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资料:鄂伦春族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24日 11:59 来源:

  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东北部。鄂伦春是一个勤劳、勇敢、淳朴、坚强的民族,自古以来以狩猎业为主。人口有2500多人,其中聚居在鄂伦春自治旗的有1000多人。

  “鄂伦春”一语,可解释为“住在山顶上的人们”,也可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们”。鄂伦春族发祥于黑龙江流域,历史上曾经分布在北起外兴安岭,南至黑龙江,北起贝加尔湖,东到库页岛的广阔地区。鄂伦春人狩猎的季节划分,一般在夏天打鹿胎,夏天打鹿茸,秋天打狍子,冬天打皮子。鄂伦春自治旗成立后,在猎区贯彻了“养猎并举”的方针,办起了养鹿场。捕鱼和采集业是鄂伦春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补充。鄂伦春人传统的住房叫“斜仁柱”,是一种圆锥形的帐幕。这种房屋的构造简单,无需泥土和砖瓦。鄂伦春人贮藏物品用的仓库,鄂伦春语叫做“奥伦”。“木刻楞”是鄂伦春人的又一种屋子,是用大圆木头垛建起来的。

  解放前,鄂伦春人大都穿的是耐磨性强和御寒性高的皮装,以便适应终年爬山穿林的游猎生产。皮装用得最多的是狍、鹿等皮张,其中狍皮用的最为广泛。夏天的狍皮是沙毛,可做春秋穿的衣服;冬天的狍皮是绒毛,可以做御寒的衣服,将毛刮去也可做夏天的服装。鄂伦春人其他的很多用品也均用狍皮制成。

  饮食:过去,鄂伦春人常年游猎在兴安岭的森林中,他们的食品主要是兽肉和一些采集物。他们吃兽肉的方法除了经常使用的煮、烤、烧、炖外,还有一些吃法独具风格。如“阿斯根”、“阿素”、“吊烧”等。“阿斯根”是指生吃鹿肝、狍肝和肾。“阿素”是把狍、鹿的头肉、肺子、脑子一齐煮熟后,放上猪油或熊油,加点葱花,然后搅在一起,热一热吃。“吊烧”是用动物的胃放入肉和水,再吊在火上烤。鄂伦春人还有制作肉干储备用的习惯。鄂伦春人的主要副食品是野菜和野果。如野葱、野韭、野芹菜、柳蒿芽、黄花、木耳等都是他们采集的食物。解放后,随着定居的实现,农业得到了发展,粮食、蔬菜逐步丰富,且获猎物减少,使鄂伦春人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已从主食肉食改为粮食为主食了。

  鄂伦春人最早的交通工具是驯鹿。当时不论是迁徙或狩猎,都用驯鹿驮载物品。从17世纪马匹传入鄂伦春地区后,马匹自然代替了驯鹿。鄂伦春人生活在林海雪原,积雪季节长,雪橇、滑雪板等是鄂伦春人最普及、最喜欢使用的交通工具。

  婚丧礼仪:鄂伦春族是很注重礼仪的民族。施礼形式大致分为请安问候、下马致敬、叩首三拜三种。尊重和敬待老人,是鄂伦春的传统美德之一。鄂伦春族十分好客,贵友光临,尽量以好酒好肉热情招待,毫无吝啬之气。鄂伦春人实行氏族外婚一夫一妻制。在鄂伦春族中还保留着一种抢婚习俗,不过这种形式只限于婚后丧偶的年轻女子。解放后,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有些旧的婚姻仪式和抢婚习俗已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青年男女都可自由恋爱成亲,一些旧的仪式仍被采用,但已经成为一种庆祝婚礼性的娱乐形式而已。

  丧葬:鄂伦春族对故者,采用天葬、土葬、火葬等多种葬俗。所谓的天葬,通常选择一处有三棵树或四棵树能形成对角的地方,借树杈搭上横木,铺上树枝,把尸体放在上边盖好,这样,安葬仪式便告完成,以后如果尸体从树上掉下来,也不会有人再去动它。土葬同汉民族的基本相似。火葬大多是因得了急病的青年人或孕妇死后,怕他(她)“变成鬼,会缠绕家人”,所以把尸体烧掉。火葬妇女要事先通知其嫁家。不论男女,火葬时须请“萨满”跳鬼驱神。鄂伦春人在安葬死者时有时将死者生前所骑的马杀掉陪葬之习俗。用意是死者在阴间仍有马可乘。此外,个别地方还有因溺水而采用水葬的。鄂伦春族子女、家人及亲属为死者带孝,清明节上坟及周年祭祀等习俗。

  宗教信仰:鄂伦春族对故者,采用天葬、土葬、火葬等多种藏俗。鄂伦春人的传统信仰同其周边少数民族一样,同样也经历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三种形式。作为以狩猎为主的游猎民族,自古以来鄂伦春人对动物有着特殊的认识。在鄂伦春民间流传着熊是由人而变的传说,这是图腾观念的典型反映。在他们心中,还残留着对虎的图腾崇拜。鄂伦春族也有信奉萨满教的习俗。以萨满为其代言角色的萨满教,把萨满视为人神之间的交际特使,因而特别受到人们的尊敬。鄂伦春族的萨满有氏族萨满和流浪萨满两种。男女皆可充当上述两种萨满。

  游艺民俗:鄂伦春族是一个喜欢野外运动,重视体育锻炼的民族。在很早的时候就玩一种球。玩这种球,常常是在冬天。在林间的雪地上,以树空为门,人数不限,用脚带球,在树空儿间窜,以谁夺到和保住球为胜。鄂伦春人还以能歌善舞而文明遐迩,他们把舞蹈同歌谣紧密联系在一起,常常是载歌载舞。“黑熊搏斗舞”、“野猪搏斗舞”和“树鸡物”都是模仿这些飞禽走兽的动作或吼叫而创作的。另一类是直接表现劳动生活的,如“依哈嫩舞”,表现猎人打到野兽之后,高兴地把猎物往马背上驮的情景。“红果舞”

  民间雕刻是鄂伦春人的特长。通常有桦皮雕、木雕和骨雕等三种。其中桦皮雕极为常见,而且最具代表性。

  〖资料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网站 〗

责编:武林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