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通讯:见证——解放军军乐团与国歌的故事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4年03月08日 08:4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 白瑞雪) 一支歌,作为国之灵魂,响彻大半个世纪。 一支乐队,以军人的方式,50多年来高奏同一部昂扬的旋律。 这就是国歌和上万次演奏国歌的解放军军乐团。他们,共同记录了中国几乎所有的重大时刻,见证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和成长。 对国歌作出规定的宪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之际,来自这支全国惟一的职业军乐团的3位指挥,向记者讲述了一些历史的、却是永恒的片断。

    开国大典:诞生

    1949年8月,29岁的罗浪奉命组建一支联合军乐队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将成为指挥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第一人。

    此前,罗浪是拥有80名队员的华北军区军乐队队长。幼时随父母逃难到马来西亚的他,曾被英国皇家乐队的表演深深震撼。于是他从中学开始练习小号,并从此与军乐一生结缘。

    联合军乐队由华北军区军乐队和受阅部队军乐队组成,共200人。乐器大部分是从日本人手中缴获的胜利品,队员经过正规军乐学习的屈指可数,训练时间却只有大约3个星期。

    直到9月中旬,罗浪才知道,自己将要举起的,是开国大典上那支重若千钧的指挥旗。他的联合军乐队有3个任务:当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走上天安门城楼时,演奏《东方红》;开国大典开始时,演奏国歌;阅兵式过程中,演奏阅兵乐曲。

    国歌演奏,开国大典的重要一环。对于可能成为国歌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民主主义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等候选曲目,军乐队加紧练习。

    当《义勇军进行曲》在9月27日被确定为代国歌的时候,负责通知此事的工作人员却忘了通知罗浪。两天后,罗浪接到了迟来的电话后,立即着手配器,几乎一夜未眠。经过反复计算,罗浪决定,配合国旗上升的时间,《义勇军进行曲》要连奏3遍。

    谈起当年的考虑,现年84岁的罗浪说:“无三不成礼嘛。”

    开国大典正式开始,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8年革命历程的28响礼炮,伴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乐曲,第一次回响在天安门广场。

    一年后,毛泽东主席提出要建立千人军乐团,调至上海工作的罗浪回到了北京。1952年,他成为解放军军乐团的首任团长。

    世纪阅兵:成长

    半个世纪之后,在当年罗浪指挥开国大典演奏的同一位置,在一米多高的红色金边指挥台上,另一位指挥家于海,指挥解放军军乐团的乐手们,为国庆50周年大阅兵奏响了鼓点。1200人的雄壮乐队,已非50年前简朴的联合军乐队。

    不变的,是国歌。

    作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家,主张以个性风格诠释经典的于海认为,国歌指挥排斥个性——对于这样一支具有特殊意义的乐曲,准确和忠实才是生命。

    此前,国歌演奏速度并不十分严格。在为1999年国庆阅兵排练的过程中,于海要求乐队严格按照一分钟96拍的速度演奏。

    一分钟96拍,演奏一遍46秒,这些数字成了今天国歌演奏的权威标准。

    “人们常说‘分秒无误’,我们是连半秒都不能失误。”现任解放军军乐团团长的于海感慨道。

    为了让国歌演奏和升国旗完全同步,于海和乐手们对照秒表节拍器反复练习,误差仅百分之几秒。

    然而,在阅兵仪式前的一次合练中,于海发现国歌演奏完后,国旗距离旗杆顶部尚有一段距离。重来,还是如此。于海细致观察后,终于发现,升旗过程虽然由电脑控制,但负责按动电钮的旗手是在看到乐队总指挥“开始”手势的同时,才把手放到电钮上启动。手移动的一瞬间,便过去了半秒钟。

    “半秒,就是旗杆上30厘米的距离!”于海一身冷汗。

    一切已有惊无险。10月1日的国庆阅兵仪式上,升国旗、奏国歌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对于那场举世瞩目的大阅兵,于海早已忘记了3个月烈日下训练的艰苦,忘记了乐队同时奏出每一个音符的不易。他历历在目的,是军乐队奏响国歌后,偌大的天安门广场上,10万多人一起高唱国歌,歌声排山倒海。

    “我从来没有那么激动过。”曾多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指挥国歌奏唱的于海说,“那个场景让我终生难忘。”

    香港回归:较量

    “让东方明珠乘着国歌的翅膀回家。”解放军军乐团常任指挥于建芳用如此诗意的语言描述在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上指挥国歌演奏的经历。

    交接仪式演奏的特殊性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必须在“三零”时刻——零点零时零分准确奏响。

    此时,双方的国歌演奏,成了复杂而微妙的政权交接的缩影。英方提出,要把英国国歌奏到1997年6月30日最后一秒钟。而于建芳得到的命令是:不管英方能否准时奏完,我们必须在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奏响中国国歌。

    “早一秒失职,晚一秒耻辱。”——这时的一秒钟,已不是时间的概念,而是代表着国家主权。

    “不能因为指挥的失误,让香港晚一秒钟回归祖国。”于建芳倍感责任之重,他反复对着墙上的挂钟读秒、寻找起拍的感觉,从未有过夜里12点演出经历的队员们也每天熬夜练习,把自己的“生物钟”强制性地调整到了深夜。

    1997年6月30日,维多利亚海湾的夜色温柔似水,香港会展大厅里却弥漫着庄严的气氛。

    23时59分10秒,英国皇家乐队奏响英国国歌《主佑吾王》。可能是过于紧张,皇家乐队原定50秒钟的演奏,却只用了30多秒钟,留下了近20秒的空白。

    令人窒息的20秒,每一秒似乎都尤其漫长。于建芳深吸一口气,静静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

    “50、51、52……”站在一旁的指挥助理读到第58秒时,于建芳一个漂亮的预备拍,果断地挥动了指挥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激昂旋律,划破了东方明珠的夜空……

责编:何伟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