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村民眼中的林强——“他比阿莫阿达还要亲”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27日 21:49 来源:

  

    四川日报消息:省教育厅军转干部林强倾心帮扶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患麻风病村民的事迹,引起中央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13日,省委召开林强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前,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青林亲切会见了林强同志及其报告团成员。林强被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杜青林对他表示祝贺,并称赞他是全省广大党员的楷模。

  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

  站在海拔2400多米的阿布采洛山山口往下看,窄窄的“之”字形山道往下延伸,一面是笔直的岩壁,一面是万丈深渊,云遮雾绕。我们的目的地———阿布洛哈村,就在山道的那一端,与我们的垂直海拔距离1700米。

  7月13日,阴雨淅沥,沿着这条坡度六七十度的山道,记者一行4人止不住步地“滑”进了村里。一路上,写在山崖上的字迹映入眼来。

  “感谢林伯伯,我们终于能上学了!”这是林川小学学生们写的。“林处长是好干部好领导,我们永远忘不了你!”……循着这些质朴的心声,记者走进了阿布洛哈村,感受村民眼中的林强。

  “第一个来我们村的外地人”

  快到山脚的地方,阿布采洛山伸出一个巨大的平台,阿布洛哈村就矗立其上。说是平台,其实是一片乱石丛,40多年来,村民们就在这里开荒种地,繁衍生息。

  “林处长是第一个来我们村的外地人,我们都把他看成亲人。”65岁的村主任吉列史尔通过翻译告诉我们。

  林强初来时是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这里人叫惯了就改不了口。全村几乎没人会说汉语,但每个人都能准确清晰地吐出“林处长”这三个音节。“林处长”俨然成了阿布洛哈村彝语中的新词,林强也仿佛成了这个村的一份子。

  第一眼看到林强,吉列史尔还以为是乡干部来了。这个留着长发的男人握着吉列史尔的手说:“我不会让你们一辈子都走这样的路。”去阿布洛哈村的山路险,有的地方宽仅半尺,林强跟他商量如何加宽山路,如何搞好村子。

  第二次来,林强不仅带来修路款,还揣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谁家有病人,谁家草房破了,最困难的有哪些,一一记录。

  2006年,一场旱灾袭击阿布洛哈村,全村500多亩农田几乎没收成。在民政部门已救助的情况下,林强担心村民吃不饱,又自己掏钱买了4000多公斤大米,从成都送到村里分给村民。

  “林处长来我家9次了。”村民兵机拉要的妻子吉吾么奋杂眼睛不好使,老流眼泪,“林处长”每次都要为她带去眼药,还去厨房里看粮食够不够吃。穿着林强送来的红衣服,吉吾么奋杂告诉我们,用了几个月药后,她的眼睛不再像以前那样老流眼泪了。

  最难忘“林处长”的,是村里唯一嫁出去的女孩日列么牛外。去年4月,日列么牛外远嫁安岳县,林强获知后很开心,两次去安岳看望。在他看来,第一个走出去了,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帮助村里曾患麻风病人的健康的二代、三代人正常地融入社会,正是他愿意看到的、想做的。提起林强,日列么牛外深情地说:“他就像我的阿莫阿达(爸爸妈妈)一样。”

  “他给我们上了第一课”

  在这个村子里,唯一的水泥建筑是学校。学校就一个班,31名学生中最大的17岁,最小的仅有6岁。自2005年9月开学,孩子们已读完了二年级。村民们说:“孩子们读了书,就能变成雄鹰飞出大山去。”

  “他身上挎的包又大又长,我从没见过。”班长尼吉尔轨第一次见到林强,是在学校的课堂上。他最早认得的几个字,就是“爸爸妈妈”。这是两年前开学时,林强为他们上的第一课。“我回去叫爸爸妈妈时,他们不知道啥意思,直朝我瞪眼。”尼吉尔轨记忆犹新。

  “林处长”“林校长”“林爸爸”“林伯伯”……孩子们对林强的称谓五花八门,但感情真挚而热烈。“每次来,林叔叔都要带很多学习用品,然后在课堂上发,我们很高兴。”12岁的尼列子日在写给林叔叔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这里交通不便,路不好走,你一次又一次为我们带来衣服、粮食,我们舍不得你走。”

  下学期就进入小学三年级,学生们的成绩、体质、行为习惯一天天在提升、改变。拖觉色子老师说,林强每次到学校,都要翻看学生的作业本,一本本翻完。他还要学生们朗诵课文、唱歌、跳舞、做广播体操,看到学生进步快、变化大,他高兴得像个孩子。

  “来了他都不想走,常与孩子们玩在一起,感情很深。”拖觉色子说。两年前第一次来到该村,看到漫山遍野流浪放羊的儿童,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林强就被深深震撼了,“比看见麻风病人还心疼”。

  村头有一棵大树,站在树下一抬头,便是高耸入云的山。离开的时候,孩子们总要把林强送到树下,依依惜别。

  “他每次来,村里就像过年”

  村会计吉列拉火有一个本子,记录着“林处长”每次来村子里的情况。林强的每一次到来都改写着村里的历史:第一次有了学校,第一次有了发电机,第一次有了五星红旗……“他为我们捎来了外面的信息,一辈子都没见过、没听过。”

  40多年来,村民们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500余亩广种薄收的贫瘠土地,村里至今实行工分制,主要劳动力劳动一天记10个工分,价值仅几毛钱。

  阿布洛哈村的贫穷落后打动着林强的心。吉列拉火说,每次来,“林处长”都要在村子里呆上七八天,每户人都要去看看,为他们捎去大包小包的东西,嘘寒问暖。

  火把节快到了,阿俄拉黑领着村里刚分发的猪肉往家赶,看上去心情不错。“林处长还和我们同吃住,不嫌弃我们。”

  阿俄拉黑有3个孩子,两个在学校念书。孩子受教育了,以前漫山遍野跑的野孩子“变乖了”。“这些变化都是林强带来的。”阿俄拉黑说,“林处长”是个难得的大好人,大人小孩天天念叨他,因为他一来,村子里就杀猪宰羊,像过年一样热闹。
    四川日报记者张宏平谭江琦王云

责编:李沁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