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民俗篇]秋千: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民族运动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4日 15:01 来源:慧聪网

    宋代的“水秋千”

    宋代出现了“水秋千”。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等书的记载,不管是在北宋都城汴梁的金明池,还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的西湖、钱塘江,都举行过这种杂技表演。每逢夏季举行水秋千表演时,上自皇帝妃子、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竞相观看。表演之前,先在水中置两艘雕画精美的大船,船头竖起高高的秋千架。表演时,船上鼓声大作,船尾上杂耍艺人先耍练上竿,然后表演者按次序登上秋千,奋力悠来荡去。当秋千悠到和秋千架的横梁相平之时,他们双手脱绳,借秋千回荡之力跃入空中,在空中翻个跟斗,然后投身入水。因表演者姿势各异,看上去惊险优美而又变化无穷。“水秋千”类似现代跳水运动,是宋代杂技的新发展,在中国杂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颇有影响。

    唐宋之后,荡秋千习俗普及全国,盛况空前。

    变化多端的民族秋千

    当然,荡秋千流变花样最多的是我国的民族地区。

    朝鲜族最喜爱荡秋千这一传统竞技游艺活动了,这一活动常在节日举行,有时还进行比赛。节日里,姑娘们身穿色调艳丽的彩裙,围在秋千旁,争试高低,只有挑选出来的能手,才能参加运动会的比赛。比赛时,在高空的彩带上悬挂一串金黄色的铜铃,比赛选手荡起秋千,看谁能碰响铜铃,碰到的次数越多,成绩越高。飘逸的长裙,叮当悦耳的铃声,惊险的摆荡,令人叹为观止。

    台湾高山族人称荡秋千为“渺绵”,是“飞天”的意思,这与汉族人对秋千的传统认识是相同的。

    云南西北及川南纳西族的荡秋千习俗俗称“秋千会”。纳西族东部的秋千会多在每年夏历正月初一至初四举行,西部则于正月初六开始,历时4~5天不等。

    清代《盐源竹枝词》云:“高悬彩架接云天,共庆新年胜旧年;姊妹艳装争奇丽,倩郎抛索送秋千。”丽江白沙村一带,当年结婚的新娘常以红绳系秋千扶手,用点心、瓜子等招待荡秋千者,以此讨得平安吉利。永宁等地于“秋千会”的最后一天由女青年备办酒席款待前来赛秋千的男青年。席间男子用锅烟抹女子脸,互相追逐嬉戏,以抹黑为吉。传说古时“秋千会”期间有魔鬼来捉拿美女,后因以此法遮颜,防遭鬼害,成为会中的又一习俗。

    除了最为常见的吊秋之外,一些民族还有许多秋千的变种。

    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荡秋千游艺,当地人称“阿拉提巴坎谢里钦吉克”。在空地上选一点,用3根木头搭一座三角架,在3~5米外的另一点也搭一座同样的架子,然后在两个三角架中间架一横梁,离地大约3米,横梁上悬挂6根“U”型的牛毛绳,构成秋千。玩时一男一女面对面,两人皆双脚交错蹬在较长的两根牛毛绳上,伸开双臂各抓两根牛毛绳,背部靠在绳上,双脚蹬动,越荡越高。

    青海土族荡秋千用的是轮子秋。土族称轮子秋为“卜日热”,意为“旋转、转轮”。轮子秋根据当地条件,就地取材制作。如拆下大板车柱轮,将车柱竖起,下轮压重物固定重心;上轮绑一架梯,在梯两端拴上等长皮绳(似秋千)即成,故谓之“轮子秋”。

    维吾尔族玩的秋千更为奇特,叫“沙哈尔地”,意为“空中转轮”,每逢春秋季节和举办婚礼时荡玩。在场地上牢固竖起一根高约10米的圆木作轴,轴顶装一木轮,轮上装两根横木,各拴上绳索,如秋千状。竖轴底部另装一根横木,以绳与顶部木轮相连接。游戏时,绳索秋千上各站一人,然后底部横木两边,各有数人相向而立,双方等速推动横木,带动顶部木轮旋转。站在绳索上的游戏者即随着转轮的加速慢慢升上高空,转速越快,游戏者飞得越高。

2/3页 |<< 1 2 3 >>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