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十万大军 五年征战——青藏铁路建设纪实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8日 19:4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格尔木6月28日电 通讯:十万大军 五年征战——青藏铁路建设纪实

    新华社记者王圣志、文贻炜、尕玛多吉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自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10万多名建设者在地球之巅,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将一个个奇迹定格在青藏高原。

    在雪域高原闯关夺隘

    青藏铁路跨越“世界屋脊”,穿越960公里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最高点5072米,大部分线路处于“生命禁区”和“冻土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是前无古人的探索性工程。冻土在冻结的状态下体积膨胀,到了夏季,冻土融化体积缩小。在这两种现象的反复作用下,道路或房屋的基底就会出现破裂或者塌陷。

    在青藏铁路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国家有关部门和青、藏两省区政府,抽调专家开展联合攻关。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始终遵循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解决青藏高原冻土难题的新思路:对于不良冻土现象发育地段、线路尽量绕避;对于高温极不稳定冻土区的高含冰量地质,采取“以桥代路”的办法;施工中采用了热棒、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通风管路基、铺设保温板等多项设施,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    世纪天路创造九大世界之最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环保工程的投资超过15.4亿元。建设者珍爱青藏高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青藏铁路施工场地、便道、砂石料场的选址都经反复踏勘确定,尽量避免破坏植被;在施工时采用逐段移植的方法,进行人工培植草皮;在国内首次为野生动物建设迁徙通道;不惜牺牲巨资两次停工为藏羚羊让道……青藏铁路填补了我国大型工程环保建设领域的多项空白,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画卷,为我国今后重点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青藏铁路一个个重点、难点相继完工:

    2002年9月26日,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顺利贯通;

    2002年10月19日,世界最高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

    2005年8月24日,铺轨通过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车站,创造了世界铁路最高点的纪录;

    2005年10月12日,青藏铁路铺轨全线贯通……

    在“生命禁区”挑战极限

    青藏线高寒缺氧,在高原上生活和工作会导致人体机能下降,随时可能引发肺水肿、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高原病。

    青藏线上施工到底有多难?中铁一局青藏铁路铺架队队长李建国说,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铺架,羽绒服在这里都透风,根本没有用。工人们外边穿带羊毛的皮衣、皮裤,里边还要穿两层毛衣毛裤。头上戴棉帽和风镜,脚上穿军靴。即使这样,大风带着雪粒打在脸上还像针扎一样疼。戴上口罩,呼出的气结冰不透气,只好把鼻子和嘴露出来,结果鼻子和嘴周围全是白冰,就像“圣诞老人”的模样。工地上修机器5分钟就得换一次人,可卸不了两个螺丝,人就冻得跳起来。

    如何在严酷的高原环境下确保建设者生命健康安全,是一项没有成功范例的世界性难题。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提出了“先生存、再生产”的口号,建设单位在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设立一级医疗机构115个、二级医疗机构23个、三级医疗机构6个,上场医务人员600多名,平均不到10公里就有一座医院,职工生病在半个小时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

    管理部门针对高原对人的生理影响,制定了“高糖低脂,适量脂肪”的总体饮食原则,确保身体健康。为了让职工吃上可口的饭菜,增强职工体能,各单位都积极开展“营养工程”。中铁一局规定每个职工每天要喝一袋鲜奶,被称作“牛奶工程”。沿线施工单位都在格尔木建起了后勤基地,高原上气压低,食品做不熟,施工单位就在山下把馒头蒸好、蔬菜洗净,每天准时送到几百公里外的工地。

    青藏铁路沿线建立了17座制氧站,建设者每人每天平均强制性吸氧不低于2小时,沿线配置了25个高压氧舱,如此大规模使用氧气,在人类建设史上还是首次。

    在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铁路最高点唐古拉山越岭地段,修建者的宿舍内均安装有供氧管道,职工只要打开氧气阀门,随时可吸到浓度高达98%的氧气。在海拔4600多米的世界最长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施工阶段,每个施工人员都背着5公斤重的氧气瓶,边吸氧边工作。中铁五局四公司项目部负责人说:“昆仑山隧道在近一年的施工中,职工们共消耗氧气12万瓶。”

    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全线共接诊病人41万余人次,411例高原性脑水肿、795例肺水肿患者全部得到有效救治。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说:“这是中国在高原病防治方面创造的一个世界奇迹。”

    青藏铁路工地,从以往强调超越自然的“人海战术”到如今尊重科学规律的“以人为本”,这正是尊重和体现劳动者人权的巨大进步。当“以人为本”从一种政治口号变为一种机制保障,进而成为管理者的自觉意识时,蕴藏在群众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内在的巨大潜能必然被大大激发。

    在“世界屋脊”建功立业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殷切希望广大建设者要大力发扬敢打硬仗、奋战高原、吃苦奉献的“开路先锋”精神,建设青藏铁路,造福各族人民。

    各级党组织广泛开展“雪域高原党旗红”“创党员先锋岗、建红旗责任区”活动,呈现出党建作基础,领导和党员作表率,干群团结奋战在高原、立功在高原、奉献在高原的生动局面。

    在风火山隧道开工前,党员干部况成明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率领先遣小组4次徒步踏勘了海拔近5000米的36公里管段。一次,他从野外回到驻地累得瘫坐在椅子上,想喝水,水杯就放在桌上,可却心发慌、手发抖,近在咫尺的水杯几次都拿不到手,但他仍始终坚持在施工一线。在清水河特大桥施工中,桩基施工常常出现偏孔、塌孔,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几十次研讨,都没有找到原因。中铁十二局指挥长余绍水主动下到几十米深的桩孔,找出了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

    在中铁一局青藏铁路铺架基地,有5位年轻的母亲。2001年来到青藏线时,她们中孩子最小的2岁、最大的7岁,为了能听到千里之外孩子的声音,每人买了一部手机,有了电话,却又怕打电话。因为一拿起电话,每逢听到孩子叫妈妈的盼望声,就会忍不住流泪。她们把思念之情默默压在心底,表现出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怀。

    为了青藏铁路建设,科研人员守望冻土几十年,坚持高原冻土观测和科研,取得了大批宝贵的观测资料和研究成果;勘察设计人员精心勘察、精心设计,经受生死考验,设计出最佳线路走向;建设监理人员铁面无私、严格把关,不让工程留下任何遗憾;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忠诚守护生命……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打造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从决策者、设计者到10万建设者,一腔振兴中华的热血,凝聚成艰苦创业、众志成城的强大动力,将钢铁长龙托起在“世界屋脊”!(完)

    2006-6-28

责编:多国丽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