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世界周刊]军演2006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8日 16:03 来源:
进入[世界周刊]>>

  康辉:大家好,欢迎收看世界周刊。

  本周,“一场秋雨一场寒”已经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以往,每年的夏秋之交的这个季节都是各国军演纷纷登场的时候。 而今年,也无例外。 本周,世界周刊的视线就先来聚焦三场军演。 一场,在因为核问题而成为全球热点的伊朗。 一场,在一直以来形势复杂微妙的朝鲜半岛。 还有一场,则在亚洲内陆腹地,并不为许多人关注的蒙古。 从并无直接关联的三场军演来看如今的亚洲局势,更多了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在伊斯兰教的历史上,什叶派的第一位教长名叫阿里。阿里教长的佩剑,名叫佐尔法格哈。 8月19号开始的伊朗军演,名叫“佐尔法格哈之击”。 也许在伊朗人心中,希望这场军演恰如阿里教长的佩剑,具有神奇的力量。 12个团,14个省份,为期5周。这场伊朗军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军事演习,发生的时机也和它的代号一样,耐人寻味。

  金灿荣:伊朗现在进行军事演习,首先跟他自己确定的一个日期有关系,就是伊朗单方面确定在8月22号对国际社会,主要就是安理会五常,再加德国,这六个国家对核问题的关注做出一个回答。 根据目前所透露的情况,在对六国的答复中,伊朗虽然表现出某些谈判的灵活性,但仍然没有接受中止铀浓缩的要求。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 阿塞菲 我们将不会中止铀浓缩。中止铀浓缩根本就不在我们的议程之内。 伊朗军方表现出的坚决,与此相呼应。

  伊朗军队总指挥 萨勒赫:你们从军演中所看到的我军实力,来自我们与敌人作战所获得的经验。我们已经制定了绝对会让敌人措手不及的作战计划。

  金灿荣: 军事演习是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对外政治意义主要表明伊朗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和基本要求方面是有决心的,对内其实也有政治意义,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伊朗这次的军事演习起点是东南角的俾路支省,俾路支省是历史上一直比较动乱不已的一个地方,通过在这个地方搞军演,显示自己国家的强大力量,对内部稳定也是有作用的。 “佐尔法格哈之击”已经是伊朗今年进行的第三次大规模军演。 4月初,伊朗在南部波斯湾沿岸及附近水域举行军演,展示了一系列新型武器; 5月中旬,伊朗在与伊拉克交界的霍拉姆沙赫尔附近海域举行大规模海上演习,假想打击目标是美国的航空母舰和其他大型舰只。

  宋晓军: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军演,应该说主要是对防空和地面进攻进行的全面动员的一次大规模的军演,更接近实战。 在屡次伊朗军演中,最引人瞩目的武器是导弹。 “在美军中央司令部的管辖区域内,伊朗弹道导弹武器的数量最为庞大。这些武器中的远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能够对本战区内的美军构成严重威胁。” -----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约翰·阿比扎德将军 20号,伊朗军队试射新型“闪电”短程地对地导弹成功,两天后,以色列内阁部长埃坦公开表示:“以色列应该做好应对伊朗导弹袭击的准备。”

  金灿荣:伊朗这一系列措施,国内政治动员、强硬表态、外交上的模糊姿态、军事上的动作,应该讲它是一个呈系列、很成熟的一种政策操作,但是伊朗这一切作为大概还是不能化解伊朗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的基本矛盾,在未来这一段时间,我们可以看到围绕在伊朗的浓缩铀计划,这个冲突、这个紧张是会上升的。 康辉: 在英文中,军演的单词是“war game”,字面意思是战争游戏。这么来看的话,伊朗军演在世界眼中可能是距离战争最近的一场游戏。 相比之下,本周韩国与美国举行的联合军演,虽是一年一度的常规演习,但背景中也多了一些特别的气息。

  21号,韩美2006年度“乙支焦镜”联合军事演习拉开帷幕。 这个演习从1975年以来,一年一度,未曾间断。 韩军指挥官 这次联合军演是军队、政府官员和民众之间的合作行动,应对突发事件。 军演引起了朝鲜方面的强烈反应。 朝鲜方面表示,鉴于韩美正在举行的“乙支焦镜”演习是“一种战争行为”,特宣告签署五十三年的“停战协定”失效,朝鲜人民军将主动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 8月22日 朝鲜电视台新闻节目 军事演习发生在朝鲜人民共和国与美国仍旧处于敌对和交战关系得时候,我们对这一事实表示严重关切。 作战计划5027:美韩联合部队司令部战争计划。 该计划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制定,根据这一计划,一旦半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美国将立即增兵支援韩国。2004年最新修改计划声称,一旦半岛发生军事冲突或者核危机,美军将在岛内部署至少三套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朝鲜方面认为,美韩“乙支焦镜”联合军事演习正是根据美军制定的“作战计划5027”进行的。

