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报道

张玉欣:青春在战“疫”中绽放

张玉欣,她是武汉本地的大学生,今年只有19岁。当社区招募志愿者时,她主动报名,承担起为社区居民买药送药的任务。在这奔忙的近2个月时间里,她说收获了温暖,也收获了成长。

余锂镭:患者在哪儿 岗位就在哪儿

疫情暴发之后,他冲在抗疫的一线;所负责的病区关闭之后,他又加入院内多学科联合会诊队伍。他说,患者在哪儿,岗位就在哪儿。

戴宗东:坚守航站楼是我的职责

在航站楼里,戴宗东和同事们已经连续工作了快三个月。1月23日离汉通道关闭,离港航班停运,但作为航站楼中枢神经的运控中心却更忙了。因为第二天,全国支援湖北的医务人员就将陆续抵达武汉。

张静静:愿以吾辈青春 守护盛世中华

她是一位普通的山东援鄂护士,随着湖北抗疫工作完成,光荣返乡,在14天的隔离期满后,即将回家和亲人团聚时却突发心脏骤停,再也没能醒来。“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盛世之中华”是她的座右铭,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践行了一位医者对人民、对祖国的深沉之爱。

桑岭:重症病患不清零 我们不松劲

桑岭,一位“80”后重症医学专家,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抽调的抗疫一线骨干专家,已经在武汉的重症监护室里坚守70多天,他说重症患者不清零,就绝不能松劲。

李宾宾:在ICU里 我就是患者的依靠

在李宾宾看护的危重症病房,一位刚刚拔管的患者精神状态不好,不愿配合医务人员工作。看到这一情况,李宾宾赶忙上前轻声安慰。患者紧紧拉住她的手,坚持要她陪着自己。

仝小林:中医抗疫 大有可为

作为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的组长,在武汉期间,仝小林每天要巡诊多家医院。每到一处,第一件事就是先到病房诊治患者,问诊、看舌、把脉,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杨婧:像亲人一样对待患者

刚来支援时,杨婧就一直琢磨着哪些运动对肺部受损的患者恢复可能有效。在咨询了很多中医后,杨婧尝试着让重症恢复期的患者练习八段锦。起初,很多患者不了解,更觉得是增加负担,杨靖就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练习的好处。

董清:守好武汉最后一道防线

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12人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护士长陈亮:站好病区最后一班岗

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和来自浙江、山西、海南等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并肩作战,先后参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近千名。

胡银宽:在国门前挡住风险

胡银宽是广州白云机场海关的一名卫生检疫关员,旅客自廊桥一下来,立即进入测温通道,胡银宽就开始忙着健康申明卡初筛和再次核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胡明:不放弃一丝生的希望

目前,湖北武汉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已经不到900人,在武汉市肺科医院的ICU病房,重症监护室主任胡明带领医护人员和各地前来支援的医疗团队一起,齐心协力,全力救治每一位危重症患者。

李晓莉:抢救患者 速度与质量并重

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李晓莉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张伯礼:中西医互补救治患者

在康复驿站,张伯礼正在给治愈后仍处于隔离期的康复者们问诊。随着疫情持续向好,治愈患者不断增加,完善新冠肺炎康复期的中医治疗方案成为他现在的主要工作。张伯礼说,近二个月的一线抗疫,让他最欣慰的是,中医早介入、全程参与,在新冠肺炎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孙青:在战“疫”中淬炼成长

一边协助患者摘下面罩短暂调整,一边不断为患者按摩放松,在孙青的悉心照顾下,患者逐渐恢复平静。孙青所在的护士团队大多都是90后,过去的40多天里,搬运、翻身、护理、配药,高强度的工作早已是他们的常态,他们也在这场战“疫”中不断成长。

黄笳:第一时间 我报名回武汉抗疫

疫情暴发之初,身在北京的黄笳时刻牵挂着武汉,因为在那里留下了他在武汉大学读书时7年的美好时光。1月26日,当医院组织支援湖北医疗队,黄笳毫不犹豫第一时间报名。

【一线抗疫群英谱】曾凌空:孩子的微笑是我们的幸福

从1月29日开始收治第一批3个新冠肺炎新生患儿,曾凌空和同事们发现,虽然新生儿感染的比例不高,但是他们本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都很弱,无疑增加了救治难度。

抗疫中的“护心人”:刚下火线 又上非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新战场

“患者胸痛3小时,心电图提示急性前壁心梗,赶快启动溶栓……”患者突发胸痛、胸闷,在武汉市中心医院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在完善肺部CT检查后,该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及缓冲内科病房医护人员及时进行救治,患者转危为安。这群生命的“护心人”,刚下抗击新冠肺炎的火线,经过一段时间整休,又奔赴非新冠肺炎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新战场。

姜涛:战“疫”勇士再冲锋

每天凌晨,中部战区总医院移动检测实验室,一个略显疲惫的身影在复核完最后一个样本检测数据后,都会在检测报告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姜涛。姜涛是病毒学专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担任军事医学专家组检测组组长,负责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

