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别称,蒙语意为绿色的城。当记者踏上这片连续5年GDP增速全国第一的草原,在目睹其飞速发展的同时,更深切地感受到当地军民携手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的有力脉动。
每件暖心事背后都有一个“根”
现在市土地局工作的军转干部龚志云,回想起两年前转业安排工作时的事儿,至今还颇为感慨。他对记者说:等着安排工作时亲戚朋友没少给他“吹风”:“想办法找关系送礼吧!别呆在家里傻等了,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可他一没熟人二没钱,正在犹豫时,没想到组织上给安排了这么好的单位。刚上班,就有不少人来“取经”,问他找的谁,花了多少钱?龚志云告诉他们,多亏了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安置规定。
呼和浩特市党委、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支持部队建设、加强军政军民关系的决定》、《基层双拥工作纲要》、《随军家属就业安置暂行规定》等10多项地方性政策规章制度,将双拥工作逐步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各旗、县、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基本形成了从上到下完善配套的双拥工作法规体系。
某部干部王湘恒的爱人原在呼伦贝尔一家医院工作,在随军问题上一直犯愁:夫妻分居多年,孩子越来越大,眼看上学也要受到影响,但又生怕自己随军后找不到工作。为了方便孩子上学,她辞退工作来到呼和浩特,让她没想到的是,仅仅半年时间,她就被安置到市医院上班,工作环境好了、工资比原来多了,大大出乎夫妻俩的预料。
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韩志然说:“每一项惠及部队干部家属子女的工程背后,都有一部相应的法规制度做保障”。
不靠激情靠政策
许多老双拥都有体会:“双拥工作如果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做起工作来就顺畅多了。”呼和浩特市的各级领导,已经跳出凭激情开展双拥工作的层面,他们靠法规制度来拥军,并且由最初的个别部门特事特办,转变为政府的依法行政行为。
1997年一份《关于支持驻呼部队建设、加强军政军民关系的补充规定》下发后,对现役军人、军队离退休老干部、残疾军人实行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车站、医院、商场和旅游景点等窗口单位均为军人开设了“绿色通道”服务项目。有关职能部门为部队供应优质优价粮油,免费安装营区照明设备,免费安装燃气灶具,以优惠价格为军人、军属、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安装家庭电话。
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局长、市双拥办主任张俊江形象地说:“靠激情拥军只能管一阵子,而靠法规政策拥军才能管长远。”为保证政策法规落到实处,市(县)都建立并实行了定期检查、定期汇报、定期分析和跟踪监督制度。对重点、难点问题,市人大、市政协组织代表和委员进行监督和考评,使双拥工作既有制度保证,又有督促检查,更有效果反馈。
军转安置难,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但呼和浩特市自从建立完善各项法规后,一些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全市4年来共接收退役士兵2551人,符合安置政策的1557人,安置率达99.36%。3年来,为69名团职干部和570余名营以下干部安排了合适岗位,基本做到了部队、地方、本人和家庭4个满意。
法规是个宝,难题不见了
军人子女升学录取照顾10分,这在全国也不多见。放在呼和浩特这样一个驻军部队多,优抚对象多的地方,可见市委、市政府为部队官兵解除后顾之忧的决心和力度。
市政府在安排随军家属和子女入学问题上让官兵感动:3年来,180名两地分居的军嫂全部安置到事业单位,下岗军嫂63人实现再就业;部队子女入托入学可跨区、跨片自由选择,1000多名军人子女上了市里最好的学校。
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中,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3年来,共为2872名优抚对象解决“三难”问题,共投入资金166.42万元;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标准随财政收入不断提高,由2003年平均每户2278元提高到现在的平均每户2800元。
受到如此关爱的驻呼各部队,用实际行动回报第二故乡,官兵们积极参加地方经济建设,为驻地群众排忧解难。3年来,驻呼部队先后投入兵力约6.7万人次,出动车辆6000余台次,用于公益事业、社会治安、抢险救灾、扶贫帮困等活动,为建设平安首府、富裕首府、和谐首府做出了贡献。(解放军报7月31日电/王永生 郭建跃)
责编: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