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伽蓝
电影记者,自由撰稿人
靠谱译者,不靠谱文青

煮顿火锅论英雄

  杨庆是哪个?《火锅英雄》之前,恐怕没几个人知道这个重庆男孩的名字。生于1980年的他,上一部电影,亦即处女作《夜·店》,在2009年上映,票房1190万。相对于当年的全年票房的区区62个亿,算是匹黑马。然而在《窃听风云》和《麦兜响当当》的夹击下,它的成绩也不算出色。但还是有少数人记住了杨庆,比如我。

  七年弹指一挥间。从《夜·店》到《火锅英雄》,中国的电影市场早已今非昔比。七年里有多少新人冒出头,多少烂片挣大钱,多少演员、作家跨行当了导演,全年票房从62亿飞涨到440亿,而《夜·店》的主演徐峥,现在已是数一数二的高票房导演。每当又一新人新作亮瞎众人眼时,我常常在半秒钟内闪过一念:“那个拍《夜·店》的杨庆哪儿去了?”但想想也就过了。这个圈子里,昙花一现的人数不胜数。直到《火锅英雄》开始宣传,对杨庆的记忆渐渐清晰起来。在飙升的票房数字、喧嚣的市场烟花中,他闷声不响,煮了顿大火锅。

  《火锅英雄》无论从故事结构还是精神内核都跟《夜·店》一脉相承。几个有道德缺陷、碌碌无为的小人物,连坏事都干不成,却偏偏撞上了一个更坏的大坏蛋。濒临绝境时,小人物们猛然爆发出意想不到的勇气和智慧,之前的小私心全丢开,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打倒坏人,当了回大英雄。

  现在的电影个个都爱喊“屌丝逆袭”、“接地气”,喊多了就变成商业标签,常常是有名无实,噱头大过真情实感。高情商富人阶层硬要装疯卖傻,结果就成了《恶棍天使》;我是屌丝我骄傲,我没文化我光荣,于是便有了《万万没想到》。这两部片子和那些跟它们类似的片子,都是卯足了劲儿讨好平民阶层,却把人看得直犯“尴尬癌”。别再提它们的高票房。老百姓掏钱看电影,有几个没被明星和所谓的“大IP”骗过?烂片跟烂桃子一样,买了都不管退钱。

  杨庆的“屌丝情怀”却很实在。在《火锅英雄》里面,不得志的小人物脑壳里的小九九,肚皮上的痒痒肉被他挠得恰到好处。几个人物也各有特点:刘波志大才疏却又赌博成瘾,被人下套欠了二十几万的赌债;许东有点家底,爱打小算盘;眼镜窝窝囊囊,安分老实。唯一的女主角于小惠,是个善良无辜却在单位任人宰割的受气包。这几个角色奇妙地和“西游记”师徒四人对上了号。当然,这是故意的,不然也不会有那几个真抢劫犯刚巧戴着“西游四人组”的面具出现。

  这片子不止一次把我带回初次观看《疯狂的石头》那种感觉:聪明,善良,巴心巴肠,不同的是《火锅》更热血,重庆味儿更足。重庆总是处于潮湿、昏暗、压抑的空气中,有种沉闷打破前的紧张感,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城里面的人也像火锅,麻辣到底,一点就爆。电影里出现了好几次打架,放在别的城市可能过于戏剧化,在重庆却是再贴切不过。

  有些人问为什么故事不集中在一天之内,整一堆过场戏拖了节奏。这话应该不是重庆人说的。很明显,在影片中杨庆并不满足于讲一个紧张刺激的故事,他更关心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人的情感。陈坤跟白百何似有若无的那点暗恋是比较刻意,不过一说方言遮百丑,市井味儿一出来,感情不真也真了。除了陈坤是地道重庆人,其他人的口音实在蹩脚,但听得出来已经下了很大功夫,于是不忍挑剔。

  火锅可以容纳所有食材,杨庆也把他的电影当火锅,往里扔进去无数想表达的东西,励志、怀旧、动作、犯罪,捎带致敬一下杜琪峰和朴赞郁。不能说这些元素融合得多么完美,叙事上的人工刀斧痕迹也比较明显。金库炸了一个洞竟然没人察觉;两拨人毫无缘由选在同一天抢银行。大的设计本身就经不得细想,最后的打斗节奏也略有拖拉。

  好在影片整体气质是浑然的,就像重口味的火锅底料融化一切食物。看到被揍得鼻青脸肿的陈坤在穷街陋巷里,拼了老命也要追到坏蛋,竟然看得我眼泪花儿包起。因为一无所有,所以一无所惧。陈坤的绝地反击,何尝不是杨庆的背水一战?据说《火锅英雄》的项目最后能拍成,过程很是艰苦。曾经一度都已经建组,主演却临时请辞,杨庆只好用自己的钱给大家垫付了酬劳。幸而电影成了,可以笑谈英雄史;假如没成,还是“往事不要再提”。成功的人终归是少数,所以“沙坪坝草蜢”看得人心酸。

  然而,一个作品“成了”,对创作者的考验更大。市场这么好,钱这么容易挣,背后是无数不懂电影的金主,拿着几千亿的资金玩一个几百亿的市场。这些人相信大IP,动辄“互联网+”,要求话语权。身为创作者,要坚持初心并不容易。看好杨庆,但求这个重庆崽儿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