  宋晓军:应该说朝鲜每年对美韩的这种例行军演,都进行了非常强烈的反弹,特别是布什政府上台以来,美韩的这种联合军演针对性非常强,而且美军的舰载机连队也在变化。应该说保证了一种随时对朝鲜先发制人打击的一种态势。 但是,和往年相比,今年 “乙支焦点透镜”军演的背景尤其显得特殊。

  7月5号,朝鲜试射导弹。 韩国立刻推迟了韩朝将军级会谈事务性接触。 美国国防部表示将在韩国、关岛、九州、冲绳等四个地区中选择一处部署移动式“X波段雷达”,增强对朝鲜导弹的预警能力。 《日本经济新闻》则报道,日本防卫厅计划在明年的预算案中划入227亿日元,作为应对朝鲜试射导弹的对策费用。

  金灿荣: 朝鲜试射导弹,应该讲确实是对东北亚局势造成了一些新的变数。尽管日美韩三方都对朝鲜试射导弹发出批评意见,但是三方态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宋晓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朝鲜这样一种强硬态度其实也是在告诫韩国方面,其实没必要去搞这样一年一度制度化的联合军演,同时给美国提供这么多这样对朝鲜目标打击的侦察机会。 尽管联合军演还在照常举行,但今年,韩国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关系正出现质变征兆。战时作战指挥权将从美国移交到韩国手中。

  金灿荣: 卢武炫上台以后,收回了平时韩国军队的指挥权。现在进了一步,就是在战争状态下,韩国军队也要进行自我指挥。这个就使得美韩军事同盟感到变得相当微妙。

  宋晓军: 随着美日军事同盟的加强,必然削弱美韩的这样一条军事合作的主线,另外一方面,随着美国在韩国国内培养的军事利益集团的势力的政治影响日渐衰落,而以卢武炫、金大中这些更平民化的总统的出现,它在军事合作和指挥体系上发生变化也是一个逻辑的必然结果。 朝鲜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变化。 8月19号,朝鲜《劳动新闻》发表评论指出,驻韩美军正成为朝鲜和韩国实现和解合 作和自主统一的障碍。与此同时,朝鲜、韩国以及海外朝侨的64个社会团体也联合呼吁韩美停止联合军演。

  康辉: 和伊朗相比,韩美军演距离战争似乎更远一些。但是,这场“战争游戏”同样具有极强的现实色彩。半个世纪以来,被一纸停火协议保障的半岛和平,原本就不稳固,随着各方关系的微妙变化,更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但无论伊朗还是朝鲜半岛,都是亚洲当前的热点地区。和他们比起来,蒙古,这个位于东北亚腹地的国家,谈不上引人注目。而本周,在那里举行的一场军演,吸引了不少关注,究其原因,也是演习背后折射出的地缘政治问题。

  8月11号到24号,在距离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以西65公里的塔翁陶勒盖,展开了一场名为“可汗探索2006”的多国联合军演。蒙古、美国、泰国、印度、孟加拉国、汤加、斐济7个国家的1000多名军人参加演习。 金灿荣:坦率地讲,实质上真正的参与者主要是美蒙两家。如果说有导演的话,应该还是美国。 2003年8月,第一次美蒙“可汗探索”演习举行,此后每年一次。 在第一次演习后不久,180名蒙古士兵乘坐美国军用运输机抵达伊拉克。连美国人都没有想到,蒙古士兵竟然是最早抵达伊拉克的东北亚国家军队,赶在了日本和韩国之前。

  金灿荣: 蒙古这个国家在东北亚六国里面,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它的份量都是比较小的,所以它推行第三邻国政策,把所有关心它的国家,愿意跟它交往的国家都叫做第三邻国。 美国正是蒙古眼中的第三邻国。 2005年1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访华之后前往蒙古访问,尽管只有4个小时,他还是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出访蒙古的总统。 从日本冲绳远道赶来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3远征军和蒙军第150维和营是今年参加联合军演的兵力主体。 前者曾在阿富汗战争中大显身手,后者曾被作为美国盟军派往伊拉克。