志愿者杨雪:守护天使 守护家园

90后姑娘杨雪是“守护天使志愿者车队”的发起人,在武汉交通不便的日子里,她和一群志愿者义务接送白衣战士、转运物资,尽心尽力地守护着自己的城市。他们说,每一天让武汉变得更好一点,疫情可能就会结束得早一点。

【一线抗疫群英谱】彭婧:守好社区的门 赢得胜利

医护人员奋不顾身抢救患者生命,社区干部也在想方设法解决居民困难。今年33岁的彭婧是武汉市武昌区徐家棚街道水岸星城社区书记,前几天,武汉市结束集中拉网式大排查后,彭婧所在的水岸星城社区实行了24小时封闭管理,为了让小区居民正常生活有保障,她承担起了帮老人买药的任务。药终于买齐了,没想到刚回到小区门口,又来事了。

快递小哥汪勇:聚拢温暖 守护英雄

汪勇,是武汉一名普通的快递小哥。疫情暴发后,他牵头建起了医护服务群,从日常的出行、用餐,到修眼镜、买拖鞋,只要医护人员有需要,他们都会想方设法搞定。汪勇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将温暖聚拢,守护着冬日里逆行的医务英雄。

【一线抗疫群英谱】你们保护患者 我来保护你们

在抗疫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站在污染区和清洁区的边界,把医务人员武装得严严实实送进病房,而且还要负责把他们从污染区安全地接回来。他们就是院感医生,被医务人员亲切地称为“安全守护神”。

聂三华:我的班车为你而来

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市进行严格的交通管控,目前所有的公交线路都已停止运行,但街头仍能偶尔看到行驶而过的公交大巴,此时它的功能是接送医务人员的班车。武汉739路公交车的司机聂三华,现在就是这样一位班车司机。

华雨辰:做最快乐的“螺丝钉”

在武汉,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主动选择成为一颗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一件绿马甲、一顶小红帽都是这些志愿者忙碌的身影。90后的华雨辰就是其中的一员。

【一线抗疫群英谱】消防员:你守护病人我守护医院

医务人员奋战在病房内,消防员们则全力守护着医院的安全。这是火神山医院消防救援站的一次消防演练,这支由7名党员和1名预备党员组成的队伍里,41岁的李长春年龄最大,曾参加过8000多次的灭火救援战斗。1月31日下午,他和队员们进驻火神山医院,48小时内完成了消防救援站所有消防器械的调试并投入使用。

【一线抗疫群英谱】社区联防联控:事不避难 勇于担当

疫情面前用爱和责任陪伴守护的还有拉起联防联控这张网的社区工作者。在基层一线,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和下沉干部拧成一股绳,同舟共济守卫家园。

闲不住的老张:协助医务人员分担工作

方舱医院治疗的都是新冠肺炎的轻症患者,由于人数众多,医务人员十分辛苦。在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一些身体康复较好的病友们自发组织起来协助医务人员分担工作,老张就是其中之一。

湖北孝感:50多名退休警察重返一线

在疫情防控的一线,公安民警始终冲锋在前。为了阻击疫情蔓延传播,在湖北省孝感市,一些已经退休的公安民警主动请缨,重返工作岗位。

宋忠桥:为“天使”剪发 发短情长

在武汉,残疾人理发师宋忠桥每天奔走在各个医疗队驻地间,他要为援助武汉的外省医疗队理发。

志愿者:阻断疫情传播 我们在行动

要彻底遏制疫情,就必须要阻断传播。目前,武汉市已组织市区3.4万多名干部职工下沉到社区工作队,共同参与疫情防控。一些普通市民也加入到转运疑似患者就医的志愿者队伍中,徐金陆就是其中一位。

社区工作者黄恒: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我辈义不容辞

照片中,这个穿着全套防护服,躺在地板上接打电话的人叫黄恒,他所在的武汉市洪珞社区,由于工作人员中有人感染,所有人被隔离,社区工作近乎瘫痪,原本在街道党政办工作的黄恒,得知情况后主动请缨,担任了社区的临时负责人。

战“疫”一线上的警察卫士

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4万多名公安民警、辅警正驻守在医院维持就诊秩序、蹲守在社区协助转运送治病人、坚守在城市出入口防止病毒输入扩散,全力确保社会治安大局平稳有序。

风雨无阻 90后医护专车护送白衣天使

90后的刘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疫情暴发后,他主动报名加入“医护专车”志愿者车队,每天免费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今天(2月15日),武汉寒潮来袭,气温骤降13度,怕医护人员等候,刘伟特意早早出门。

特警江汉:在最前沿的地方履职尽责

疫情发生以来,咸宁市400多名警力参与到定点救治医院和集中隔离点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太乙酒店是当地第一个医学观察隔离点,这里有200多名被隔离的观察人员。江汉是咸宁市温泉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的一名特警,疫情发生后他就一直奋战在医学观察隔离点。

守土有责 一位村干部的“战疫”日记

白衣战士为抢救生命日夜坚守,基层干部为守护百姓健康也同样冲锋在前。袁少敏,孝感市陡岗镇袁湖村党支部书记。袁湖村全村有1100多人。因为距离孝感市区不过几公里,人员流动性强,春节期间,从武汉返乡的人员多,一开始,村民们对疫情危害认识不足,人情又大过天,为让大家不拜年、不串门,老袁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