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完全是“随行就市”的产物。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读书日”,也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这是个很年轻的节日,95后,1995年才正式诞生,还没有形成什么约定俗成的规矩和典仪,也不会有哪个国家或政府给你放大假。不过,和每一个其他的节日一样,“世界读书日”也有个美丽的传说。
这个传说源自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传说欧洲有一座城堡,堡主的女儿十分美丽善良。恶龙得知后便威逼堡主要将其女儿作为祭品献给它,就在恶龙准备接收这份“祭品”时,上帝的骑士圣乔治以主之名突然出现,经过一番激烈搏斗,终于将极其凶残的恶龙铲除。这一天就是 “圣乔治节”(4月23日)。为表感谢,公主回赠圣乔治一本书,象征了知识与力量。于是,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
除了这个传说给这个日子增添的浪漫色彩,历史的巧合又让这一天的“文风”甚是鼎盛。这一天既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忌辰,同时也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
每到这一天,会有铺天盖地的推荐书单,还有数字精确到小数点的“阅读危机”。比如,中国人读书时长越来越少,中国人的阅读量逐年下降,中国人的书店少人问津,中国人对书的爱不如欧美日韩……这些数据如果确实,不免令人汗颜,毕竟,那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一直飞扬在我们民族画风里一面Flag。
其实,在阅读数字化和碎片化的今天,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也被撕得粉碎,完完整整捧着一本书读完已经显得非常奢侈。我们有了互联网,于是跑图书馆的日子少了;我们有了Kindle,于是买纸质书的预算就省下了;我们不再有耐心对着大部头,于是朋友圈的标题就成了阅读的索引;我们在生活中疲于奔命,于是阅读时间就给了地铁和马桶。
但从积极的一面去看,也许并非我们不爱读书了,只是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不再那么单一了,尽管读书无疑始终都是最低廉、最能陶冶自身的一种方式。在我们传统文化意识里,著书立说是与治国平天下一样,是能“人过留名”的一份功德。
读书的这些好处可能永远都不会变,但读书的意味还是会有时代的分界。现在应该没有谁会像周相那么直白地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话来,而当下提倡的阅读,更多地是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
说到这个话题,又想起一个遥远的名字,培根。(此处,吃货请绕道。)他在《培根随笔》里有一篇重要的文章是专门论读书的。王佐良先生的译本也很文雅:“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怡情、博彩、长才,都好。只是希望在个性化阅读备受推崇的今天,我们对读书这件事也能少一点套路,多一份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