  宋晓军:原来在冷战期间,蒙古的军队主要由前苏联来提供装备训练这套体制, 同时应该说苏联为他提供了军事保护伞。在冷战结束之后,特别是90年代中期,蒙古开始跟美国进行比较密切的来往之后,双方军方的合作加强的力度明显增大。

  金灿荣:我觉得美国这样一种思维还是比较老的那种冷战思维,像目前这种以军事为优先的合作,里面的地缘政治含义太强,对蒙古并没有好处,对东北亚地区也没有好 处。 不知是巧合,还是另有深意,8月21号,俄罗斯也传来军演消息。 太平洋舰队军舰离开军港,拉开了俄军在远东的堪察加举行的大规模战略演习的序幕。

  堪察加半岛是俄罗斯东部的海上门户,苏联曾派重兵守卫该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力下降,俄罗斯开始大幅裁减驻堪察加半岛的兵力。但近年来,随着美国不断增加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美日强化军事同盟关系,堪察加半岛周围的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直将防御重点放在西方的俄罗斯,如今也开始调整目光,审视亚洲安全的新态势。

  金灿荣:应该讲这一两个月,我们亚洲地区的形势特别热闹,在西亚乱成一锅粥,有以 色列真主党冲突,伊拉克内战已经成型了,然后伊朗核问题非常突出,然后在我们东北亚这 一块,有朝鲜导弹试射。但是在这一系列事情后面,确实都有一个美国的影子。

  宋晓军: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一直在寻找,战略上寻找一个新的策略,应该说这三次军演更加体现了美国无论从它的。经济占领欧亚板块,以及美国政治在欧亚板块的影响力,都是以军事为先导、为依托的。

  康辉:伊朗核问题迫在眉睫,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蒙古草原也正渐渐成为大国博弈的新棋盘。 一周之内,三场军演,耐人寻味。 虽然都是战争游戏,但演习场上的炮火声已经搅动了亚洲的气氛,也给了我们冷静观察与思考的契机。

  康辉:你喜欢数学吗? 这样问有点突然。不过2006年却好像注定就是中国的“数学年”。 扳着指头可以算一算:今年是哥德巴赫猜想“1+2”成果发表40周年,也是陈景润辞世10周年;两个多月前,两名中国数学家破解了庞加莱猜想,而本周,又有一位华裔数学家摘取了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茨奖。 他就是澳大利亚华裔数学家陶哲轩,一位数学神童,21岁就戴上博士帽,24岁成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因为对调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获此殊荣。 按照规定,每届菲尔茨奖最多同时授予4人,今年恰好就是花落4家: 除了陶哲轩,还有37岁的俄罗斯人奥昆科夫和36岁的法国人维尔纳,最受关注的要算破解了庞加莱猜想的俄罗斯人佩雷尔曼。然而就在世界将目光集中在佩雷尔曼身上时,他却消失了。

  “格里高利·佩雷尔曼,你在哪里?” 这是今年8月15号《纽约时报》一篇文章的第一句话。 2003年,在为破解庞加莱猜想走出了最关键一步之后,这位数学隐士就消失在俄罗斯的森林里,千呼万唤也不出来。 不过《纽约时报》刊登那篇文章时,也和全球数学界人士一样,还存着一丝期望。 菲尔茨奖只授予40岁以下的数学家。今年佩雷尔曼刚好40岁,如果拒绝,就意味着今生将与菲尔兹奖无缘。 然而,8月22号,当陶哲轩等3位获奖者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手中领过奖章时,佩雷尔曼还是没出现。

  佩雷尔曼就读中学校长 舍基•鲁克辛:佩雷尔曼拒绝菲尔茨奖实在令人遗憾,他为数学付出了多年的努力,应该获得这个奖项。

  国际数学联盟主席约翰·鲍尔认为,“佩雷尔曼肯定有自己的原因”,拒绝领奖不应理解成他对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侮辱。

  康辉: 面对荣誉和利益,有人趋之若鹜,也有人淡然应对。 但像佩雷尔曼这样避之不及的还真不多见。 为什么这位数学天才不仅拒绝奖金,还要放弃荣誉?媒体上各种说法都有。 甚至有人说,佩雷尔曼其实想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因为没钱买机票,所以索性不去了。 不过我觉得美国数学家格林博士说得比较在理:佩雷尔曼“友好而害羞,对物质财富没有兴趣”,他“好像不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

