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装割据时期服装
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斗争初期,红军生活非常艰苦。军需给养主要来自打土豪和向富人筹款及战斗缴获。军服靠筹集到的布匹、棉花,自己组建被服厂生产。服装式样由红军前敌委员会决定。1927年10月中旬,南昌起义部队1000多人开到广东中峒整编为红二师后,东江特委利用从南丰织布厂没收来的灰色棉布和蓝色棉布,为每个战士裁制一套军服,一条子弹带和一副绑腿。中峒红军军装厂这应该是红军最早的被服厂。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部队和湘南起义的农军,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在井岗山胜利会师。并于5月4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正式成立,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下属六个团。
上图为工农红军第四军于1928年5月在井冈山茅坪乡桃寮村建立的被服厂遗址
随即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不断壮大,军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为解决红军的军服问题。1928年5月上旬,缴获永新县官僚资本家邱西美的300多匹白漂布。组织红军战士和根据地的群众30多人,毛主席亲自指派红军副师长余贲发,在宁冈县桃寮村张家祠,利用极其简陋的工具,建立起桃寮被服厂。缝衣的布料都是白漂布,白衣服打起仗来易暴露目标,他们便用墨烟染成黑色,并取名为井冈山墨黑。被服厂做的都是便衣,上衣钉4个不带盖的口袋,5个布结纽扣;裤子前面没有扣子,为不开前口的桶形裤,战士都叫"桶子裤";军帽为列宁式八角帽。此外,被服厂还做米袋、绑腿、干粮袋和子弹袋等军需品。1928年8月,由于湘赣敌人"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被服厂撤出桃寮村,搬到茨坪李家祠。到茨坪时工人有340人。
1929年3月,红四军向闽西发展,占领重镇长汀城和周围的农村。当时长汀人口约2万人,物产丰富,富商云集,手工作坊遍布城乡,有很好的经济基础。解放长汀后,红四军没收了十余家反动豪绅的财产,向资本千元以上的商人筹借军饷,共筹得5万余元。红四军前委考虑到红四军自创建以来,"军装"各式各样,相当破旧,急需更换。前委决定利用这些军饷和长汀良好的缝纫、印染条件,赶制4000套军装。长汀秘密工会协助红四军后勤供给部购置布匹。当时商店没有灰布,后勤供给部就与染布坊联系,帮助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后将个体分散的裁缝工人和一家专做军装的裁缝厂组织起来,在南门街郑屋成立了红军临时被服厂(后来发展成为中华苏维埃被服厂)。由于时间紧,数量多,工人少,机器不够用,临时被服厂两班倒,每班8小时,日夜加班赶制,当时共有裁缝师傅20多人、缝纫机12台。新军服的样式是由毛泽东、朱德、陈毅亲自审定的,灰兰色、布质,上衣为中山装式,两个上贴袋,领口缀红领章,领子上绣一圈黑边;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军帽为八角形,缀红五星帽徽。红四军战士穿上新军装,士气大增,在南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以整齐威武的军容,接受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检阅。毛泽东同志说,红军军服领口上的两个红领章代表两面红旗,领子上绣的一圈黑边是为悼念列宁逝世5周年。陈毅同志则对军服的颜色作了说明:"灰蓝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辽阔的大地。"这也是红军首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服装。
这是红4军创建以来,第一次穿上统一的新军装。
这是红军1929年在长汀生产的军装
1929年5月红军第二次入闽,这时天气已经很热,又是雨季,红军行军打仗,发动群众,急需雨具,6月间红4军军需处在汀洲城召集斗笠工人办起了斗笠工厂。起初只有30多人,后来人数有所增加,斗笠生产多少红军收购多少,解决了急需。
图为毛泽东戴过的斗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