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0日 17:07 来源:
"倒立"汉代称"倒植",东晋时称为"逆行",唐代称"掷倒",宋代称"倒立"。明清时称"竖靖蜒"、"拿大鼎"。在研究考察敦煌遗存的体育史迹过程中,发现在莫高自西魏至宋的有些洞窑的壁画中,绘有形态各异的"倒立"图像①。关于倒立很少见于史籍记载,而《旧唐书·音乐志》载有波罗门艺人在长安表演后倒立技艺。因此,人们一般认为"倒立"是由西域传人中国的技艺之一。
敦煌的佛经文献中不乏有"瑜伽"②的记载,其中不少功法中有人体倒立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敦煌早期经变画中所出现的倒立图像,在很大程度上受"瑜伽"功法的影响。莫高窟北魏第251窟。西魏第249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79窟、中唐第158窟、361窟、晚唐第156窟、196窟的壁画中均绘有倒立图像。就动作来说,有双臂倒立、有单臂倒立、有分腿倒立、有水平支撑倒立等。从技术上看,由不规范的挺胸塌腰的支撑倒立,逐步发展至准确的含胸收肩、立腰直腿的倒立。这些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倒立"技术沿革发展的重要资料。
|
|
首先分析北魏第251窟和西魏第249窟的两幅力士倒立图,从技术形态看,挺胸、塌腰、屈腿,以手臂和腰背力量控制身体平衡,重心和支撑点位置不合理,不讲究姿态,技术落后。它主要出自"瑜咖"功法,没有表演的涵意。初唐第220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中,绘有一童子在莲花池进行倒立表演。倒立的形态,似蜻蜒点水,但从技术结构看,倒立时身体重心没有在支点上。盛唐第79窟窟顶,绘有一白描童子倒立图。倒立姿势美观,两臂与肩同宽、身体重心在支点上,两腿伸直,基本符合技术要求。中唐第361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中,绘有六名童子进行技巧表演。其中左侧一名童子做了双臂分腿手倒立,右侧一名童子完成了难度较大的单臂分腿手倒立。运用分腿来帮助控制身体在单臂支撑下的平衡,反映了古人已基本掌握身体重心的移位与支撑点的关系等基本运动力学知识。
晚唐第156窟北壁《宋国夫人出行图》中,绘有一支百戏队伍,其中有一表演者,双足开立,头顶一竿,竿上有四人,分别进行各种技术的惊险表演。尤其是顶部一人表演了由倒立下落成水平支撑③,该技术重心高。支撑面小,极易失去平衡。它不仅需要较强的重心移动的自控能力,而且还需要强大的臂力和腰背力量,充分显示出难度较大的倒立技艺,五代第72窟中;绘有?上倒立图。?枝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不凡的技艺。文献记载:"尔乃建成车,树修旃,?僮程材,上下翻翩,突倒投而跟挂,譬损绝而复联,百马同辔,聘之并驰,未之技,态不可弥。"④这段文字形象地描绘了高竿倒立的姿态。
敦煌莫高窟所反映的各类倒立图像,奇彩纷呈,不仅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还能体现出它已是当时百戏技艺音的武功基本内容之一。倒立技艺,通过不断地传承,技术逐臻完善,并表现出特有的审美形象。
在佛教中倒立是瑜伽术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功法。印度的古代文献《薄伽梵歌》(Bnaiavaalita)、《史利玛德·簿伽瓦塔姻》(Slimad Bnagrvatam)及《簿伽梵往世书》(Bnagava Pnigna)等中都有记载。在瑜伽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功法都带有人体倒立的性质,通过这种功法,增加人体脑部血流量,达到健脑益智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强肺功能。"倒立"功法也在佛教寺院中传承至今,如少林寺一直把倒立作为僧人习武的基本功。我国古代医学家华陀在公元196年采用人体倒立健身的功法给人们治疗疾病。
据考查,倒立技艺出现后,首先被融人到百戏和杂技表演之中,后又被舞蹈、戏曲表演汲取,并成为演员形体和武功训练的重要手段⑤。在体育领域,是武术的一项基本功,是竞技体操中双框、吊环、跳马、鞍马、自由体操、平衡木等项目的重要基本技术,并穿插编排在成套动作之中;是技巧运动男女混合、三人混合、四人团体等项目都必须有的难度技术;是跳台跳水比赛的动作之一,并列为一定的难度系数:倒立还被现代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列为教材内容;在宗教领域中,倒立一直被列为佛教修炼的重要手段。
敦煌壁画中的倒立图像,提供了文字描述难尽其态的珍贵资料,使我们客观地看到了古代倒立技艺的沿革与社会变迁。
注释:
①用手支撑,使人体倒置的静姿势
②印度一种古老的"健身法"
③身体形成水平的一种支撑平衡
④张衡:《西京赋》
⑤关峰编著:《人体创立值身功》
出处:《体育文史》2001年第4期
责编: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