了给美日的“蜜月时代”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东京新闻 : 扫清了影响日美关系的障碍.比如,就像《东京新闻》特别指出的,小泉访美前,实际上已经扫清了影响日美亲密关系的所有“棘刺”。日本通过了驻日美军整编方案的最终文件,还正式同意重新进口美国牛肉。

  海峡时报 :

  所以《海峡时报》认为,布什与小泉如此炫耀两国间关系的亲密,不过是在八国峰会开始前先“对对口型”罢了。

  康辉:当然,在美日关系一派和谐的背后,媒体也注意到了一丝不和谐。 27号,正在加拿大访问的小泉面对记者有关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时脱口而出: “去几次不是问题,这难道不是我个人的自由吗?” 于是,华盛顿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学者米切尔直截了当地指出,日本的亚洲外交已成美日同盟的“漏洞”。美国把自己与小泉扯在一起是“一种危险”。

  康辉:记得小泉首相曾经说过,搞好和美国的关系,日本与亚洲邻国的关系自然就能改善。但今天日本与亚洲国家的关系反倒成了美日关系中的一根刺,这可是他始料未及的。盛大的正式晚宴会不会成为美日之间的“最后晚餐”呢?《亚洲时报》的这个问题的确值得许多人深思。至少,日本《世界周报》已经忧心忡忡地看到了《“盛宴”之后的危机》。

  世界周报 象征色彩大于是实际意义

  文章说,破格礼遇将传达布什对其盟友小泉的一种特殊感情,但作为布什褒奖小泉多年追随的最后舞台,盛宴的象征色彩大于实际意义。 “盛宴”之后,等待美国的可能将是功能日渐衰退的日美关系。而美国政府,实际已经在为“后小泉时代”做准备了。

  二、小熊之死

  康辉:本周刚刚开始,确切地说是26号凌晨,德国南部一声枪响,让沉浸在世界杯欢乐中的德国人,心一下子碎了。倒在枪声下的不是人,是一只棕熊。这只名叫布鲁诺的小熊的死,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今年5月末,一头两岁大的小棕熊从意大利溜进了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阿尔卑斯山区。这是170多年来,德国境内第一发现棕熊的影子。德国人喜出望外,他们给小棕熊起名“布鲁诺”。许多德国球迷穿上印有“我爱布鲁诺”的T恤为德国队加油。不过,人们很快发现布鲁诺并不“遵纪守法”。它大吃绵羊和鸡,为了从养蜂人那里偷取蜂蜜,还把蜂巢彻底毁掉。杀,还是不杀?渐渐地,德国人自己争论了起来。

  康辉:也许巴伐利亚州政府作出射杀布鲁诺的决定有不得已的安全考虑。就像巴伐利亚州州长说的:布鲁诺是一只“问题熊”。不过,很快舆论开始倒向另一边。《明星》周刊的调查显示,有60%的德国人认为射杀小熊是错误的。德国《世界报》首当其冲,文章标题是——《抗议杀死小熊》。英国《独立报》则大声质问:“射杀布鲁诺,是残忍还是必要?”《新布兰登堡新信使报》也有一肚子的问题:为什么不使用麻醉枪?为什么猎人不能活捉它?为什么不把他送到动物园?

  康辉: 170多年来德国第一次发现棕熊。这意味着德国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当然是件好事。而射杀小熊,又将意味着什么?《普福尔茨海姆报》的回答是:意味着《射杀自然》。为什么?《亚琛消息》认为,因为人类“只接受温柔的自然”。 亚琛消息 大自然退化成迪斯尼?在人类脑海中,大自然早就退化成迪斯尼乐园。它可爱、亲切、温驯、最多有点“有序的野性”,但千万别叫人琢磨不透。

  康辉:所以,《吕贝克新闻》觉得小熊布鲁诺的死让人感受到了《欧洲的假仁假义》。文章说,以往欧洲人抗议起非洲国家的大象射杀令还不是头头是道?但唯独没有想到大象踩毁了整个村庄,叫整个部落蒙受重大损失。与此相比,就算布鲁诺是“问题熊”,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了。

  康辉: 可见,当自然同我们面对面时,每个人都面临着切身利益的考验。

  说到这里,我想起法国电影《熊的故事》。 影片中最触动观众内心的是,熊妈妈对猎人约瑟夫的放生、猎人约瑟夫对熊妈妈的射杀,还有小熊的哀鸣。

  康辉 :“最激动人心的不是捕杀,而是放生。”这是影片最后,导演奥利佛·伍尔伍德的独白。直到今天,它还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如今,小棕熊布鲁诺的死引发的争论还在继续。其实这件事真的值得人们去好好讨论讨论,因为我们能拥有多少自然,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

  视线: 拯 救

  康辉:大家好,欢迎收看世界周刊。本来,已经下定决心这周开场白里一定要说点儿跟世界杯无关的事儿。可是昨天凌晨阿根廷和德国队之间一场紧张得几乎让人窒息的点球大战,让我还是不能不从这里说起。因为这周从一开始,整个世界就透出一股令人窒息的气息。

  一边是朝鲜引而不发的导弹;而另一边,原本已经跌宕起伏的巴以局势突然间再度戏剧性地到达了大规模冲突一触即发的临界点。从一个神不知鬼不觉的绑架事件,再到“拯救大兵沙利特”,当我们把视线投向大兵压境的加沙地带时间,突然间发现,就像那场经历了殊死拼杀,在最后一刻需要靠理性和意志拯救自己球队的点球大战一样,令人窒息的巴以局势也到了点球大战的时候了。

  6月25日 凌晨 :

  以色列境内的凯雷姆沙洛姆哨所遭到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袭击,袭击者从秘密地道潜入,打死两名以军士兵,将19岁的以军下士沙利特绑架。巴勒斯坦武装要求用沙利特交换被以色利关押的巴勒斯坦囚犯,但遭到以色列拒绝。

  以色列国防部长 佩雷斯:我要警告所有参与绑架或与之有关的人,如果这个士兵受到伤害,他的血就会留在每一个参与者和他们的领导人的手上。

  48小时后。

  6月28日 零时

  以军对加沙发动代号为“夏雨”的军事行动。

  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 达莱上校: 我们是在给巴勒斯坦当局,也是在给恐怖组织,一个强烈的信号。我们是要动真格的。

  伊斯兰运动杰哈德发言人: 加沙将成为入侵者的坟墓。他们不可能平安的离开。

  6月29日

  数天前被巴勒斯坦武装组织“人民抵抗委员会”绑架的另一名犹太定居者阿谢里的尸体被发现。

  以军“夏雨”行动进入第二阶段。30多名“哈马斯”高官被以军逮捕,包括巴勒斯坦总理哈尼亚在内的哈马斯领导人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以色列内部安全事务部长 阿维·迪切: “我们逮捕并关押入狱的哈马斯成员,都被怀疑和哈马斯的恐怖袭击有关的人。”

  哈马斯发言人:针对巴勒斯坦政府和议会官员的行动跨过了底限,这是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宣战。

  6月30日

  以色列战机向位于加沙的巴勒斯坦内政部发射导弹,声称那里是一个“策划并指导恐怖袭击的会议地点”。

  哈马斯议员 阿尔-马斯里:我们发誓即使我们全都付出生命,也永远不会承认以色列,不会放弃我们的权利。

  康辉:这就是19岁的以色列士兵沙利特。

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