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古人做不到的——炎炎夏日,看古代人如何避暑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诗是唐代高骈的《山亭夏日》,描写夏日中充满诗意的景色。诗句中描写的景色总是唯美的,但是现实中呢?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在一生穷困潦倒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眼中,夏日就没有那么美好了。

  其实在古代人们避暑的方法有很多,真正集结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古代的“空调”

  古代的“空调”兼冰箱的作用,叫做“冰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春秋战国时,铸造大型的青铜容器,分内外两层。夹层里放上冰块,里层放上美酒、水果,以及食物,可以达到为食物保鲜降温的作用。

  冰鉴有镂空花纹的盖子,丝丝凉气自孔洞中飘出,或者干脆置冰于内,打开盖子,瞬间一室清凉。

  青铜器易传热,冰块融化很快。到了宋元明清,人们开始用木器盛放冰块,被称为“冰桶”。

  冰桶多用红木、花梨木等为内层,一尺多高,两尺见方,木料刷上清漆,里层用锡箔贴壁,外面用铜片包裹,上面也有盖子,下面有底座,冰块搁进去,整日不化,冷气嗖嗖的窜出来,满堂生凉。

  1861年6月,英国使馆在北京西城一家木器店里采购了大量冰桶,事后一个英国人写道:“这些中国冰箱呈四方形,木制,包了铅皮,双重掀盖,中间有一小孔,冰箱内放冰,通常是一块大雪团,人们以之降低茶和酒的温度。他们也把冰箱放到客厅中间,让房间较为凉快。”

  自制“水帘洞”

  “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仲索的《宫中乐》,描写的是皇宫里“含凉殿”中消夏的情景。

  先上一张图:

  唐代清凉殿想象图

  简直是人间仙境。

  唐朝宫廷建有专门用于夏天避暑的凉殿,在凉殿中央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用扇轮转摇,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更有甚者,到了宋代,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人们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凉风阵阵,送来怡人花香。

  后来,古人竟然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和凉亭顶部,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

  古代皇室避暑本来就选择清幽茂林之地,更何况还有水帘潺潺,花香袭人,想想那情形,就不禁让人神往。

  宋元时期已出现“冰激凌”

  民以食为天,炎炎夏日,古人们自然也发明了各色消暑的小食。

  在商代,冷饮就开始出现。富贵人家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唐朝开始出现“冰商”,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

  到了南宋,杭州街头有不少名目繁多的暑汤冷饮:甘豆汤、豆儿水、香薷饮、椰子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莲子汤。

  元代,倾倒众生的“冰激凌”就出现了!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皇家冷饮“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冰酪”的美味让马可·波罗欲罢不能,他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意大利对这一技术严加保密300年后,被法国人高价买走,此后又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清朝的宫廷偏爱冰镇小食,什么甜瓜果藕、杏仁豆腐、桂圆洋粉、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用冰镇了吃,入口清爽香甜,可谓人间美味。乾隆皇帝还曾专门赋诗:“浮瓜沉李堆冰盘,晶光杂映琉璃丸。”

  金易先生所著《宫女谈往录》中,对清宫中的消暑小食“甜碗子”做了描述。“把新采上来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里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镇了吃。把青胡桃砸开,把里头带涩的一层嫩皮剥去,浇上葡萄汁,冰镇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