  “只要提出的证明本身是对的,就不需要其他的认可。” ——格里高利·佩雷尔曼 了解佩雷尔曼的朋友说,实际上这很符合这位天才数学家的性格。

  佩雷尔曼的同事、数学家 阿纳托利•沃辛克:佩雷尔曼这样做是在意料之中,他是真的不需要那些奖赏和赞誉。

  拒绝荣誉和奖金,对于佩雷尔曼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1996年,他拒绝接受欧洲数学学会颁发的杰出青年数学家奖。 2000年5月,克莱数学研究所列出了7大数学千年难题,为每道题设奖金100万美元,庞加莱猜想就是其中之一。 两年后,佩雷尔曼在网上公开了对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让美国数学界极为钦佩。 2003年底,美国数学界专门为他召开了两个研讨会,但他都没有到会。 “只要我不惹人注目,我还有权选择做某些事情,如今我成为一位非常有名的人,我不能像宠物般什么也不说,因此我决定退出。” 这是最近佩雷尔曼破天荒接受《纽约客》杂志专访时透露的心情。

  康辉: 尽量不作演讲,不喜欢被拍照,避开聚光灯,对《科学》、《自然》这样声名显赫杂志的电话采访也不理不睬。佩雷尔曼做的很多事情,都不容易被人理解。 但《自然》杂志反而这样诠释佩雷尔曼的“隐士”本质:“他需要的是数学,而不是奖赏、金钱和地位。” 当然说佩雷尔曼是数学隐士,千万别以为他就像是单枪匹马挑战风车的唐吉诃德。 恰恰相反,在破解庞加莱猜想的道路上,佩雷尔曼不是孤身一人。

  2006年6月,中国中山大学教授朱熹平和旅美数学家曹怀东发表了完整证明庞加莱猜想的论文。 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两位科学家却表示,破解庞加莱猜想是因为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个“巨人”,指的就是佩雷尔曼。

  一个形状不规则的梨或是香蕉能够变形为一个球体,但空心的甜甜圈就不行。 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任何一个封闭的三维空间,只要它里面所有封闭曲线都可以收缩成一点,这个空间就一定是一个三维圆球。 这就是法国数学家庞加莱1904年提出的著名猜想。 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过要从数学的逻辑及定理引证,却是难于登天。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有一些科学家陆续给出了对这一命题的部分证明。 1982年,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创立“瑞奇流”新方程,给证明庞加莱猜想提供了新“工具”。比如,运用瑞奇流,可以把一个被砸得变形的篮球复原。正是在汉密尔顿的基础之上,佩雷尔曼最终打破僵局,实现了庞加莱猜想证明中最重大突破。 “他在集体努力中克服了最后一道难关”。 8月23号,汉密尔顿在国际数学大会所作的报告中这样评价佩雷尔曼的工作。

  康辉: 庞加莱猜想由“猜想”最终变成“定理”,还需要经过最后的检验关。但佩罗尔曼和汉密尔顿、朱熹平、曹怀东等人至少再次证明了科学界“合作”一词的现实含义。 而隐者之风并没妨碍佩雷尔曼跟世界一流数学家们合作,只是让他面对科学界的浮躁保持了一份难得的遗世独立。

  8月18号,韩国科技部宣布,因学术造假而遭到起诉的韩国首尔大学前教授黄禹锡已“重出江湖”,重新进行研究工作。 2004年到2005年,黄禹锡先后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有关人类胚胎干细胞的论文,震惊世界,轰动一时。 然而,他在论文中造假被曝光后,身败名裂。 舆论认为,心态浮躁、急于出成果是让黄禹锡受害的罪魁祸首。

  与之相反,佩雷尔曼花了十年时间破解庞加莱猜想的关键部分,却从没想要用它换取什么。 他甚至把证明结果直接放在互联网上,而不是在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在论文中,他还向各国数学家们发出邀请,寻找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 “假如有人对我的破解有兴趣,他们就可在网上看;我已经发表了证明,这是我所能作出的贡献。”

  康辉: 庞加莱本人说过:“创思虽然只是漫漫长夜中的灵光一闪,但这便是一切。” 对佩雷尔曼来说,“只享受数学思维快乐而不计较其他”这样一种隐者风度或许就是成功的秘诀。 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刚度过95岁华诞的中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这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学者谈到自己时,总是谦逊地说自己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 看来大隐者的风度无论中外,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之间,都是相通的。 就像纽约州立大学数学家安德森说的,“佩雷尔曼来了,解决了问题,其他的一切对于他都是肤浅的。”

责编:复苏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